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一听脂肪肝,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喝酒喝多了”,但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
现在不少人不喝酒,照样查出脂肪肝,说明根子不全在酒上。
可话说回来,酒确实是个绕不开的因素,只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太过表面,认为只要酒量小、酒精度低或者喝得不频繁,就不会伤肝。
但医生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不光是“喝多少”,更关键是“怎么喝”、“跟谁喝”、“在什么场合喝”。
有些酒局本身的环境、搭配、持续时间,对肝脏的压力远远超过酒精本身。
从肝脏角度看,酒精进入人体之后,90%以上要靠肝脏代谢。
乙醇在肝细胞中通过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随后再转为乙酸。
这个过程消耗大量的辅酶NAD+,并在过程中生成还原型NADH,改变了肝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状态。
NADH增多会直接抑制脂肪酸的β-氧化,让脂肪在肝细胞中堆积,形成脂肪肝的基础条件。
就是说,只要喝酒,就会给肝脏代谢系统加压,不管酒的种类是什么。
但医生真正担心的不是那种偶尔小酌,而是某些特定的“酒局结构”。
比如那种从中午喝到晚上的长时间应酬型酒局,这类局面看起来酒精量不一定最大,但持续时间拉长之后,肝脏就没有恢复的空档期。
长时间的酒精存在让乙醛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增加肝细胞损伤概率。
更关键的是,这类酒局往往搭配大量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像肥牛、五花肉、烤串、啤酒鸭,这些本身就需要肝脏高强度代谢。
如果酒精再叠加,肝脏基本是在超负荷状态下运行。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曾做过一组病例分析,显示长时间饮酒+高脂饮食组合比单纯饮酒更容易诱发脂肪肝,患病率高出37%。
再说一类更隐蔽但危险性不低的酒局,是节假日“家庭聚餐式饮酒”。
这类局常常让人放松警惕,觉得跟家人一起喝点酒没事。
问题在于很多家庭喜欢用含糖量高的饮品来调配酒精,比如果味米酒、自制药酒、甜型葡萄酒,这类酒精饮品虽然度数不高,但其中含有大量果糖和添加糖。
果糖代谢主要在肝脏完成,且不受胰岛素调节,摄入之后会快速被转化为三酰甘油,堆积在肝细胞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研究团队曾对150名脂肪肝患者的饮食酒精结构做追踪,发现将近一半的患者在家庭聚餐中经常饮用甜酒类饮品,而这些人的肝酶指标波动远高于干型酒类摄入者。
说明甜酒不是更温和,而是代谢负担更大。
加上家庭聚餐常常边吃边喝时间长,还爱在饭后加个甜品、水果,这种饮酒模式对肝脏是双重打击,不但要处理酒精本身,还要应付大量果糖的后续代谢需求。
还有一种特别让医生头疼的酒局形式,是“情绪调节型饮酒”,比如人在压力大、失眠、焦虑的时候,用喝酒来“放松”。
这个问题表面看是心理问题,但生理反应极其真实。
人在高压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皮质醇升高,肝脏处于高度应激状态,糖异生、脂质合成活跃。这个时候喝酒,等于往火上添油。
美国梅奥诊所研究表明,在应激状态下饮酒,同等酒精量对肝细胞的伤害比平静状态下高出46%。
因为这时候的肝脏已经处在代谢高峰,又要应对酒精刺激,受损速度会大幅加快。
再复杂一点的是,很多人不仅在应激状态下喝酒,还伴随熬夜。
这种组合是肝功能损伤的“加速器”。
肝脏的排毒和修复多在夜间进行,如果这时候人还在喝酒、吃宵夜、情绪激动,肝细胞不但没时间休整,还要应付更多负担。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曾发布过一份肝功能监测报告,显示长期夜间饮酒人群ALT、AST异常率高达57%,远高于白天饮酒组。
这说明光看饮酒时间,就能大致判断一个人肝脏承压的程度。
说到底,脂肪肝的形成并不是某一次饮酒或某一类酒的问题,而是酒精、饮食结构、饮酒时间、情绪状态、作息节律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而不是单纯的“喝出来”的病。
即使一个人肝功能一时还能扛,ALT、AST都正常,也不代表肝细胞没在受损。
脂肪肝早期往往没有明显不适,但肝细胞已经在变性、蓄脂、代谢紊乱,到了中期再去治疗就很难完全逆转。
医生在临床中经常看到一种情况,有些人体检查出脂肪肝以后觉得“没症状就没事”,也不戒酒也不改作息,等到出现乏力、右上腹隐痛时,再查已经是脂肪性肝炎,甚至出现转氨酶翻倍、肝硬化倾向。
脂肪肝的可逆性只存在于早期,一旦出现纤维化,就只能靠长期控制来延缓进展,治好几乎不可能。
再说个冷门知识点,肝脏对酒精代谢能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人天生缺乏乙醛脱氢酶活性,代谢乙醛的速度非常慢,喝一点点酒就脸红、心跳加快。
这类人群即使喝得不多,也更容易出现肝损伤。
有研究指出,东亚人群中这类基因型比例高达36%,而这些人里真正做到完全不饮酒的不到一半。
很多人明知道自己“酒量差”,但在酒局文化面前,依然坚持喝下去,结果脂肪肝和肝损伤来得特别快。
医生还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很多人并不认为啤酒是“伤肝”的元凶,觉得它度数低、喝着顺口、解渴。
但啤酒的问题不在酒精,而在“液体热量”和“嘌呤负荷”。
一瓶啤酒热量接近等量可乐,加上它常常和高脂高盐下酒菜一块吃,热量堆叠非常明显。
研究发现,长期饮用啤酒的人体脂率和肝内脂肪含量有明显正相关,脂肪肝在这类人群中的发病率高出普通饮酒人群约30%。
还有一点必须提出来,就是“低度酒混合饮酒”的误区。
有些人不喝白酒,但喜欢红酒、黄酒、啤酒轮着喝,一顿饭三种酒全上,觉得“度数低总量也不大”,但混合饮酒对肝脏的刺激是叠加的。
不同酒精结构、不同发酵方式会影响胃肠吸收速度和肝脏代谢节律,让代谢系统应对不过来,容易形成高峰负荷,导致乙醛长时间停留。
吉林大学一项临床研究指出,混合饮酒比单一饮酒导致肝酶异常的风险增加了43%。
说明混着喝,比单一高强度喝还危险。
[1]罗玉.饮酒必须适度醉酒可能猝死[J].食品与健康,2025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