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科技创新】巾帼不让须眉——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新时代农研人的使命与担当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5 13:36 4

摘要:拉巴普赤,女,藏族,1999年4月生,2021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同年12月入职我院薯类作物研究所。工作以来,她以积极的心态克服种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农业科研工作,先后参加科研项目5项,选育新品种3个,发表论文2篇。2023年荣获吉林市“巾帼建功”

拉巴普赤,女,藏族,1999年4月生,2021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同年12月入职我院薯类作物研究所。工作以来,她以积极的心态克服种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农业科研工作,先后参加科研项目5项,选育新品种3个,发表论文2篇。2023年荣获吉林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

一、临危不惧,勇敢担当。拉巴普赤来到吉林市农业科学院,便开始和试验地、农作物打交道,不久就赶上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当时全院组织疫情防控,部分科研人员被滞留在海南育种基地。特殊时期,她成为了全院第一个坚守大本营的人!当时薯类所的组培实验室的马铃薯茎尖需要剥离、组培苗需要扩繁、资源需要保存。她关键时刻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实验室工作,独自一人撑起一个科研所的重任。她通过远程视频学习,刻苦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掌握了组织培养的各项操作流程。独自完成了茎尖剥离30余份、扩繁新品系2000余株、优质资源保留100余份,有效避免了种质资源的流失,为马铃薯春季正常播种试验提供了重要保障。疫情期间宿舍楼仅她一人,她没有向单位提出任何要求,也没有表现出恐惧和畏难情绪,当她看到郁郁葱葱的幼苗时,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拉巴普赤坚强勇敢、勤奋刻苦,两个多月的封闭磨练了她的毅志,使她明白想要搞好农业科研绝不是一朝一夕容易的事,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性,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可急于求成。

二、吃苦耐劳,坚持不懈。薯类作物研究所成立不久,现只有5名科技人员,之前仅有4名女同志,作物育种工作十分繁重。春寒料峭,冒着大棚里40多度的高温,她和同事们一起拉线起垄、制作苗床、定植扣棚。沉重的种薯她二话不说背起来就走,晚上回到宿舍腰酸背痛,倒头就能睡着。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小小的身体蕴藏着强大的力量,饱受风吹雨打和炎热酷暑让她本就高原红的脸颊又增添了几分黝黑和顽强,她与黑土地已融为一体。一个刚出校园的小女孩,完全没想到农业科研工作如此艰辛。经过实打实的岗位实践,她深深体会到了农业科研人员在培育优质品种上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薯类所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下,她渐渐地适应了科研工作的节奏,团结协作,积极开展薯类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在工作中她坚持学习,向身边同事虚心请教,积累经验,赢得全院干部职工的交口称赞。除了潜心于农业科研工作,还参加了2023年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的“我为建设农业强国做贡献”演讲比赛,被评为“最佳报告奖”。

三、坚定信仰,勇往直前。经历了近三年的科研工作,使她从青涩的小姑娘慢慢成长起来。她经常说:“是农科院给了我追逐梦想的舞台,身边的同事让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让我深深感动。”在抗击疫情中,全院党员冲锋在前,让她深深地体会到了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感受到来自院党组织的亲切关怀。看到了优秀党员们的奉献精神和闪光点。她被身边的党员先进事迹深深地感染着,她也毫不犹豫地申请入党,决心要向党组织靠拢。她还积极报名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她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新时代农研人的使命与担当,用实际行动书写灿烂的人生,让年轻的生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