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来很难说清,经历乡下一段短暂的欢阗之后,重返城市,有哪些印象会保留下来。今天早上我发现,呈现在我脑海里的最生动的记忆,是小孙子和他给阳光晒黑的妹妹闲荡后回到厨房的门前,手中是牧场留给他们的纪念——她满面微笑,拿几枝紫罗兰,他表情严肃,郑重其事地攥紧一把蒲公
“从来很难说清,经历乡下一段短暂的欢阗之后,重返城市,有哪些印象会保留下来。今天早上我发现,呈现在我脑海里的最生动的记忆,是小孙子和他给阳光晒黑的妹妹闲荡后回到厨房的门前,手中是牧场留给他们的纪念——她满面微笑,拿几枝紫罗兰,他表情严肃,郑重其事地攥紧一把蒲公英。孩子们把春天严实地留在他们棕色的小拳头里,而成年人对春天将信将疑,他们把它留在心里。”
这是美国作家E.B.怀特在随笔《春天的报告》中写的一段话。文中,在一个盎然的春天,怀特一家来到农场。他细写了眼前的景象,比如两只浣熊的树洞之争,芦笋破土而出,豌豆收获完毕,还有绕着池塘踟蹰的麻鸦,飞掠而下的金翅雀等。
成年人不会把自己的情绪放任给春天,即便是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他们也会从中发现忧伤的时刻。那两只浣熊在一番争斗之后,后来者不得不离开另寻住处。“我为它感到难过,无论是谁,看到他们被更年轻、更强健者驱逐,离开栖息地,都让我感到难过——对人,对动物,这都是个悲惨时刻。”但是孩子们不知道这其中残酷的生存逻辑,他们攥住春天的花就好像攥住了整个春天。
济南五龙潭公园海棠盛开
《春天的报告》收录在怀特以其名字命名的随笔集《E.B.怀特随笔》中。怀特喜欢随笔,尽管它在20世纪的美国文学中不登大雅之堂,但在他看来,各式各样的随笔犹如人各式各样的姿势,或者各式各样的生活。《春天的报告》写于1957年,而在1939年的那个春天,怀特则穿过皇后区的无边春色去参观纽约世界博览会,并写下《未来的世界》一文。
在怀特看来,人们似乎对“未来”兴趣寥寥,“未来”展厅的参观者显然没有那么多。怀特记录下许多关于“未来”的展示,比如声音,“未来,大部分声音都不是声音本身,而是声音的记录,或是电子化的声音。”怀特写道。他举例说明,人们听到的母牛“哞哞”的叫声不是来自母牛,而是来自一种装置。再比如未来的客厅,会有“宽幅地毯、人造康乃馨、电视播放机”等。未来的苹果园里,每一株苹果树都在玻璃遮盖下繁花绽放,这不禁让人反思,“小男孩儿还怎样爬树呢?小鸟又在哪里筑巢?”
如今是2025年,或许已经来到怀特笔下的那个“未来”。今天的人们的确生活在各式各样的模仿声中,人造康乃馨似乎已经过时,苹果树以及各种果树被种植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中,模糊了自然季节,以保证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果实。小鸟依然有地方筑巢,只是很多小男孩可能没什么机会爬树了,因为社会文明和安全规则都不允许。而关于“未来”,今天的人们有新的想象,比如人工智能到底会将世界变成什么模样。但跟生活在过去的怀特一样,面对时间前方的“未来”,充满期许又满怀担忧。
而在1975年的春天,怀特发现,鸡雏已经33美分一只,比1974年高5美分。即便如此,这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种子、破壳的鸡蛋、它们带给这一年的允诺。”在《东部通讯》中,怀特写道。这一篇中,怀特写了自己所感受到的糟糕的世界局势,以及看似不相关但实则关系密切的那些生活里的麻烦。他发现,有时候人们绕过常识而陷入一种悖论里。“有关人等解决能源危机的日常工作本身,消耗了不少燃料:会议厅里,计划者埋头计划,辩论者辩论不休,灯光亮到后半夜。……活在这个时代,人们适应了挥霍能源,不会轻易改变习惯,即使能源短缺。”他把家里的柴垛、黑铁炉子、种子的胚芽、鸡蛋中的幼雏当作自己的“能源库”,他从中寻找精神补给,重建生活秩序,珍视那些确实发生的事情所带来的希望,让看上去糟糕的生活不是那么糟糕。溪边的柳树披上鹅黄,为广袤的灰白世界添一抹颜色,池塘的青蛙醒来,放声讴歌,这些都说明春天确实来了。
距离《东部通讯》过去很多年后,一位名字叫万晓利的中国歌手也在一首歌中唱道:“清风送来了杏花香,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记者:江丹 摄影:黄中明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