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4日,美国记者爆料自己被意外拉入美国政府高层讨论袭击也门的军事计划群聊一事,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3月24日,美国记者爆料自己被意外拉入美国政府高层讨论袭击也门的军事计划群聊一事,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据环球时报援引法新社、美联社最新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3月24日回应称,他对此事毫不知情;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也作出回应,“没人在短信里讨论作战计划。”
3月15日,《大西洋月刊》的主编杰弗里・戈德伯格,原本正过着寻常的工作日,却突然收到一条来自加密通讯软件Signal的入群邀请。
发出邀请的,是个自称“迈克尔・华尔兹”的账号,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同名。
戈德伯格当时虽有些疑惑,但出于好奇还是点了接受,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拉进了一个名为“胡塞PC小组”的加密群聊。
一进群,戈德伯格就惊得瞪大了眼睛。
群成员列表里,一连串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全是政府高官的同名或者姓名缩写,标注着副总统万斯、国务卿鲁比奥、中央情报局局长拉特克利夫等。
这可太不寻常了,戈德伯格隐隐感觉,自己似乎闯入了一个不得了的地方。
紧接着,那个“迈克尔・华尔兹”就在群里发了消息,直言建这个群是为了在接下来72小时内,协调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的行动。
这消息一出,群里瞬间热闹起来。
到了3月15日上午11时44分,一个和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同名的用户,发布了一条“团队更新”。
内容竟然是即将对也门进行打击的详细行动细节,从攻击目标是也门的哪些关键设施,到美国准备部署的各类先进武器,再到精确到分钟的攻击顺序,描述得一清二楚。
戈德伯格看到这些消息,心里直发慌,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卷入这样的机密事件中。
可更让他震惊的还在后头。
当天下午,他通过新闻报道和多方渠道确认,美军真的发动了对也门的空袭,而且空袭的时间、目标以及武器使用等情况,和群里透露的信息几乎一模一样。
空袭结束后,群里还热火朝天地讨论起空袭造成的损害评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仿佛完全没意识到有个“外人”在群里。
这件事曝光后,美国各界瞬间乱成了一锅粥。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布赖恩・休斯,在面对媒体的追问时,不得不承认这个群聊“似乎是真实的”,还表示政府官员正在审查那个被误加进来的号码。
可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这审查能解决根本问题吗?这么重要的军事计划群聊,怎么就能轻易让一个记者混进来了呢?
特朗普那边的反应也很有意思。
他在听取相关简报后,表现出对戈德伯格满满的蔑视,声称自己是第一次听说这事,还顺带贬低了一番《大西洋月刊》,那态度就好像这事和他毫无关系,纯粹是媒体在瞎闹。
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更是直接否认在短信里讨论过作战计划,还指责戈德伯格是在“散布谣言”,说他是个不可信的记者。
但事实就摆在眼前,群里那些详细的消息截图可骗不了人,怎么能这么轻易地就想把事情否认掉呢?
同时,白宫官员还透露,特朗普依旧坚定地支持华尔兹,压根没有将他解职的打算。
特朗普甚至还说,这次情报泄露根本不影响美军空袭的成功。
可民众们却不买账,纷纷质疑,一次成功的袭击就能掩盖住情报泄露的严重后果吗?这次是记者被误拉进群聊,那下次呢?会不会有更严重的泄密事件发生,给美国的国家安全带来致命打击?
而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泄露机密了,历史上,美国就有不少令人瞠目结舌的泄密事件。
就拿“水门事件”来说,那可是相当轰动。
1972年6月17日,正值美国大选前夕,5个鬼鬼祟祟的身影潜入了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
这几个人是共和党那边派来的,他们带着窃听器和相机,打算在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还想偷拍一些重要文件,好为共和党大选助力。
谁能想到,他们刚行动没多久,就被警觉的保安逮了个正着。
当时任总统是同为共和党的尼克松,一开始他还心存侥幸,下令让手下想尽办法把这事儿压下去。
但《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凭借着神秘线人“深喉”提供的关键线索,开启了一场漫长而执着的追踪报道。
“深喉”后来被证实是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他看不惯尼克松团队的所作所为,才“挺身而出”。
在记者们持续深挖下,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尼克松的遮掩行为也瞒不住了。
到了1974年,面对如山的铁证,尼克松不得不低头,辞去总统职务。
再讲讲“邮件门”事件。
2015年3月,一则重磅消息如平地惊雷般炸响,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被曝出在2009年至2013年任职期间,没使用政府官方电子邮箱,而是全程用自家私人邮箱处理公务,甚至还在自家架设了私人服务器来收发邮件。
这可是涉嫌违反《联邦档案法》的大事儿。
起初,这事儿还没引起太多关注,直到国会在调查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总领馆遭袭事件时,众议院共和党人发现希拉里的这一操作,这才让“邮件门”进入大众视野,随后国会、国务院和联邦调查局纷纷介入调查。
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希拉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此事。
她承认自己在任职国务卿期间,用私人邮箱处理了约6万封邮件,还表示其中3万封因为涉及私人生活,已经被团队删除了,剩下的约3万封公务邮件,早在2014年底就全部上交给了国务院。
可这解释并不能让大家信服,质疑声此起彼伏。
政府调查员后来在她私人服务器的邮件里,发现了机密信息,虽然当时这些邮件并未被标注机密,但这事儿还是让大家心里犯嘀咕,希拉里到底知不知道这些是机密信息呢?
到了2016年美国大选年,“邮件门”事件更是两度升级。
先是希拉里团队竞选主席约翰・波德斯塔的邮箱被黑客攻击,近十年来的6000余封邮件被盗取。
接着,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内部的大量绝密邮件和附件,内容涉及民主党高层为助力希拉里获胜,有意排挤竞选人伯尼・桑德斯等,瞬间让民主党内部矛盾暴露无遗。
后来,联邦调查局在调查其他案件时,意外发现前纽约州众议员安东尼・韦纳的电脑里,有希拉里之前声称已彻底删除的邮件。
这下可不得了,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宣布重启对“邮件门”事件的调查。
这一消息瞬间在大选的关键时刻掀起轩然大波,对希拉里的选情造成了极大冲击。
原本在民调中领先的希拉里,支持率开始大幅下滑,媒体普遍认为这一事件或将改变大选战局。
一次次泄密正在掏空美国的根基。
2023年,驻叙利亚美军因社交媒体泄露坐标遭袭,22名士兵丧生;德国总理默克尔得知美国监听自己10年后,当众质问拜登:“我们还是盟友吗?”
盖洛普调查显示,仅31%美国人相信政府“会做正确的事”,这个数字追平了水门事件后的历史最低点。
从水门大厦的窃听器到加密群聊的“手滑”,美国的保密史写满黑色幽默。
当官员用“123456”当密码,当总统把国家机密当攻击政敌的子弹,当普通士兵在游戏平台直播战场实况,所谓的“国家安全”早已沦为一场荒诞剧。
参考来源:
来源:苍笙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