摘要: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重新认识与对待台湾同胞需立足民族大义、历史经纬与情感认同,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实效性的互动框架:
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重新认识与对待台湾同胞需立足民族大义、历史经纬与情感认同,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实效性的互动框架:
一、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超越政治叙事局限
明确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属性
台湾同胞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分子,享有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天然权利。这种身份认同应成为两岸交往的基础,避免因岛内政治操弄而陷入“国族认同”的伪命题陷阱。
正视台湾社会的历史认知断裂
台湾同胞的“历史创伤”源于近代列强入侵与殖民经历,部分政客通过扭曲历史记忆制造认同割裂。需以同理心化解心结,通过共同历史研究、文化寻根等方式重建集体记忆。
二、突破传统交流模式,构建新型互动机制
建立“非政治化”交流平台
推动两岸青年创业孵化器、民间智库对话等务实合作,弱化意识形态对抗,强化利益共同体意识。如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已为此提供制度创新样本。
实施差异化情感沟通策略
对基层民众侧重民生福祉共享,通过医疗保障、农产品采购等“有感政策”增强向心力;对知识精英侧重文化价值共鸣,深化儒学、妈祖信仰等精神纽带。
三、坚决反对分裂行径,筑牢底线思维
清晰界定交往红线
对公开宣扬“两国论”“一中一台”的“台独”分裂势力,必须依法惩戒以儆效尤;对受误导民众则坚持教育转化,避免简单标签化处理。
强化反制与疏导双轨机制
针对美日等外部势力操弄“台湾牌”,需同步开展军事威慑与法律斗争;对台湾同胞则保持交流通道畅通,防止“台独”势力绑架民意。
四、构建“跨代际融合”情感纽带
激活青年群体桥梁作用
扩大两岸高校联合培养、实习就业项目规模,让台湾青年在参与大陆数字经济发展中形成价值认同。调查显示超60%台湾青年已有赴陆发展意愿。
创新文化传播载体
运用元宇宙、短视频等新技术再现闽台共有的南音、布袋戏等非遗文化,打造“Z世代”情感共鸣点。
这一系统性重构既需要坚持“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底线,更需通过制度创新将“两岸一家亲”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实践。唯有在历史正义、民族情感与利益共享的多维坐标中找准平衡点,才能实现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来源:东歌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