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主论坛近日在京举行。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媒体、企业、研究机构代表以“融金聚智 点亮南方”为主题,共绘金融助力全球南方发展振兴的繁华春景,唱响推动实现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之声,进一步积聚和壮大金融领
2025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主论坛近日在京举行。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媒体、企业、研究机构代表以“融金聚智 点亮南方”为主题,共绘金融助力全球南方发展振兴的繁华春景,唱响推动实现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之声,进一步积聚和壮大金融领域的“南方力量”。
图为2025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开幕式活动现场。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作为全球南方一员,中国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在基建、贸易、民生等领域结下累累硕果,多位金融领域机构负责人、专家提出,金融合作是全球南方合作共赢的重点领域,也是全球南方金融界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毅、中信集团总经理张文武、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刘建军参加论坛并演讲。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
聚金融力量 谱全球南方发展新篇章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 谷澍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在主旨演讲环节指出,“未来,全球南方面临的首要议题仍是发展振兴,农业银行将继续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优势,与其他中国金融机构一道,与全球南方国家同业深化金融互联互通合作,分享在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金融领域的成熟方案和实践经验,共同谱写全球南方发展新篇章。”
“走深走实”——助力南南国家互利共赢合作
近年来,农业银行不断探索金融支持全球南方发展之道,通过聚焦乡村普惠金融、创新合资经营实践、搭建南南金融服务渠道等方式,有力推动了南南农业合作、非洲金融发展,以及全球南方国家贸易往来和互联互通建设。
聚焦服务乡村振兴,为南南农业合作融资融智。谷澍介绍,农业银行将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全面融入商业战略,根据各地区优势产业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出280余个特色涉农产品,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设立网点500余个,以金融力量增强发展薄弱地区人群的安全感、获得感。
截至2025年2月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超10万亿元人民币,折合超1.4万亿美元,占全行贷款比重超40%;在减贫脱贫方面,农业银行定点帮扶贫困县的典型做法连续三年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我们持续助力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深化农业合作,为全球南方国家送去‘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惠’的合作项目成果,”谷澍分享称,农业银行此前为某现代种业高科技集团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其在南美和非洲多个国家开展杂交水稻种植、良种育种、农机推广、设备升级等农业现代化项目,有效助力了我国与其他南方国家深化农业合作。
创新合资经营实践,推动非洲金融建设。谷澍表示,当前农业银行已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2家境外机构和1家合资银行,形成了覆盖五大洲的全球金融服务网络。其中,在中非金融合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创设的合资银行已成为连接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
2014年,农业银行与刚果(布)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中刚非洲银行,填补了该国没有大型本土商业银行的空白。十年来,中刚非洲银行持续为当地重大资源基建项目及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粮食安全等民生领域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24年末,该行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达18%和14%,位居该国银行业第一、二位。
畅通南南贸易动脉,系紧互联互通纽带。2024年,农业银行为我国与全球南方国家贸易往来提供结算、融资服务近千亿美元。当前,众多全球南方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基础设施亟待新建或升级改造。农业银行通过跨境担保、银团贷款、信保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推动落地了一批中外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互联、能源资源合作等境外重点项目。
“我们还积极为中国基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参与融资的智利、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交通干线项目,有效促进了当地交通动脉的现代化改造和跨区域联通,带动了沿线产业蓬勃发展,也为当地民众创造了丰富的就业岗位。”谷澍称。
“聚资聚智”——打造更具韧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体系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全球南方占世界经济比重已提升到40%以上,成为带动世界发展的关键力量。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优势,以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为全球南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农业银行致力于服务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是全球服务客户最多的商业银行,零售客户超过8.7亿,法人客户超过1千万;已与全球1200余家外资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近三分之一位于全球南方国家。
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球南方国家金融合作,谷澍提出三方面倡议:
一是凝聚团结共识。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虽延续温和增长态势,但仍面临多重挑战,区域不稳定性和发展不均衡问题进一步凸显。只有发展,才能更加妥善地应对风险挑战;只有团结,才能为发展筑牢恒久坚实的根基。
谷澍提出倡议称,全球南方国家金融机构应以团结为基石,构建更加稳固的同业合作渠道,打造更具韧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体系,深化互信合作伙伴关系,为全球南方发展振兴汇聚更广泛的合力。
二是积聚资金力量。据公开信息,近十年来全球私营部门流向发展中国家(不含中国)的资金下降约30%。可以说,全球南方经济发展仍面临资金需求大,但供给不足、财政和债务负担沉重等多重压力,各方需要共同推动完善全球南方发展融资体系。
对此,谷澍呼吁全球南方政府部门出台更积极的融资支持政策、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市场营商环境;多边机构和公私部门持续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模式、设计风险缓释机制等,引导更多市场化资金和长期资本流向全球南方的发展振兴重点项目。
三是汇聚金融智慧。谷澍表示,“此次论坛为全球南方国家搭建了一个聚焦财经金融领域的高端对话平台。我们倡议在论坛框架下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吸引更多全球南方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并设立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贸易金融、数字化转型等专题工作组,围绕经济金融发展领域的关键议题开展定期研讨,为全球南方的发展振兴提供持续智力支持。”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毅:
数字普惠 携手全球南方迈向包容性未来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张毅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毅应邀出席论坛,并以“数字普惠:携手全球南方迈向包容性未来”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张毅指出,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世界各国破解小微企业困境、促进金融资源公平有效配置、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一直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并将其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建设银行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扎实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和科技手段创新数字普惠服务路径,整合行内外数据作为信用评价依据;创新数字化产品,形成“通用型+定制化”的产品服务供给谱系;打造平台化经营方式,创新“惠懂你”小微企业移动端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融资便利性和服务体验。
张毅强调,建设银行将把握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提高服务质效。一是完善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形成“线上+线下”“机控+人控”组合模式,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风控能力。二是丰富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内涵,从解决融资难题,向企业全经营场景、全生命周期扩展;从信贷向非信贷、从金融向非金融服务延伸,以旅程式服务陪伴小微企业“成长”。三是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在“建圈、强链、扩群”上精准发力,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大局。四是推动普惠金融与科技、绿色、养老、数字等金融领域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五篇大文章”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张毅表示,建设银行愿携手各方,共商普惠金融,共享实践经验,推动不同国情、不同市场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互信互鉴、相互补充,为全球南方金融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信集团总经理张文武:
发挥产融并举综合优势 绘就全球南方共赢画卷
中信集团总经理 张文武
中信集团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金融与实业并举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境外业务涉及金融、资源能源、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电讯、农业等多个领域,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金融服务方面,中信集团发挥金融全牌照优势,在进出口贸易、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和跨境投融资等领域构筑了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以资金融通助力中资企业在全球南方市场快速发展。”张文武表示,中信银行是我国最早一批开展跨境金融业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旗下阿尔金银行是中资银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收购的首家银行。同时,中信证券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拥有最多当地分支机构的中资投资银行,十年来累计在东南亚、南亚地区完成股权类融资1845亿元人民币、债券类融资653亿元人民币、并购类融资6340亿元人民币,助力45家海外公司上市。
“在产业合作方面,中信集团依托从资源开发、贸易、航运到金属冶炼、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以及在农业育种、海外工程建设等领域的领先优势,为全球南方国家资源开发、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张文武介绍道,中信金属在巴西、秘鲁、刚果(金)等地投资了多个全球规模领先的矿业项目,中信重工、中信戴卡以绿色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助力非洲、南美、东南亚多个国家产业升级,中信农业在南美、东南亚建立了育种基地和业务网络,中信建设、中信环境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打造了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安哥拉社会住房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
谈及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实践与体会,张文武分享了中信集团在对外投资经营过程中积累的三点主要经验。一是坚持“互利共赢”,助力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发展。中信集团在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过程中,始终基于目的地国家自身产业需求,在优势互补基础上照顾彼此关切,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二是聚焦差异化需求,持续创新业务模式。如中信银行针对企业在部分南方国家设立机构面临的外资银行授信额度小等问题,设计了基于自贸区FT账户的跨境直贷业务方案,成功为客户办理多笔跨境贷款。三是秉承正确的义利观,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南方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对改善生活条件需求迫切,中信农业在冈比亚、塞内加尔、埃塞俄比亚等地开展农业援助项目,为当地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
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已迈入第二个蓬勃十年,为中资企业在全球南方国家更好地落地扎根、深耕细作提供了广阔机遇。企业如何以创新开放的思路,抓住全球南方的发展机会点,张文武对此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把握区域合作发展机遇,二是进一步增强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三是进一步打造互利共赢新增长点,四是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播“软实力”。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刘建军:
通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风控和场景化转型、综合化服务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刘建军在2025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主旨演讲环节表示,可通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风控和场景化转型、综合化服务破解普惠金融“两高一低”的难题,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 刘建军
全球南方一直致力于推动构建更加普惠合理的全球金融体系。刘建军表示,近年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国县域实现银行机构100%覆盖,乡镇覆盖率约98%,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
二是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显著缓解。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各项贷款高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2万亿元;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2.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65万亿元。
三是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下降,线上贷款可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契合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
在普惠金融发展实践方面,邮储银行立足资源禀赋,致力于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近三年累计发放普惠小微贷款4.5万亿元;2024年末,涉农贷款余额突破2.2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1.6万亿元。
针对普惠金融“成本高、风险高、回报低”的难题,刘建军以邮储银行为例,分享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及思考:
一是以数字化转型解“成本高”之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科技赋能业务模式创新与流程优化,商业银行可实现对小微企业的批量对接和便捷服务。邮储银行创新打造“主动授信”数字产品,构建“脱核”产业链融资模式,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服务小微客群的重要方式。截至2024年末,邮储银行普惠小微贷款有余额客户数210万户,户均余额仅78万元,线上贷款余额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中占比达87%。
二是以智能化风控和场景化转型解“风险高”之难。通过内外部多维数据整合,商业银行能够实现对小微企业的精准画像,同时可嵌入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场景中为其提供融资服务,依托企业的交易数据和其真实用款需求,实现风险实时监控和资金闭环运行,能有效缓解小微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邮储银行构建了“客户数字画像+模型规则+风控策略+自动预警”全流程智能风控体系,实现贷前智能审批、贷后自动预警,贷后阶段提前识别近90%的风险客户,提前化解比例超过50%。
三是以综合化服务解“回报低”之难,商业银行立足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账户服务、资金结算、代发工资等综合金融服务,既能优化客户服务体验,也能提升客户综合价值。邮储银行构建起以信贷服务为基础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助力中国实现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出专属的科技金融服务方案,涵盖融资、结算、财富管理、资本市场服务、咨询撮合等产品服务,已服务9.6万家科技型企业。
来源:银行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