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适老化改造全面推进,其中居家适老化改造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多地将适老产品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补贴范围。政策支持背景下,各地进行了哪些有效探索?居家适老化改造市场潜力如何?有效推进面临哪些堵点?如何疏通堵点,有效激发、精准响应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人民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本年度任务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近年来,我国适老化改造全面推进,其中居家适老化改造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多地将适老产品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补贴范围。政策支持背景下,各地进行了哪些有效探索?居家适老化改造市场潜力如何?有效推进面临哪些堵点?如何疏通堵点,有效激发、精准响应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人民网研究院对此展开研究。
政策持续引领,多措并举提供发展动能
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031万人,占22.0%,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2023万人,占15.6%。预计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
面对人口结构的变化,适老化改造成为重要经济社会议题。自2016年起,我国在适老化改造领域不断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标准设定、资金支持等方式提供发展动能。
表1.居家适老化改造全国性政策(部分)
整理:人民网研究院
各地政府积极出台财政补贴措施。典型做法包括按服务对象分类,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供养水平(向特困、失能、孤寡老人等倾斜)的老年人提供不同标准的补贴。改造项目包括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配置辅助器具和智能监测设施等。
表2.部分城市补贴政策对比
整理:人民网研究院
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积极打造居家适老化改造样板间,集中展示适老用品及其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方便老年人就近体验。
2024年4月,北京市提出两年内在全市上百个街道乡镇打造一批高质量适老化改造公共样板间,以此带动上万户家庭开展高品质居家适老化改造。据北京市甘家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崔玮介绍,甘家口街道三里河路9号院住建部社区养老驿站的样板间,通过与住建部机关服务中心、老干部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适老建筑实验室等单位联动,按照“适老化、数字化、装配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工作思路,将社区养老驿站与适老化样板间功能叠加,对驿站的功能布局、设施设备和服务管理进行系统规划升级,形成了“养老服务+场景展示”的联动模式。
居家适老化改造市场潜力备受关注
我国“9073”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人数比例为90∶7∶3)意味着,对于90%左右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居室设施密切相关。适老化改造覆盖装修、家电、医疗、智能科技等多个产业,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住建部相关数据测算,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的市场规模约3万亿元。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佛山市工商联主席、尚品宅配集团董事长李连柱提交了《挖掘和扩大银发红利,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提案。他表示,通过政策扩围,将更多适老化产品和服务纳入以旧换新政策,可撬动超7万亿市场,每年降低医疗支出超300亿元,同时带动家居、智能科技等产业协同发展。
《2023中国居家养老空间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2年淘系居家养老空间市场销售规模复合增长率近20%,2022年销售规模超百亿元。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居住形态不断演进,适老化的内涵也不断深化。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石松认为,适老化改造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空间环境优化,而是转向功能促进与生活质量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适老化改造不仅是辅助手段,更应成为促进老年人功能维护与康复的重要途径。
据报道,我国每年有超过4000万老年人至少发生一次跌倒,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中。因此,防滑和辅助性器具成为改造的刚性需求。除了防滑地砖、扶手,具有辅助起坐功能的沙发、马桶,恒温且有记忆功能的花洒,都是适老化改造中的明星产品。
此外,随着老年人需求的多元化,产品设计理念与水平也不断提升。例如,如何第一时间感知独居老人在家中跌倒、昏迷等意外,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必答题。然而常见的安装摄像头的做法因为暴露隐私,遭到很多老年人的抵触。而使用毫米波雷达的传感器,则能避免隐私泄露问题。
箭牌卫浴事业部总经理贾冬启介绍了“轻度适老”的理念:产品不仅要注重功能设计,满足使用需求,还要在颜色和材料上兼顾居室的整体美观,让适老化改造更容易被全家接受。毕竟,人们不希望居室环境像医院的病房。
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难在哪?六个堵点有待疏通
当前,我国适老化改造整体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涉及消费观念、收入水平、通用标准和多元需求等层面,需要准确定位,并加以系统解决。
堵点一:认知度低、消费观念差异导致家庭参与热情受限
居家适老化改造是涉及政府、企业、家庭等多个参与主体的系统工程。居家适老化改造推进过程中,居民认知度和接受度低导致的“需求不够刚性”成为一大阻碍。苏州科技大学《老有“安”居——以可持续“在地安养”为目标的社区适老化研究》课题组2022年进行的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意向与需求分析显示,江苏镇江有74.63%、泰兴有80.61%的老年人表示从未听说过居家适老化改造;镇江有25.37%、泰兴有17.35%的老年人表示听说过居家适老化改造,但是对于其具体内容并不了解。
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带来一定挑战。一方面,许多老年人生活习惯较为节俭,对“花钱买舒适”存在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适老化改造可能包含“需要特殊照顾”的心理暗示,反而容易激起老年人不服老的“斗志”。
分析认为,激发家庭参与适老化改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可从改变老人及子女认知入手。如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提高家庭对适老化改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样板间展示,直观感受改造的效果等。
堵点二:消费依赖财政补贴导致企业推进难度较大
消费意愿较低导致家庭自主改造的动力不足,成为制约适老化改造的瓶颈。政府补贴虽产生积极影响,但对进一步带动家庭消费发挥的作用有限,一些家庭过于依赖政府补贴。例如,业界反映,许多适老化改造的客单价卡在政府补贴额度上限(如5000元),事实上没有有效满足实际需求。
据《苏州日报》报道,2016年至2023年初,苏州市累计完成近20000户家庭适老化改造,累计成交金额4190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投入3376万元,撬动老年人自费金额721万元。由此推算,财政投入与家庭自费的比例约为4.7∶1。
家庭参与度低也导致企业面临市场开发难题。一些企业接到的适老化改造的订单主要来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利润有限。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家居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树胜适老工作室创始人张树胜介绍,从消费群体看,目前主动提出适老化改造需求的家庭与十年前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增加,但占比并不多。分析2023年该公司整装业务,和适老、局改(局部改造)相关的需求综合占比大致占9%-11%左右。可以看出,由个人需求推动的订单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同时,整体的改造水平有待优化提升。有企业反映,当前存量房屋的户型设计、户内设施和社区配套大多是在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下形成的,一些房屋结构不标准,墙砖多为空心砖,不符合承重条件,客观上增加了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的难度。
堵点三:市场呼唤更加权威明晰的改造标准
在适老化改造相关标准方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2024年下达一批适老化改造国家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涉及老年人日常起居、交通出行、养老照护等生活场景。此外,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建材市场协会等单位均发布过相关领域的团体标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的国家标准《适老家具通用技术要求》于2025年3月起实施。
然而,在实践中仍缺乏全国适用的、涵盖居家适老化改造中各项设施和施工要求的权威标准。全国人大代表、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康养事业销售总监刘廷建议,应加快制定居家适老化改造行业标准,对不同居住场景、具体技术指标、材料性能等作出规定。同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全流程监管,助力构建安全、便利、舒适的居家养老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标准之间可能存在衔接断档、各自为政的情况,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协同性和整体性。同时,随着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需要建立更灵活的动态更新机制,以确保标准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堵点四:部分基础需求产品可能“不在推荐清单中”
居家适老化改造的需求在城乡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调研显示,政府制定的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和老年用品配置推荐清单常常缺乏弹性,有时难以匹配地方化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工作与福利社会学研究室主任王晶在调研中发现,东北农村很多用室外的旱厕,冬天老年人出门容易滑倒,希望能够提供室内使用的便携式马桶;青海等高原低氧地区的老年人则较为需要制氧机。但这些物资并不在全国性的推荐清单中。这就需要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充分考虑地域性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充分了解老人面临的最基本、最实际的问题。
又如,智能化适老产品的推广同样需要考虑实际需求。有调研显示,对于中低收入阶层,一些智能化产品并不实用。还有一些老年人对智能设备存在抵触情绪,担心辐射、费电等问题,导致政府补贴的智能化产品长期关机,成为摆设。
分析认为,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受到其身体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及心理状态的多重影响,不同个体之间差异显著。一些老年人需要社交型功能以减少孤独感,而另一些老年人更强调居家环境的隐私和安静。因此,企业要挖掘到老年人真正的需求,综合评估制定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建议,居室适老化改造评估应从老人的体能、体征、行为能力,到空间环境和空间设计等方面进行科学严谨的组合评估,制定一对一的解决方案。为提升评估的科学性、规范性,建议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专业的评估师培训和认证。当前由企业人员自行组织的评估往往效果不佳。
此外,业内人士建议大力发展适老化产品租赁市场。金萌泰医院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养老部经理张霞表示,老年人对护理床等产品的需求可能是短期的(如术后康复或临终关怀),使用后家属可能因情感因素不愿保留。租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租赁后的护理床可进行消毒、修整并再次使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减少家庭的心理负担和闲置物品的浪费。
堵点五:政策可及性有待提升,补贴申请流程有待简化
针对相关补贴政策的宣传解读仍需加强。为了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应让更多家庭了解补贴项目、申请方式和改造益处;让配备了适老化设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样板间,成为体验场、试用场、科普场;邀请参与过适老化改造的家庭分享经验和体会,发挥示范效应。
刘廷建议,借助大数据实现“政策找人”,让相关政策精准触达目标群体。改造完成后要及时回访,提高老年人使用的满意度。
当前,财政补贴政策根据老年人的年龄、经济状况和改造需求制定了不同的补贴比例和上限,办理流程一般包括申请改造、上传材料、审核拨付三个主要步骤。具体实操过程中一般需提供购置产品清单、支付凭证和施工合同等材料进行申报。对此,一些声音呼吁进一步简化、优化相关补贴申领流程,以减轻老年人负担。
堵点六:碎片化服务接不住连贯需求,政策制定需考虑“整体场景”
专家提出,适老化改造不能仅停留在家居层面,而需要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整体承载起老年人连贯的需求,防止服务碎片化。以就医为例,从居室到医院途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无障碍设施缺失,都可能导致行动不便者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如老旧小区是否加装了电梯,折叠轮椅能否顺利到达医院等等。
王晶表示,制度设计要深入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理解老年人的真实关切和优先级,适老化改造需要从单一环节向整体性设计转变,需要相关部门联动协同。
业内人士呼吁,政府、行业企业及社区等多方共同推动,积极打通上述居家适老化改造中的堵点,通过加强标准引领、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消费认知等多种方式,更好激活适老化改造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董晋之)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