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举凡意之所向,神之所会,足之所至,目之所睹,无往而非汉石也”,在此处特指河南南阳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历经千年沧桑,南阳汉画像石穿越烽火存续至今。这些镌刻着汉魂的石上史诗,既是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密钥,更是向世界传递东方美学的立体信笺。而今,《雕画汉韵》《汉
“举凡意之所向,神之所会,足之所至,目之所睹,无往而非汉石也”,在此处特指河南南阳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历经千年沧桑,南阳汉画像石穿越烽火存续至今。这些镌刻着汉魂的石上史诗,既是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密钥,更是向世界传递东方美学的立体信笺。而今,《雕画汉韵》《汉风·百戏》等创新载体,正以“石上活化”的当代叙事,让沉寂千年的汉画像在跨国界展演中重焕生机,见证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破圈之力。
图1 车骑出行图:左刻舞乐百戏,右刻车骑征战
石载刀工:文化脉络的石刻记忆
河南汉画像石以刀锋刻写汉魂,融雕塑之浑朴与绘画之灵韵,在墓葬石壁间铸就汉代文明的三重维度:人间烟火——宴饮百戏、楼阁车骑,定格两汉生活美学;神界想象——西王母蟠桃盛会、伏羲女娲创世图谱,构建天人对话的信仰体系;生产图鉴——耕织酿造、市井劳作,解码汉代经济密码。这些刻石成史的“图像史学”,以刀凿为笔书写视觉文献,既具《汉书》未载的微观叙事,又藏东方美学的基因图谱,为解码汉代社会结构提供了超越文字的实证维度。
图2 耕耘图:原石右下角,一位农夫除草,一位妇人送食
农耕营作:汉画像中的劳动与经济
汉画像石中的农业图景是刻入石骨的汉代基因库,以三重维度重构农业文明密码:技术实证——南阳旱地耘田画像中曲柄锄具与牛耕体系,凝固《氾胜之书》未载的田间实践智慧;生产图景——从春耕夏耘到纺织酿造,形成立体《四民月令》,以农业活动为核心揭示农事经济运作的真实肌理;文化隐喻——将“耕读传家”伦理植入丰收祭祀场景,使劳动叙事升华为家国同构的精神图腾。这些石上《齐民要术》突破文字史料的局限,以“锄头考古学”还原汉代生产力革命的铁器普及率、牛耕替代率等,在刀锋刻痕中获得可视化印证,成就了农业文明鲜活的物质精神双生标本。
图3 荆轲刺秦王图:石刻三人,自右至左是荆轲、秦王、秦舞阳
精神指引: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深层底色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复兴的精神指引。南阳汉画馆2500余件汉画像石构成中华伦理的视觉基因库,其核心的679组石刻通过孝道(邢渠哺父)、忠义(完璧归赵)、侠义(荆轲刺秦)、节义(梁寡高行)四大母题,解码儒家伦理的双重传承路径。在守正层面,石刻图像与《孝经》《白虎通》等典籍互证,锚定文化根脉;在创新维度,数字技术激活历史场景,构建古今对话的“双向通道”——既用考古实证追溯精神源流,又以现代叙事重构伦理表达,形成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范式。这种“图像证史”的活态传承,正是文化自信在文明赓续中的具象表达。
归类整理:学术支撑与文化担当
近代汉画研究呈现三重认知跃迁,内涵从图像志升维至礼制伦理互文网络,类型学建构“图像母题—叙事结构—文化功能”解析矩阵,风格学勾勒地域谱系数字时代审美的动态模型。课题组对河南出土或留存的画像石、像砖、汉墓壁画等系统性整理形成“四维坐标”,即以全域性普查建立物质遗存数据库,以类型学编码揭示图像叙事逻辑链,以风格聚类绘制中原艺术流变图,以数字建模实现文化基因可视化。这种基础性工程不仅为汉画研究提供标准化范本,更深层指向文化阐释的双向突破——既通过实证研究锚定中华礼教体系的图像化表达路径,又借助数字技术搭建传统文化资源向现代话语转换的媒介桥梁,最终形成考古实证与文化哲学互证的研究新范式。
数字赋能:立体呈现与价值再生
河南汉画创新传播构建三维转译系统。技术转译是利用数字孪生构建“汉画基因库”,分层融合图像本体(雕刻/构图)、文化语义(礼制/伦理)、历史语境(墓葬/社会),形成文化DNA链。叙事转译多运用多模态叙事激活传统——动态光影复原“观图悟道”,交互程序解密孝忠密码,VR重现墓葬仪式,使石刻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启蒙场。传播转译旨在挖掘智能匹配世界共通价值,算法生成动态阐释路径,元宇宙搭建“文明立方体”,实现文明对话维度跃升。三维转译系统的本质是数字文明语法重塑,即保留汉代“刻石载道”精神编码,注入数字阐释维度,形成传统伦理与数字语法的共生系统,打造中华文明全球认知的“超链接端口”。
文化交融: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河南汉画国际传播需构建跨文明解码三重体系。认知适配体系是以人类共性价值为纽带,将“邢渠哺父”转化为家庭伦理镜像,通过学术、艺术、大众话语分层转译,建立多维认知界面。符号再造体系主要运用时空双轴编码——传统技艺与数字艺术并置,东方平面叙事与西方立体美学融合,借助交互装置解码伦理逻辑。价值共振体系旨在打造动态传播生态,以墓葬艺术主题展览阐释生命观,开发历史情境VR游戏重塑伦理抉择,借短视频挑战激活挺膺担当、侠之为人精神的当代转化。该体系通过文化超导体机制,在保持汉画精神内核的同时,构建“伦理原型-阐释-反馈”循环链,推动国际受众从文化认知升维至精神共同体建构。
时代命题: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
河南汉画的全球传播是文明对话的基因工程,其核心在于激活三个维度的文化势能。文化解码维度,剥离时空壁垒,将石刻中的忠孝礼义提炼为人类共通的精神符号;价值转译维度,通过数字孪生、元宇宙叙事等技术语法,将汉代工匠的“刻石载道”重构为可交互的文明超文本;生态共建维度,在国际文博展览、数字人文合作中构建“文化星链”,使汉画从历史遗存升维为文明互鉴的活性载体。这一进程不仅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基因阐析,更在跨文化场域中形成双向解码共生系统,既以汉画为文化镜像解码中华文明连续性基因,又通过全球传播的双向互动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最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铸造可延展的人文共识基底。(供稿: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汉画整理、呈现和传播课题组 付艳红)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