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0日,在春日气息日渐浓郁的上海,六位设计师与嘉宾陆续来到徐汇西岸梦中心,相聚蕉内内核商店。商店入口的环形车道被巧妙改造形成一个带屋檐的公共车站,灵感来自苏黎世的车站,蕉内一直思考着社区、社群的关系,今年开幕的西岸内核商店就呈现了更多公共性的表达。如果把品
3月20日,在春日气息日渐浓郁的上海,六位设计师与嘉宾陆续来到徐汇西岸梦中心,相聚蕉内内核商店。商店入口的环形车道被巧妙改造形成一个带屋檐的公共车站,灵感来自苏黎世的车站,蕉内一直思考着社区、社群的关系,今年开幕的西岸内核商店就呈现了更多公共性的表达。如果把品牌发展过程比喻成一趟列车,如今成立9年的蕉内在与不同合作伙伴相伴、共同成长的同时,也一步步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哲学。
*
位于徐汇西岸梦中心的“蕉内 内核商店”。
*
点击查看,主题论坛回顾视频。
早在2016年,蕉内给国内服装市场带来了具有革新意义的产品“Tagless无感标签内裤”,去掉了常规内裤上扎人的标签,取而代之的是蕉内自研的外印无感标。这个看似微小的升级,推动行业关注人的体感体验,从消费者角度实实在在地“消灭不舒服”,体感科学关乎人类日常的幸福感。
*
蕉内西岸内核店中大量采用的铝板货架,多场景高效应用。
蕉内尝试给出过体感科学的不同解释:“它是触觉、压觉、温觉、痛觉和本体感觉的总称,是我们身处不同环境、不同状态时身体最直接的反馈。”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产品研发上,也渗透至品牌视觉系统和空间设计的方方面面。
在西岸内核商店中,设计团队裸筑更新采用了大量的金属铝板,打造出一个个基本的模块单元,既可以用于展陈、售卖、储存,也能灵活组合,形成展览、走秀、大型活动等多种场景。
室内空间的功能性与品牌表达相结合,如店内货柜、桌椅、集装箱等设计皆服务于人的体感体验。裸筑更新的设计师柏振琦在现场分享道:“货柜的衣架、夹子、展陈体系,最终归纳了五百多个零件,裸筑花了九年积累自己的五金库,从里面拎出各种各样的节点,这九年的积累让设计和蕉内建立系统的内核相契合。”*
蕉内西岸内核商店入口处
,在车站内集合园区信息、时间、路标及品牌文化,形成一个可避雨,可短暂停留的小憩点。而内核商店入口处的车站设计,像蕉内与设计师插在西岸的一面鲜明的旗帜,向往来的人流发出友好和善意的互动。特意将商店的入口内退,把入口的环形车道改造形成一个有意思的带屋檐的公共车站,在车站内集合园区信息、时间、路标及品牌文化,形成一个可避雨,可短暂停留的小憩点。
柏振琦认为体感很大一部分在于“感”,综合感性和理性,再用科学去解决问题。“在项目前期,我跑到车站的场地来,入口的防爆桶带给我不舒适的直觉,我开始思考怎么用设计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平衡与感性和理性认知之间的结果。”最终,
蕉内内核商店中没有做过多的“表演型”的多余设计,而是关注产品在空间里的高效呈现。* 向上滑动
西岸内核店入口处的宠物友好设施。
体感科学并不是一个新词,而是从品牌建立之初就提出的概念。外界环境每天都在影响着人体感受,身体感受到的温湿、触感、压力、防护都是衡量指标,蕉内始终对不确定因素保持好奇心。
蕉内品牌创始人臧崇羽Chons现场讲述了品牌是如何一步步地搭建系统。“我们认为它是源自纤维学的进化,在这九年来,在面料研发的历程中,我们在体感舒适度这件事情上,量化与强化的手段越来越精确与显著,凉就是凉,热就是热,爽就是爽,它都可以得到非常清晰的数据。”
*
体感科学是什么?蕉内 x Wallpaper*中文版主题论坛现场。
平面设计师高晗认为,体感科学是蕉内把一个较为模糊的个人触感感受进行严谨的探讨——“面料在人体上呈现的感受,除了冷与热之外,还有很多细微的感受,体感科学不仅是一个名词,还是蕉内的一种态度。”
《Wallpaper*中文版》主编邓圆也提出人的“感受”正是来源于科学与外部条件。“环境提供给我们一定的条件,我们认为感受是感性的,但实际上它还是一个激素水平的变化,这是一门理性的科学。”从事服装设计超过20年的日本设计师Akira Kuboshita认为用服装解决太冷或太热的问题,都需要用数字来衡量。
*
蕉内西岸内核商店论坛嘉宾(从左至右):栩栩华生全媒体时尚创意总监李梓枫、蕉内VI3.0主案设计师高晗、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柏振琦、《Wallpaper*中文版》主编邓圆也、蕉内创始人臧崇羽Chons、日本设计师Akira kuboshita。
根据消费者对于体感的不同需求,蕉内的产品研发日益完整,如今已有知名的热皮、凉皮、绒感、丝感、棉感、裸感等多品类系列。凉皮采用轻薄凉感面料,透气感强,如包括防晒衣、防晒口罩、防晒袖套等,适合夏天和户外场景;热皮具有良好的保暖效能,对应冬天保暖内衣;绒感对应绒质的秋冬厚家居服;丝感对应丝质家居服;裸感对应印有无感标签的内衣内裤……
伴随着日渐庞大的产品体系与发展步伐,“我们的愿景是希望能够通过体感科学来让全球的用户都能获得幸福感”,Chons补充道。
2024年,蕉内正式发布品牌视觉系统VI3.0版本,这是对品牌自身的一次再梳理:去除不必要的设计,回归真实。
作为一个多品类、多渠道、多场景的品牌,Chons与蕉内VI3.0主案设计师高晗在梳理过程中,最希望解决的是基于多品类下的视觉统一问题。蕉内的内穿外着,包括家居、户外、内衣,品类跨度之大,如何通过设计的手法让它有统一的灵魂。
*
蕉内以品牌视觉设计,赋予多品类统一的发展方向。
“蕉内的LOGO一直存在,积累了许多消费者对它的想象,VI3.0的优化希望能够让人体验到这套视觉系统是自然而然生产的。我们将LOGO的识别比例提取出来,延展出一套非常隐形的网格。甚至到大家看到的线下门店,每一个画面,背后都是很隐形的蕉内VI3.0的网格系统标准。这套标准就是通过规整统一,来解决问题。”高晗在现场分享了他在设计VI3.0时的核心思考,最终整套视觉体系希望能完全体现出蕉内品牌性格的一套解法。
*
左滑查看
蕉内VI3.0视觉设计
在快时尚盛行的当下,蕉内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基于用户需求的“慢市场”。品牌的发展逻辑围绕“人”的幸福感展开,聚焦于外表之下的体感科学研究,这种慢也给予了设计生命力,不追求短暂流行的设计,而是不断去探索与人密切相关的问题。未来也将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贴近生活的穿着体验。
在论坛尾声,关于蕉内现在招聘的一个标准之一是高敏感人群这一问题,引发了现场观众和用户的好奇讨论。Chons回应道,“蕉内的合作伙伴由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创意人等等聚集而来,我们一起思考产品设计的细枝末节。敏感不一定是一个褒义词,但最终我们还是选择去吸引这样的人。因为我们发现只有敏感的人才能驾驭体感科学的进程,只有我们先“敏感”,才能服务真正的用户,敏感的人会先看到未来。”
《Wallpaper*中文版》主编邓圆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创作者们把敏感转化为敏锐,把这个洞察和知识储备,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创作过程中作出了革新。”
*
西岸内核商店。
零售门店是消费者最直观认知品牌的触点。如今,蕉内的零售门店每一年都在发生精彩的迭代。蕉内零售门店分成不同店型,包括具有品牌风格特色的banana in the space门店,以及商场中更加统一的in house门店,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地展示了蕉内系统之美的面貌。“西岸梦中心内核商店是蕉内2025年推出的一家Space店,无论消费者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进入,我们希望带来的是一种松弛的状态。接下来门店也会进一步探索,比如更多有机物跟无机物的结合,前一段时间蕉内使用了大量的无机物像是金属钢材,未来也许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基的材料融入空间设计里。”Chons说道。
*
蕉内西岸内核店现场的T恤印花体验。
在论坛中,从无感标签的创新,到体感科学的深化,再到视觉、产品、空间设计的探索,蕉内正在构建一个系统的品牌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理性与感性、设计与实用、个体与外界环境交织在一起,共同定义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体感科学。蕉内在物理层面通过科学技术和设计的力量解决了舒适问题,未来,如何进一步赋予情感和文化价值将是蕉内踏上的新征程。
撰文:Echo Qin
排版:张辰璐
来源:卷宗Wall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