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32岁的李先生原本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平时生活规律,性格开朗。然而,近半年来,他的身体却频频出现异常。最初只是偶尔腹泻,他以为是吃坏了肚子,没太在意。
可是,情况逐渐恶化——刚开始是一周一两次,后来竟发展到几乎每天都要跑厕所,排便次数多达十几次,身体也越来越消瘦,虚弱得连楼梯都爬不动。
他曾去过几家医院,医生给他开过肠道益生菌、抗生素,甚至怀疑他是肠易激综合征或者克罗恩病,但无论怎么治疗,症状始终没有改善。
直到他来到西安市某三甲医院,医生建议他做HIV检测,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竟然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
艾滋病真的会导致长期腹泻?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印象还停留在“免疫系统崩溃”“频繁感染”“瘦成皮包骨”等典型晚期症状上,但事实上,在感染HIV的早期,许多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甚至可能与普通感冒或胃肠道疾病相似。
根据《中华传染病杂志》的一项研究,约30%-60%的HIV感染者在疾病早期会出现慢性腹泻,且这种腹泻往往难以用常规治疗缓解。
这是因为HIV病毒不仅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还会破坏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使得肠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下降,同时增加感染机会。
许多患者在感染早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免疫力下降,但长期腹泻会导致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甚至加速病情进展。
高危行为与易感染人群
李先生的感染经历或许并不复杂,但却足以给所有人敲响警钟。事实上,HIV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性传播是最主要的感染方式。
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的数据,目前我国新发HIV感染病例中,超过90%是通过性传播感染,其中不安全性行为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
以下人群更容易感染HIV:
有多个性伴侣且未采取防护措施的人
经常参与高风险性行为的人群(如男男性行为者、商业性行为从业者)
曾接受不安全输血或静脉注射毒品的人
母亲感染HIV的婴儿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处于风险之中,直到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去就医,但往往为时已晚。
为何医生也没有办法了?
当李先生确诊HIV感染后,医生立即为他制定了抗病毒治疗方案。
然而,由于他长期腹泻,身体极度虚弱,已经发展到了艾滋病的晚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衡量免疫系统功能的关键指标)已经降到了30/μL(正常成年人一般在500-1600/μL)。
这意味着他已经进入艾滋病的终末期阶段,免疫系统几乎完全崩溃,各种机会性感染接踵而至。
当疾病发展到这一阶段,医生的治疗手段已经非常有限。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能够通过抗病毒治疗(ART)显著延缓疾病进展,但如果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即使积极治疗,生存时间也可能大打折扣。
李先生的情况正是如此——如果他能在感染早期就发现并接受治疗,或许还能正常生活几十年,但现在,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极度恶化,医生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延缓病情发展,提高他的生活质量。
如何预防HIV感染?
这起病例提醒我们,艾滋病并不是遥远的疾病,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因此,预防至关重要。以下是几项关键措施:
安全性行为: 使用安全套是最有效的性传播防护措施之一,避免高风险性行为。
定期检测: 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HIV检测,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暴露后预防(PEP): 如果发生高危行为,可在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降低感染风险。
暴露前预防(PrEP):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男男性行为者或HIV感染者的伴侣,可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感染。
避免共用针具: 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是HIV传播的重要途径,应绝对避免。
写在最后
李先生的经历令人惋惜,但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对HIV保持警惕。
艾滋病并非不治之症,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如果你有过高危行为,请一定要勇敢面对,主动检测,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现代医学已经能够让HIV感染者与健康人一样长寿,但前提是——必须尽早介入治疗。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健康,远离HIV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中国艾滋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年第41卷第5期
3. 《HIV感染者的早期症状与诊断》,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9 年第37卷第2期
4. 《消化系统症状与艾滋病相关性研究》, 《中国消化病杂志》, 2021年第26卷第3期
5. 《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中国公共卫生》, 2022年第38卷第6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