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话谁说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6 16:19 3

摘要:改革开放已经46年了,今天的祖国强大且自信,再也不用怕苏联的威胁、美国的飞机,而且再也不会有吃不上饭、勒紧裤腰带发展工业的情况出现,而这一切,都验证了邓小平当初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开放已经46年了,今天的祖国强大且自信,再也不用怕苏联的威胁、美国的飞机,而且再也不会有吃不上饭、勒紧裤腰带发展工业的情况出现,而这一切,都验证了邓小平当初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能有今天的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国内国外的局势变化以及意想不到的情况。

就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放不开手脚搞建设,更不要说与时俱进、赶超先进了。

此时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句话“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所代表的思想又开始抬头,这不禁让我们今天的人感慨,这句话究竟出自何人之口,以至于影响至深,还阻碍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就让我们围绕着这句话,回顾一下那个风起云涌的80年代。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执

在1976年到1978年之间,我们关于国家该去往何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执和讨论,开启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解放。

而“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句时代性鲜明的话语,代表了特殊年代里我们贫困艰难的生活状态,更代表了一种被资本主义国家逼入绝境的国际环境。

我们的人民拥护过这一口号,正说明那个时代的具体问题,只有在具体分析之后,才得以明白真相。

原来,这句话最早见诸报端,是在《光明日报》上,1976年11月23日《光明日报》上一篇名为《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岂容篡改》的文章,指责一部分人,在农业生产上,什么都不懂,还散布“宁长社会主义的草,不栽资本主义的苗”的谣言,以干扰国家的正常建设。

这一历史证据有力地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这句政治口号是一个群体在国家贫穷混乱之际发出的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而这一思想挟政治正确的威压,向农民和广大干部宣传,到底能有多少力度呢?

事实上,农业产量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吃不上饭、没有粮食储备,没有应对灾年、战争时期的物资,还谈什么苗和草,还谈什么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呢?

故而,《光明日报》作为该口号的首发者,是为了批判炮制口号之人的政治水平和反动本质,而他们为了宣传自己极左的政治正确,就罔顾农民的基本需求和国家粮食安全,是在篡改毛主席的教育方针。

毛主席向来是生产和思想两方面一起抓,而且还能利用国际局势为中国获得实际益处,而不是一味地让大家喊喊口号就万事大吉了。

说到国际局势,其实才谈到问题的点上了,从建国之初,毛主席高瞻远瞩,与苏联的斯大林合作,搞起了中国自己的“五年计划”,这是一个没有农业剩余、没有黄金、没有外汇的落后的农业国发展处自己的工业体系的唯一办法。

而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在苏联之前通过计划经济完成国家建设,他们要么去偷去抢来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西欧诸国皆如此),要么发动战争获得弱国土地和赔款(日本发动的甲午之战就是这样)。

要想不伤害他国利益凭空发展工业,就必须要有农业剩余商品粮、手工业丝织品剩余,以及大量的自由流通的货币,新中国有这个条件吗?全都被国民党吃干净、搬干净了,何来发展资本。

苏联是我们当时唯一的经济上选择,即便我们选择美国,美国人也是拿钱投资,按日计息,有一天要收回成本的,他们不会也不懂计划经济的全貌,斯大林才是这一经济制度的真正高手。

所以,凭借着领导人的外交努力,才换得了发展的初始条件,而这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立在中苏的共同利益之上(比如领土争议悬而不谈,留待后人,就是为了展开良性竞争)。

斯大林是一位有战略目光的政治家,也是能和毛主席谈得来的人,他们都懂得良性竞争来做大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因此苏联能支持我们的工业和农业建设。

可是到了六十年代,中苏关系随着斯大林的去世、赫鲁晓夫的上台而愈发紧张,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也对中国不屑一顾,还要干涉我国军事内政。

毛主席看出了他的野心,也看出了他的水平,故而对苏联的背叛早有准备,珍宝岛一战,中苏关系降至冰点,我们的苏联援助中断了。

没有了发展资料,我们当初建设的工厂和企业,就会很快停工和停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与姓“资”姓“社”没关系,没有钱和技术,谁来了也操不到这个盘!

苏联给我们断掉支援是为了比我们上美苏冷战的船,可我们不想称霸,只想将新中国的人民管理好、综合国力提升上去,不再受人摆布,如此一来,就是缓几年不发展,也不能出卖国家安全。

这才引发了70年代城市青年无法扩大就业的情况,也才有了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

可毛主席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此问题,如果苏联不能支援我们的生产,美国正处在产生过剩的转移阶段,如果能将美资引入中国,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可是这一等就是多年,大家不要忘了,美国人仇视中国,整个60~70年代,全都陷在越南战争之中,一方面美国想打出一个胜利获得其国内支持,另一方面想在中美未来的谈判上增加筹码。

如果此时和他们谈投资中国的事情,岂不是无条件投降外加任人宰割吗?

美国也知道中苏交恶,我们国内困难,就更想趁我们虚弱要我们的命,又何来援助之可能,故我们普通民众就看到了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坏处,而这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说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呢?

如果是苏联的强权政治下的“社会主义”,那我们连这个也不能要了,这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的概念。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尝试

由于上面的历史我们才知道,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就可以解决我们的困难,“只要社会主义的草”是一种错误的极端意识形态之争,故而构建一个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框架,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的节点上,毛主席完成了他又一影响世界的战略布局:中美关系重启。

开启中美和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所促成,毛主席等到了尼克松的上台,尼克松懂得大国博弈的最高准则:双赢,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博弈。

毛主席等到了美国从越南战场撤军,他支援越南打美国获得了美国人的尊重和敬畏,也争取到了与尼克松谈判的筹码。

而邓小平正是在这一历史大前提之下展开改革开放的,在解决了什么事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议题之后,他如果能将自己的改革付诸实践并获得成功,那么才能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邓小平理论的精彩之处在于,他总是能在风云诡谲的国际斗争中为中国争取到最大利益,并在国内经济的发展关口上挽狂澜于既倒,进而将中国这艘大船平稳地驶向下一个历史渡口。

首先是1979年,我们被苏联和越南的军事联盟围困,勃列日涅夫要利用越南封住我们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南海与两广地区。

邓小平果断应敌,将越南的扩张和野心死死地压制在中南半岛之上,这才换得了美国企业的认可和信任,也才正式开启了大规模的外资引进。

而就在这时,我们中国又面对一个现实问题,资本主义的钱进来了,技术进来了,那么他们的思想和制度要不要进来。

也正是在这个历史关头,中国思想自由化开始蔓延,而我们中国并没有欧美那种小国寡民的国情,搞自由化只能是分崩离析。

面对西方的和平演变,许多有计划经济时代情怀的人又出来高唱“不要资本主义的草”那一套口号,可国家政策岂是儿戏,又岂能朝令夕改。

这些怀疑的声音致使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又一次慢了下来,国内的价格闯关失败,价格双轨制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造成大规模人员下岗,国际上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空前打击,这都给改革开放以致命的打击。

于是在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坐上了南行的列车,开始了他的南方之行,88岁高龄的邓小平精神矍铄,面对中国十年的改革成绩,给予了大力的肯定,电视台全程转播了南巡的过程,全国人民跟着镜头完成了一次中国巡礼。

全世界也在中国人民又一次被点燃的创业热情中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停滞的经济又一次启动了加速键,中国的经济腾飞熬过了20世纪的漫漫长夜。

到1999年,完成了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历史人物,昂首阔步地迈入了21世纪。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0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富强了中国,更成就了中国,而我们用自己的成绩向世界证明了一点,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完成解放生产力、解放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苏联围堵我们,搞霸权主义,不知变通,一味拥抱西方主义最终被肢解,没能完成列宁的构想和展望,而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不搞霸权主义,二不盲目听信他人,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如今看来,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能靠一套制度完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群体的生产、生活和不断发展,是何等的创新与实践的力量。

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美国苏联发达,但他们只有不到3亿人口,还有二战的工业物质基础作为国家生产资料。

我们一穷二白,靠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和勤劳勇敢才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便一无所有,可经过75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试问,如果不靠自己摸索发展道路,难道靠乞求他人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自己走出来的,它打破了资本主义苗和社会主义草的无意义争论,完成了中国和平崛起的百年追求,而今天我们将继续这一路线,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参考文献:

《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岂容篡改——批判一个谬论》,1976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教育部大批判组

来源:孔甲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