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送来10车肉,霍去病放着臭掉也不给士兵,26年后才知有多高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5 17:33 3

摘要: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方丈编辑|方丈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方丈

编辑|方丈

霍去病,年少封侯,横扫匈奴,深受汉武帝器重。

一次大战后,皇帝恩赐十车美肉,赏赐全军,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霍去病竟然任由这些肉腐烂,也不分给将士!这一举动,让许多人感到不解,甚至引起不满。

为何霍去病宁愿让肉臭掉,也不肯分发?是冷酷无情,还是另有深意?

霍去病天生骁勇善战。

18岁那年,他随舅舅卫青从军,担任剽姚校尉。

年轻气盛的霍去病,仅凭800轻骑兵,便在战场上大杀四方,斩获敌首两千余级,俘虏匈奴王子数十人。

一时间,他的勇武天下皆知,赫赫战功令无数将士钦羡。

不出意料,年轻有为的霍去病获得了汉武帝的青睐。

仅三年后,他便与卫青齐名,被拜为大司马骠骑将军,掌控重兵。

霍去病的骁勇善战,并非他得以平步青云的唯一原因。

他的家世同样显赫。

祖父霍光乃汉文帝时期的卫尉,叔父霍苍更是汉景帝朝的丞相。

自幼,霍去病便在京城长大,耳濡目染下对朝堂政事了然于心。

加之生母为汉武帝宠妃卫子夫之妹,霍去病很早便进入了汉武帝的视线。

他出众的才干和讨喜的性情,让汉武帝对这个外甥爱若珍宝,很快便将他收为侍中、骑郎,亲自教导兵法谋略。

在如此恩宠下,霍去病的发迹似乎顺理成章。

然而,霍去病深知,过于耀眼的才华常常引来杀身之祸。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要在刀光剑影中存活,光有武勇远远不够。

年少的他,已经开始思索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旋涡中寻得立足之地。

元狩四年,汉武帝下令发兵五万,征讨匈奴。

时年21岁的霍去病再次受命出征。

就在这时,一件蹊跷的事情发生了。

汉武帝竟专门派太官送来十车鲜肉,慰劳霍去病及将士。

如此丰厚的赏赐,在以往的征战中是闻所未闻的。

霍去病对此心知肚明。

送肉的背后,分明是汉武帝的试探。

区区二十一岁,便已坐拥重兵,建立赫赫战功。

年轻有为的外甥,野心会不会膨胀?会不会在军中树党营私,最终成为皇权的威胁?汉武帝焉能不忌惮?

霍去病当机立断,命人将鲜肉全数堆入粮仓,只等它们慢慢腐烂变臭。

他深知,最高的忠诚不是将鲜肉分给士卒,让他们感恩戴德。

恰恰相反,是让鲜肉烂掉,让流言在军中传遍,让汉武帝对自己的猜疑烟消云散。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落入"疑忌-讨好-更多疑忌"的恶性循环。

也只有如此,才能打消汉武帝对外戚专权的担忧。

宁负骂名

流言如愿以偿地在军中传开:霍去病如何抠门吝啬,宁可将肉放臭,也不赏赐将士。

他似乎下定决心,要在军中树立一个负面形象。

远征途中,战马倒毙无数,士卒饥寒交迫,很多人已经饿得不成人形。

然而,面对将士们的哀求和怨怼,霍去病却不为所动。

他甚至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悠闲地和手下玩起了蹴鞠游戏,对满营的怨声置若罔闻。

怨气四起,军心动荡。

然而霍去病心中有数。

他明白,这些怨声正中下怀。

汉武帝送来的十车肉,分明是要测试他的臣子之心。

倘若他大肆挥霍,甚至试图收买人心,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既然如此,不如顺水推舟,让所有人都知晓自己的"吝啬"。

如此一来,将士们绝不会对他生出非分之想。

皇帝的猜忌之心,也会随之慢慢平息。

多行不义必自毙,霍去病岂能如此糊涂?他宁可背负骂名,也绝不会做出僭越之举。

这看似下作的一步险棋,霍去病却走得从容不迫。

他用自己的"恶名",为霍氏家族博得了太平盛世。

以柔克刚

岁月如梭,霍去病过世已有二十六载。

而如今想来,他当年的远见卓识,仍让后人拍案叫绝。

刘邦斩白蛇而起义,后来却因忌惮功高盖主的韩信,将其斩于长乐宫。

自古忠臣薄祚,霍去病对此心知肚明。

"明主之所以不胜其心而疑也。

自古及今,未有不疑己者也。

"他在给汉武帝的奏折里毫不讳言。

与其让汉武帝心生疑窦,不如主动放低姿态,以柔克刚。

这种大智若愚,在霍去病的仕途中比比皆是。

当将军李陵率领五千步卒北征匈奴,全军覆没时,朝野震动。

这时,霍去病却力排众议,坚持要将李陵的老母亲和妻子都优厚地保护起来。

这看似荒唐的举动,实则隐藏着霍去病的深谋远虑。

他悉心照料李陵家属,无异于昭告天下:即便换做是我,倘若全军覆没,我母亲妻儿也会得到同样的优待。

这个举动极大地安抚了军心,让所有将士吃下了定心丸。

而当堂兄李敢杀死自己的舅舅卫青时,霍去病也没有动用私刑,而是上书请求汉武帝依律治罪。

这种恪守王法的做派,无疑让汉武帝读懂了他的为臣本分。

霍去病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举动,实则无一不彰显了他的忠心耿耿。

他深谙为人臣的苦心,懂得收敛锋芒、韬光养晦的道理。

有道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霍去病身上,活灵活现。

血雨腥风的幸存

在霍去病去世的二十六年后,一场腥风血雨突如其来。

朝中巫蛊之乱愈演愈烈,卫皇后一系满门抄斩,连太子刘据也自刎于未央宫。

刀光剑影中,朝野血流成河,十万余人被屠戮。

权倾天下的卫氏,就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东山再起。

然而,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清洗中,霍氏家族却成了最大的幸存者。

霍去病早年埋下的伏笔,终于在这一刻应验。

他小心翼翼营造的"吝啬"形象,成为霍氏避祸的护身符。

在腥风血雨中,霍光照常执掌朝政,霍禹一跃成为大将军。

霍氏家族不仅安然无恙,甚至变本加厉,开启了掌控朝政的新篇章。

当霍去病的坟茔旁排满了送葬的异族将领时,他用生命铸就的丰碑,已巍然耸立在了千古。

那位桀骜不驯的少年将军,正含笑九泉,目睹霍氏的无上荣光。

结语

在乱世浮沉,识时务者为俊杰。

然而,霍去病绝非趋炎附势之辈。

他之所以能在战国末年的腥风血雨中全身而退,靠的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政治智慧。

从血气方刚到洞悉人心,霍去病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一部精彩而深刻的生存教科书。

有人选择逆流而上,视死如归,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凄惨下场。

霍去病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刀锋上起舞,用柔软改写了命运的轨迹。

他让自己的声名远播,却不让自己的权势太盛。

在生命最绚烂的时候,他选择韬光养晦,选择君臣相安无事。

霍去病用一次次"愚忠",成就了自己和家族的千秋伟业。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能迅速看清时局,并审时度势的智者,才能成为真正的时代弄潮儿。

霍去病无疑就是其中翘楚。

从匈奴铁骑到朝堂内斗,他的一生恰如一曲荡气回肠的乱世悲歌。

而贯穿其中的,正是他那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处世智慧。

千年已逝,霍去病长眠地下,他却将一切政治的奥秘,都带进了九泉。

来源:麟史通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