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篇刷屏教育圈的文章——某中学因领导私欲导致全校信任崩塌,教师集体沉默抵抗。评论区700多条留言里,藏着中国教育最不堪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撕开这些伪装,看看究竟是什么导致我们校园信任的崩塌。学校本该是教书育人的净土,现在成了某些领导的“权力游乐场”,教师
最近一篇刷屏教育圈的文章——某中学因领导私欲导致全校信任崩塌,教师集体沉默抵抗。评论区700多条留言里,藏着中国教育最不堪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撕开这些伪装,看看究竟是什么导致我们校园信任的崩塌。
学校本该是教书育人的净土,现在成了某些领导的“权力游乐场”,教师成了“工具人”,学生成了“背景板”。
1.拉帮结派?这是学校还是黑社会?
评职称不看教学能力,看站队;发论文不看学术水平,看派系;连公开课名额都能拿来交易!
学校成了“山头文化”的试验田,领导们忙着搞小圈子,教师们忙着抱大腿。
讲台不再是传道授业的地方,而是权力博弈的棋盘。
这样的学校,还能培养出什么人才?培养出一群“社会人”吗?
2.争权夺利?教育的初心被狗吃了?
校长办公室里挂着“淡泊明志”,转头就把教师公寓改成自己的茶室。
嘴上喊着“教育为本”,手里忙着捞钱捞权。
行政楼里天天上演宫斗剧,教研室却冷冷清清。
教育的纯粹性?早就被这帮人撕得粉碎了!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哪还有什么教育初心?
3.漠视工作?领导们是来度假的吗?
开会三小时,两小时念文件,半小时强调考勤,最后五分钟来一句“教学大家自己把握”。这就是某些领导的“工作态度”?
不研究课堂、不关心学生、不培养教师,整天就知道摆架子、刷存在感。
这样的领导,就像不会游泳的救生员,自己都快淹死了,还指望他们救别人?
4.私欲膨胀?绩效工资成了“私人红包”?
绩效工资黑箱操作,职称评审暗箱操作,同样的教龄,绩效工资能差15倍!
公共资源成了某些人的“私人钱包”,教师们辛辛苦苦干活,结果钱都进了别人的口袋。这种赤裸裸的剥削,谁能忍?信任的堤坝不崩塌才怪!
5.言行不一?承诺就是用来打脸的?
“开学承诺的教研经费,年底变成了领导出国考察费”“说好轮流值班,最后全压给班主任”。这些荒诞剧每天都在上演,领导的承诺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规则?那不过是橡皮图章,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教师们不是傻子,一次两次还能忍,次数多了,谁还信你?
6.教师的沉默,是最响亮的耳光
教师们在匿名论坛上吐槽,却不敢当面提意见。为什么?因为提了也没用,反而会被穿小鞋。
课表被排满早自习晚自习,工作推进像“推石上山”,教师们只能用“非暴力不合作”来表达不满。
最可怕的是,他们已经麻木了,对评优评先无动于衷,对制度改革冷眼旁观。这种心死,比任何罢工都更具破坏力。
7.要么改革,要么完蛋
四川某乡镇中学的逆袭案例告诉我们:干净的管理本身就是生产力。解散“关系户”,教学评比全程直播,绩效工资明细公示到小数点后两位。
三年时间,从全区垫底冲进前三。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领导们愿意放下私欲,学校就能焕发生机!
但如果环境无法改变,教师们也有权利选择离开。山东某特级教师的辞职信刷屏:“宁可失去编制,也不愿失去教育理想。”这话听着心酸,但也是一种无奈的反抗。教育不该是“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头破血流”的单选题。
最后说一句:
教育的灯塔,从来不是靠权力维系,而是用信任点亮。当领导们把教师当棋子,把学校当私产,教育的未来就已经被他们亲手埋葬了。陶行知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可现在,某些校长的灵魂,早就被权力和私欲腐蚀得千疮百孔。再不改变,等待他们的只有历史的审判!
来源:我是小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