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遗手艺南窑泥塑起源于南窑嘴(咀)民窑遗址,作为鄂州市级文物遗址,南窑嘴(咀)民窑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据史料记载,南窑嘴(咀)共有48座三囱窑,分布在梁子湖南岸,面积约24万平方米,陶制工艺品种类繁多,均为古法工艺制作,象征着鄂地历史陶工业的文明史,是古陶艺
走进鄂州市梁子湖区
上鲁村佳源山庄
秀丽的山水
与红砖搭建的乡村艺术建筑
相映成趣
民宿工作室内
一件件精致的泥塑作品
摆放整齐、陈列有序
南窑嘴(咀)泥塑匠人熊佳虔
(以下简称南窑泥塑)
正在仔细端详新出窑的茶壶
非遗手艺南窑泥塑起源于南窑嘴(咀)民窑遗址,作为鄂州市级文物遗址,南窑嘴(咀)民窑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据史料记载,南窑嘴(咀)共有48座三囱窑,分布在梁子湖南岸,面积约24万平方米,陶制工艺品种类繁多,均为古法工艺制作,象征着鄂地历史陶工业的文明史,是古陶艺的历史见证。
千年非遗梦,依然南窑陶。南窑泥塑制作过程繁琐而精细,从选土、揉泥、造型到烧制,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熊佳虔自幼便与泥土结缘,从六七岁开始便跟随家人学习这门祖传手艺。靠着一块寻常泥巴、一把刻刀、一双巧手,他撑起了一个非遗文化。
“一旦开始泥塑,我就沉浸其中,觉得整个泥塑在我手里鲜活了起来,这不仅仅是用泥巴塑成的,还是用心血和文化灌注的。”熊佳虔笑着说道。
南窑泥塑所采用柴烧的烧制方法也十分别具一格,一般选用富含油脂的木材进行烧制,烧制时间需要两天一夜,必须通过人为分段温控进行熬火,最终能够达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效果,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灰烬与坯体内的金属元素产生还原反应,还会形成柴烧特有的金属光泽。
柴烧的窑炉能够达到1200多度的高温,熊佳虔对此也赞不绝口。高温窑炉既能保留传统烧制工艺的独特韵味,又能满足现代工艺对温度的严苛要求,非常适合创作高品质的陶瓷作品。
同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器皿泥塑,熊佳虔还巧妙地将各类传统文化、非遗项目融入泥塑创作中,十二生肖活灵活现、武昌鱼栩栩如生,系列作品玉连环中的铛锣娃还荣获了湖北省民间文学艺术版权创意大赛一等奖。
对熊佳虔来说最期待的事就是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2012年,他便响应号召回到家乡,通过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数所高校资源,创建了佳源山庄,合力设计打造了2000多亩的农旅基地。
以“破旧立新”的巧思激活乡村闲置资源,没有路就挖出山路,把废砖破瓦铺成路面,流转村民闲置的房屋土地,打造了泥塑工坊+田园民宿+非遗研学的文化综合体,不断推动周边农文旅融合发展,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泥塑制作、田园观光等,带动了周边农产品的销售和村民的就业。同时创建“艺路同行”研学品牌,联合高校开展陶艺教学,每年吸引超千名青少年体验泥塑技艺。
2024年,南窑泥塑被鄂州市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当泥土的质朴气息与非遗的精致技艺交织,古老窑址与现代设计碰撞,呈现出一幅“文化活态传承、生态价值转化、产业多元共生”的乡村振兴图景。
非遗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民族智慧和艺术精髓,是乡村文化认同的源泉。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从而将游客吸引到一方村落,让文化产业真正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鄂州市在非遗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基础上,以“非遗+”模式,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始终以非遗为支点,不断撬动文化软实力提升,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让千年文脉焕发现代生机,借助“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传播策略升维地方文化。
2024湖北花湖国际机场开放暨临空经济发展大会、“让世界看见鄂州”中外媒体主题采访暨鄂州市第二届网络文明宣传季活动、“学习强国 强国有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线下挑战答题暨高质量发展湖北(鄂州)行活动……处处都有鄂州非遗的身影。
版权保护是非遗传承的重要一环,不仅关系到文化传承,还影响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只有通过创新模式和政策支持才能平衡其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关系,进而实现可持续增长。
自2020年起,熊佳虔率先拥抱版权经济,他先后为自己的泥塑作品武昌鱼、玉连环系列、情缘鱼阁(套装)申请版权,并在景德镇陶溪川实现批量生产,甚至吸引佛山客商跨省寻求授权合作。
南窑泥塑在变化之间塑造着文化传承,也接住了数字时代的晨曦初露。去年,依托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华中文交所”)的“华文链”区块链技术,南窑泥塑实现了作品版权登记与存证“双证”服务(即传统登记证书与区块链存证证书),确保作品权属清晰可溯,解决了传统手工艺“维权难”痛点,这种“技术+文化”模式推动了非遗从家庭作坊迈向品牌化。
“在我看来,对文化作品来说版权是十分重要的,仿来仿去的会损伤原有的价值。版权登记后,我现在更有推广南窑泥塑的底气了。下一步,我还将依托版权赋能,对山庄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届时当游客步入山庄中,将欣赏到各类具有特色的原创作品,感受不一样的文化体验。”熊佳虔说。
南窑泥塑的品牌化
不仅是对乡土文化的
一次深情致敬
更是现代经济与传统文化
和谐共振的生动实践
来源:鄂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