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普法工作作为提升公民法律素养、预防犯罪的关键举措,在校园全面铺开。理想状态下,普法应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促其遵纪守法。然而现实是,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率尤其是中学生犯罪率不降反升,普法成效与犯罪形势间出现令人堪忧的反差,急需深入探究这一矛盾,为
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普法工作作为提升公民法律素养、预防犯罪的关键举措,在校园全面铺开。理想状态下,普法应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促其遵纪守法。然而现实是,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率尤其是中学生犯罪率不降反升,普法成效与犯罪形势间出现令人堪忧的反差,急需深入探究这一矛盾,为后续优化普法、精准防未犯罪工作提供思路。
一、现状与形势分析
(一)普法工作推进现状
近年来,我国普法工作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校园法治教育方面,各地学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如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进校举办法律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旁听庭审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学校还通过开设法治教育课程、编写法治教育教材等方式,将法律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对法律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此外,一些地方还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制作并传播生动有趣的法治宣传内容,扩大了普法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二)未成年犯罪形势分析
尽管普法工作不断推进,但未成年犯罪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近三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178件,判处未成年人罪犯98426人。其中,中学生犯罪率有所上升,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盗窃、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一些未成年人在了解刑事责任年龄等法律知识后,反而有恃无恐,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优势”疯狂作案,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例如,河北邯郸三名初中生将同学打死后掩埋的恶性案件,其手段残忍,行动周密,反映出部分未成年人对法律的漠视和扭曲的认知。
二、普法与未成年犯罪率的关系
(一)正面影响
普法工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法治教育,可以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使其明确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自觉遵守法律规范。例如,了解盗窃、抢劫等行为的违法性及相应处罚,会使大多数未成年人在行为决策时有所顾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普法教育还能培养未成年人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纪律、尊重他人权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从源头上降低犯罪风险。
(二)负面影响
然而,在实际中,普法工作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未成年犯罪率上升。一方面,部分未成年人在知晓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后,会产生侥幸心理,认为只要未达到该年龄,即使实施犯罪行为也不会受到法律制裁,从而有恃无恐地作案。另一方面,一些法治教育方式过于理论化和说教化,未能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生活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导致部分未成年人对法律产生误解或片面认识,将其视为一种约束和限制,而非行为准则,进而引发逆反心理,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三、矛盾产生的原因剖析
(一)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局限性
当前的校园法治教育内容往往侧重于法律条文的讲解和法律责任的告知,缺乏对法律精神、法治理念的深入阐释,以及对未成年人心理和情感的关注。例如,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刑事责任年龄等知识,而未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容易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年龄优势”心理。此外,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多以课堂讲授、发放宣传资料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导致法律知识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准则。
(二)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对未成年人犯罪有重要影响。一些家庭存在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监管缺失、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等问题,如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会使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行为规范约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进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同时,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不良同伴群体的影响等,也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作用。例如,网络上一些暴力、色情等有害内容,可能诱发未成年人的模仿行为,增加犯罪风险。
(三)法律制度与执行的不足
尽管我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对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缺乏有效的矫治和教育措施,导致这部分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后未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干预和引导,可能继续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另一方面,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过程中,部分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未能充分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过于注重惩罚而忽视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回归社会。
四、化解矛盾的策略探讨
(一)创新法治教育模式
改变传统的单一、说教式的教育方式,采用多样化、互动式的教育模式,提高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例如,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运作和意义,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同时,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生活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避免片面强调法律责任年龄等知识而导致的负面效应。
(二)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形成合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养方式,加强对子女的监管和教育。家庭要为未成年人营造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关注其身心健康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社会应加强对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和网络环境的监管,净化社会风气,减少不良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例如,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的管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和接触不良信息。
(三)完善法律法规与执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明确对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矫治和教育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的干预机制。例如,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矫治法,细化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犯罪性质的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矫治方法,确保这部分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后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过程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严格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行为。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应对压力、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社团活动等,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转移其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注意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在活动中渗透法治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公平竞争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规范。
总之,要化解普法工作推进与未成年严峻犯罪形势之间的矛盾,需要从创新法治教育模式、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完善法律法规与执行机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以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供稿:山阳检察
作者:彭贵洋
编辑:许沥心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
来源:陕西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