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止到目前,重点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与首府城市、万亿GDP地级市)有11个城市公布了常住人口数据。
强省会战略之下,中部两大省会长沙与南昌,正在虹吸全省人口。
截止到目前,重点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与首府城市、万亿GDP地级市)有11个城市公布了常住人口数据。
其中天津常住人口在去年好不容易增加了1万的情况下,再度零增长。
北京常住人口则延续了2021年与2022年跌势,减少了2.6万人。
其余10个城市均增长。深圳以19.94万增量,目前位居第一。合肥第二,长沙、南昌、杭州位居前五,且增量均在10万以上。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透过数据还可以看到:
第一,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之后的四年里,深圳在疫情结束之后,强悍的人口竞争力再次回归。
2022年由于情况特殊,当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全部减少,就连广东省也历史性地减少。
具体缘由是动辄封城之下,流动人口无法正常工作,只能回到内地家乡求生存。
2023年疫情结束,人口再次从内地奔赴东南沿海,深圳凭借其出色的产业结构、稳定的经济势头,人口竞争力再度位居全国前列。
第二,在目前公布数据的12个重点城市中,过去四年常住人口累计增加了,杭州、合肥、长沙、南昌、宁波位居前五。
杭州与宁波好理解,都是民营经济主打,都是产业强城,尤其是杭州,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为引领再加上浓郁的直播产业氛围,对年轻人形成了强烈吸引力。
合肥、长沙、南昌为何能够跻身前三?更关键的是,合肥常住人口增量在2023年领跑全国。长沙常住人口增量在2022年领跑全国。
这三个中部省会城市人口竞争力强悍,有各自特色因素,也有共同因素。
合肥以产业为引领,形成了强大的人口竞争力,这一点在前不久专门分析合肥人口时就分析过。
纵观合肥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用“逆天改命”四个字形容,再恰当不过。
安徽籍作家张恨水在其游记《京沪旅行杂志》中有过一段合肥解放时的描述:
城区面积仅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一条马路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小河流穿城而过,一座小楼才两层。
新中国成立后,在安庆、蚌埠、芜湖、合肥四个城市的选择中,合肥最终胜出,成为了安徽省会。
老牌省会安庆,由于地处长江,而建国初期不安定的因素,让很多人担心如果把省会设在安庆这样一个和沿江战略重镇,并且在南京与武汉之间,一旦战事再起,极有可能被敌军一日连下两个省会城市。
芜湖、蚌埠当时的条件其实比合肥更好,但芜湖离南京太近,而蚌埠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作南京的北大门,都面临着与安庆相似的困境,同时也为了“去南京化”,所以合肥最终胜出。
合肥后来的发展并没有多大亮色,和郑州一样,都被视作小县城。
真正的起势,是进入21世纪。
2005年合肥“工业立市”的战略出台之后,就开始寻找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成功的第一步,是绑定了京东方。2007年,在金融危机中煎熬的京东方寻求地方政府融资支持,合肥在一片争议声中,合肥承诺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投资京东方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项目——“合肥之变”自此开启。
合肥市政府投入60亿,战略投资者投入30亿,如未能引入战略投资,剩下的85亿在合肥政府的支持下贷款解决。当年,合肥市财政收入才300亿。
投桃报李,后来的京东方活得非常不错,产业链条不断升级,成长为了全球屏幕显示产业上的龙头企业,同时带动70多家配套企业到合肥发展,使得合肥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产业基地之一,并辐射整个半导体行业。合肥因此站在了屏幕显示产业的制高点。
同时,由于当年接收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国内和国际排名均非常高的大学,给合肥带来了一大堆基础科研设施,还给合肥带来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头衔,量子计算机已经成为合肥响亮的名片。
投资京东方,是合肥豪赌的开始。
之后,合肥又抓住了时代风口的新能源汽车和芯片。
如今的合肥,已经聚焦了江淮、大众、比亚迪、蔚来、长安、安凯等国内外知名车企。
去年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高达137.6万辆,超越上海,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合肥市统计局
芯片方面,2017年,合肥市政府与兆易创新成立合资公司合肥长鑫,专攻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芯片研发生产,并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产业落户。
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列全国第六,而智能手表、彩电、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产品产量也进入全国、全球前列。
产业助力经济腾飞,产业助力人口扩张。
如今的合肥,与张恨水当年见到的合肥,有云泥之别:
市辖区面积1339平方千米,2024年GDP为13507.7亿元,常住人口1000.2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北京、深圳、天津、杭州、长沙、合肥为2024年数据,其余为2023年数据
自2015年掀起的那一轮房价大牛市,热点城市的房价都翻了两三倍。
在房价疯涨的年代里,长沙的房价虽然也“未能免俗”。
但凭借着长沙出色的供需平衡调节能力,以及其强有力的调控手腕,压制了长沙房价的上涨速度。
2019年,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制造业是长沙的立市之本。为了持续做到工业强市,一是要搞好教育,二是要控制房价。
在这种背景下,GDP超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长沙,房价绝对规模在中心城市中一直位列倒数。
2021年之后,全国房价进入全面调整模式,长沙房价也进入了跟跌,由于之前涨幅不大,所以跟跌程度也并不深。
目前长沙的均价1.06万元(中国房价行情网最新数据),当然长沙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薪酬在中心城市中也不高,但因为房价低,其房价收入比,也即购房压力,在中心城市中位列倒数第一,是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合适的房价收入比,反哺给这座城市的惊喜,就是常住人口增量在2022年登顶全国第一。
相比于合肥、长沙,南昌的常住人口增量波动性很大,2021年增加了18万,2022年增加了10.06万,2023年仅增加了3万多人,去年增量又重回两位数。
这与其经济波动步骤一致。
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跳水和其GDP增速跳水,去年增量回归也是伴随着其GDP增速回归。
2023年,南昌仅公布了前三季度的GDP与增速,一季度、上半年和全年均未公布。
2023前三季度,南昌GDP为5298.68亿元,实际增长2.7%,增速在36个主要城市(直辖市、省会与首府城市、副省级城市)中位列倒数第一。
2024年一季度,南昌GDP增速2.2%,增速在36个主要城市中位居倒数第三。
2024上半年,南昌GDP增速冲上了4.2%,增速在36个主要城市中位居第27位。
2024年前三季度,南昌GDP增速进一步增长至4.6%,增速与银川并列第23位。
2024全年,南昌GDP增速上涨至4.9%,几乎与全国大盘5%的增速持平。
南昌GDP增速的回归,得益于:
第一,江西的有色金属价格上涨。
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铜、钨、铀、钽、重稀土、金、银被称为“七朵金花”。
公开资料显示,江西已查明资源量的矿就有153种,有80种保有资源量排全国前十。
2024年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带动了江西经济回升。
江西省人民政府2024年7月1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指出:
今年(指2024年)以来,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整体呈上涨态势,带动相关行业价格上涨。其中,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价格同比自2月份起转涨,上半年平均上涨3.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连续4个月上涨,同比自4月份转涨后,涨幅逐月扩大至6月份的12.9%,上半年平均上涨3.3%,涨幅比一季度扩大5.8个百分点。
在这种背景下,包括省会南昌以及世界铜都鹰潭、中国稀金谷赣州,还有宜春、抚州、上饶。
去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登上两位数的城市依旧是这六个,而且九江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
第二,流量回归。
这几年,江西的高铁建设如火如荼,早就从过去的高铁环绕江西变成了如今江西成为全国首个市市通350公里时速地区。
江西的交通优势再次凸显,江西也逐渐回归到繁荣千年的流量中心地带。
此外,2024年6月份国家交通部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
持续推进平陆运河建设,指导深化湘桂、赣粤及浙赣运河前期研究论证。
这句话在“十四五”交通规划中,也提到过,长江以南要规划三大运河:赣粤运河、湘桂运河、平陆运河。
相比于之前,最新文件,多了一条浙赣运河。
其中平陆运河已经开工,整个工程预估将投资727亿建设。多份重磅文件反复提及,相信不久的将来,赣粤运河、湘桂运河、浙赣运河也会从纸上走入现实。
届时,赣粤运河、浙赣运河将联通京杭大运河与珠江,组成一条从北京到广州的世纪大运河通道。
江西无疑是最大利好享受者。
后续如果浙赣运河、赣粤运河能够落地:
第一,江西将再次成为南北水路运输货物集散地。
第二,将打通江西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出海通道,江西省内货物,无论是通过上海宁波出海还是广深出海,都不必再辗转铁路、公路,从九江沿长江一路辗转。
当今世界,承载流量的三大利器,一个是海港与内河港,一个是航空港,一个是陆路枢纽。全球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都是通过以上三大利器实现流转。
流量的时代中,谁能成为流量引擎,谁就能赢得发展先机,或者说如虎添翼。
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未来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另一方面则要形成内循环,加大对内的依赖。
这种背景下,拥有沿海港口的沿海城市,仍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当红明星。
除此之外,这些拥有内陆高铁、内河港口以及航空枢纽的城市和地区,也迎来改变命运的契机。
在高铁优势回归下,如果运河贯穿江西,江西近代以来因为交通边缘化而丢失的气运,将再次回归。
而作为省会的南昌,正在充分享受江西回归流量中心的利好。
各自因素之外,三大省会人口增量显著的共同原因,也是最主要的逻辑在于:强省会模式下的虹吸全省。
强省会与均衡发展,无所谓好坏,适应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强省会与均衡发展,只是地区发展不同时代、不同实力的需要。
一言以蔽之,强省会与均衡发展,都是时代选择的结果。
广东、江苏、福建、山东、浙江、辽宁的均衡模式,都是时代选择的结果。时代选中了深圳、厦门、青岛、宁波、大连为计划单列市,时代成就了东莞、佛山、苏州、无锡、南通、烟台、温州等明星地级市。
时代更选中了上海成为东方明珠,在它的带动下,苏南地区都是个顶个的高手,南京很难拥有绝对话语权。
内陆省与自治区,大多都是走强省会路线,也是时代选择的结果。
因为改革之后,沿海作为对接世界的第一线,思想率先解放,产业率先崛起,而中西部则要慢一拍乃至两拍。
产业崛起的沿海,疯狂吸引内陆人口。内陆地区为了抵御这种虹吸,只有将有限的政策、资源倾斜给省会或首府,壮大省会与首府,才能对冲这种虹吸。
此外,强省会的另一个作用在于,省内能够有城市跻身一流城市,去争夺顶端资源。
一个省要提升存在感,必须让省会出圈。只有省会出圈,才能在头部城市中卡位,为省内争取到好的资源。
如果连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资源也会绕道而行。
处在地级市角度来看,强省会不利于它们发展,但从全省战略高度来看,如果均衡发展,那只能是大家一起穷,强省会是最适合的战略。
而强省会带来的一个直观结果便是,省会虹吸全省人口。
2022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但湖南全省人口减少了18万人,而且除长沙外的其他城市,全部在减少。
2023年同样如此,只有长沙人口在增长。2024年长沙增加10.39万,整个湖南减少29万人。
江西也是如此,全省只有南昌增量显著。
2024年,南昌增加10.22万人,整个江西省减少了13万人。省内其他城市中,只有景德镇有0.13万增量,其余如第二城赣州、第三城九江人口均在减少。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江西省统计局
安徽方面,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增加了21.9万人,增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而安徽全省却减少了6万人。
2024年安徽常住人口增量实现转正,但也只有合肥、芜湖增量显著,7个城市微乎其微的增长,一个持平,6个减少。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安徽省统计局
合肥、长沙、南昌之外,成都、武汉、郑州、西安无不如此。
2023年,成都常住人口增加13.5万人,四川却减少了6万人。武汉增加3.5万人,湖北减少了6万人。郑州增加了18万人,河南减少了57万人。西安增加了8.23万人,陕西减少了4万人。
由此可以看到,强省会基本都在虹吸全省人口。这些省的人口,一部分流动到了省会,一部分流到省外。
强省会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正如我不断强调的,强省会和均衡发展模式,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
内陆地区走强省会,才能抵御沿海地区的疯狂虹吸。
强则兼顾,弱则核心。内陆地区,只能弱则核心,壮大省会。
来源:财经白话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