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结核病始终如影随形,给无数生命带来了痛苦与威胁。直到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宣布发现“结核分枝杆菌”,人类才第一次揭开了结核病的神秘面纱,找到了与之斗争的科学依据。
2025年3月24日,
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
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来历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结核病始终如影随形,给无数生命带来了痛苦与威胁。直到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宣布发现“结核分枝杆菌”,人类才第一次揭开了结核病的神秘面纱,找到了与之斗争的科学依据。
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发现,唤起全球对结核病防治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于1995年底共同倡议,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结核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估算2023年全世界新发结核病患者1080万例,发病率为134/10万,125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重返全球单一传染病死因首位,导致死亡人数几乎是HIV/AIDS的两倍。
2023年新发结核病患者较2022年的1070万例略有增加,也高于2021年的1040万例和2020年的1010万例;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在2010-2020年期间为下降趋势,年均递降率约为2%,2023年发病率则较2020年(129/10万)上升了4.6%,但这种增长率已大幅放缓。
在我国,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同样面临巨大挑战。WHO估算,我国2023年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为74.1万,估算发病率为52/10万。在30个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估算结核病发病数排第3位,占全球发病数的6.8%。
然而,在首都北京,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北京市报告肺结核患者4729例,报告发病率为21.6/10万,低于全国40.4/10万的平均水平,持续保持全国结核病低疫情地区之一。
什么是结核病呢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俗称“痨病”。结核病可发生在人体除头发、指甲以外的任何部位,80%以上的是肺结核(结核病变发生在肺、气管、支气管和胸膜等部位)。
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是肺结核的主要可疑症状,出现这些症状须及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切勿拖延,以免延误病情,导致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和传播风险。
结核病能治疗好吗
抗结核治疗需要至少6个月,规范全程治疗,绝大部分可以治愈。一旦治疗不规律或不彻底,极易发展为治疗难度大、治疗费用高的耐药肺结核。
因此,规范治疗至关重要,患者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坚持完成整个治疗疗程,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
肺结核是怎么传播的
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排出含结核菌的飞沫,在空气中水分蒸发后变成体积更小的带菌飞沫核,周围人吸入带菌飞沫核可受到感染甚至发病。
在家庭、学校、工厂等人员密切接触的场所,如果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发现不及时,易引起结核病聚集性发病。
公众如何预防结核病
01 认识结核病的危害,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技能。
02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议在人员密集场所要戴口罩,与频繁咳嗽者保持距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开窗通风。
03 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出现咳嗽、咳痰2周及以上或痰中带血等肺结核可疑症状时需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04 积极履行结核病防治个人责任。一旦被诊断为肺结核后要积极配合治疗及管理,做好感染控制,避免传染他人。
05 积极承担结核病防治社会义务。周围人如出现结核病可疑症状,提醒其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结核病的防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积极参与结核病防控。
让我们携手共进,凝聚全社会力量,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全民参与,终结结核!
供稿: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所
编辑:Suki
来源:北京市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