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飞毛腿,仓库大力士,批量制造“钢铁侠”的外骨骼来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6 17:30 2

摘要:泰山景区拍摄的一条视频中,游客穿戴着“登山神器”——构造包括腰部的电机,膝盖上方固定绑带,中间由一节框架连接——爬山时“脚下生风,身轻如燕”。这款登山神器实际上是“外骨骼机械腿”,通过人体工学设计以及动力、AI算法等技术,感知用户下肢的运动趋势,在用户抬腿的同

机械外挂,助你飞升。

文丨李佳晅

编辑丨张睿

最近,外骨骼机器人在景区着实红了一把。

泰山景区拍摄的一条视频中,游客穿戴着“登山神器”——构造包括腰部的电机,膝盖上方固定绑带,中间由一节框架连接——爬山时“脚下生风,身轻如燕”。这款登山神器实际上是“外骨骼机械腿”,通过人体工学设计以及动力、AI算法等技术,感知用户下肢的运动趋势,在用户抬腿的同时给予助力。

这条视频爆火,网友纷纷感叹“登泰山再也不用5小时了”“这才是真的科技造福人类”。

据悉,泰山外骨骼机械腿的租赁价格为80元3小时,自重1.8kg,充电一次可连续行走5个小时,约14公里,由外骨骼机器人公司肯綮科技提供。

随后,外骨骼机器人登陆山东蒙山、湖北恩施大峡谷、安徽黄山、贵州梵净山等全国各大登山景点,设备提供方为肯綮科技、傲鲨智能等公司。“目前已有数十家景区和多家养老机构与我们洽谈合作,预计今年公司产品销量将达上万台,5年内会突破10万台,达到几十万台的规模。”肯綮科技总经理余运波说。

要知道,上一次外骨骼机器人出圈还是在电影《流浪地球》中,王磊率领的CN171-11救援队在冰原上运输“火石”(行星发动机重启核心能源)时,全员穿戴重型外骨骼,科技感满满,惊艳影迷。如今,外骨骼机器人已经从大荧幕一跃跳进现实,即将走入千家万户。

《流浪地球》中穿戴外骨骼的救援队

据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32.7%,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预计2030年全球产业规模将突破150亿美元。我国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康复外骨骼。

外骨骼机器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目前有哪些应用场景?当下出现了怎样的新机会?外骨骼机器人距离成为消费品还需突破哪些难题?日前,亿邦动力调研多家外骨骼机器人企业及外骨骼机器人用户,为上述问题寻找答案。

01

救火、搬运、康复

外骨骼的十八般武艺

外骨骼机器人究竟是什么?严格来讲,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融合了机械、电子、生物医学等技术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利用机械结构与人体协同工作,增强人体的运动能力或辅助康复治疗

其实,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发了人类首套外骨骼动力服Hardiman,其液压驱动系统能让穿戴者举起150千克重物,相当于两个成年男性的体重。但整套设备重达680千克,且穿脱十分复杂,穿上后行动受限,因此Hardiman仅停留在实验阶段,并没有走入实际应用场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外骨骼技术受制于材料笨重、能源续航不足和缺乏智能控制,始终未能普及。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算法、高精度传感器技术的突破,以及碳纤维、钛合金等轻量化材料问世,外骨骼机器人才逐渐从实验室中的重型装备蜕变为可适配多场景的实用工具。国内外多家机器人企业入局,外骨骼机器人已在消防、工业物流、医疗康复等多个场景有了较为成熟的应用。

▶ 消防抢险

中国应急管理部统计显示,约35%的消防员伤亡事故发生在连续作业超过4小时后,此时体能下降易引发判断迟缓或滑倒、设备脱手等动作变形。此外,《消防人体工程学》数据表明,消防员标准装备包括氧气瓶、防火服、液压破拆工具在内,重达30-40公斤,背负标准装备时,耗氧量是静息状态的10倍,而氧气瓶续航严重关系到消防员进入火场后的安危。

将外骨骼机器人引入消防救援场景,可有效降低消防员的伤亡率。目前,全国应急消防已将外骨骼机器人作为目录性装备。“消防员能背多少氧气,意味着他在火场里作战时间有多长。穿戴外骨骼后,可以增加氧气负重,并延缓体能消耗,消防员无论在背负还是搬抬的时候都更加轻松。”傲鲨智能的市场总监张华告诉亿邦动力。

据悉,傲鲨智能旗舰版外骨骼机器人可降低消防员50%搬运能耗,延长持续作业时间2小时以上,目前已应用在上海、重庆、哈尔滨、沈阳等多地消防队中。

▶ 工业物流

根据《中国工业外骨骼白皮书》,应用外骨骼的工厂平均搬运效率提升25%-40%,退货率因操作失误减少18%。京东、顺丰等公司已经率先使用搬运“外挂”,消费者日常接收到的部分快递包裹中,包含着外骨骼机器人的“付出和汗水”。

在京东亚洲一号仓库中,来自“铁甲钢拳”的CEXO系列外骨骼可帮助工人搬运15-25公斤的箱体,工人的连续作业时间可以从4小时延长至6小时;在顺丰生鲜冷链中,冷库员工穿戴CEXO系列外骨骼搬运冻品,可以在-25℃的环境中减少肌肉颤抖,提升握持稳定性。

铁甲钢拳CEXO-WPA02工业外骨骼

铁甲钢拳成立于2017年,主要研发柔性机械外骨骼系统。目前,铁甲钢拳已与德邦物流,京东物流,康明斯,施耐德电气,北京啤酒,屈臣氏等多家公司达成合作。

在海外,外骨骼机器人在工业物流领域也已应用。例如美国的Sarcos Robotics公司研发的全身动力外骨骼机器人Guardian XO,承重最高达90kg,已被波音、卡特彼勒、亚马逊等客户用于仓储搬运、制造业重物抓取等场景中;德国German Bionic公司研发的腰部助力外骨骼机器人Cray X面向物流分拣、汽车装配等场景,可减少工人腰部肌肉负荷,已与引擎制造公司戴姆勒、物流公司DB Schenker达成合作。

▶ 医疗康复

因17岁时摔伤导致下肢瘫痪的女孩侯羿朵,借助外骨骼机器人重新站了起来。

受伤后的15年间,轮椅成了侯羿朵的代步工具,她从没有过站着出门的经历。2021年侯羿朵开始接触外骨骼机器人,经过康复师的帮助以及不懈的锻炼,她在万圣节这天穿戴着康复中心的外骨骼机器人出门,让自己在大家“搞怪”的装扮里显得不那么特殊。侯羿朵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这个经历,获得了6.8万点赞。她说,重新适应站立的高度和视角,她又兴奋又紧张。

程天科技悠行UGO康复外骨骼

侯羿朵使用的外骨骼机器人来自杭州的程天科技,这是一家研发康复与养老外骨骼机器人的企业,通过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分析及云计算技术,面向神经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者和行动不便者提供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海外,许多外骨骼机器人企业在医疗康复领域也已有了成熟的应用。美国的Ekso Bionics生产的神经康复机器人和上肢外骨骼机器人可为中风、脊髓损伤患者提供步态康复训练,被目前全球超400家医院采用,累计训练超1.5亿步;日本的Cyberdyne研发生产的HAL医疗版外骨骼机器人,可为肌萎缩、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重建,目前日本已有超600家医疗机构部署该机器人。

02

从商用到消费

银发经济或可“带飞”外骨骼

除了发展较为成熟的B端应用领域外,外骨骼机器人正在逐渐向C端民用渗透。

肯綮科技的助行外骨骼机器人

在外骨骼机器人助力登山的视频评论区,总是会出现类似这样的评论:“多少钱?给我家腿脚不好的老人买一个可行吗?”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除了轮椅和拐杖,目前市面上很少有能辅助老年人行动的工具,这个看起来很实用。”大众需求显而易见:辅助登山本质上是“力量代偿”,那么用在老年人日常行动上有何不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3.1亿人,占我国人口的2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此背景下,“银发经济”已成热门话题。

在行业标准方面,2025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这也是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实施后,意味着养老机器人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

市场需求旺盛,行业标准化的推行,让诸多外骨骼机器人企业看到了新的确定性机会。“养老场景绝对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巨大市场,比医疗或康复更有潜力。”张华说。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亿邦动力,当前在医疗领域的外骨骼机器人迭代速度缓慢,主要是因为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周期长达2年,获证后,外骨骼机器人有任何改动或升级,都需重新花费2年时间注册取证。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行业的迭代发展。

比起春晚之后被热议的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或将在养老赛道先一步落地。“现在外骨骼机器人朝C端走,会是资本市场看好的一个方向,所以今年应该会有一些友商能拿到钱。”张华表示。

投资人对外骨骼机器人企业的判断与人形机器人也完全不同:还在场景试验阶段的人形机器人,投资人看重团队的科研背景和技术路线等;而外骨骼机器人企业,已经到了考察销量与市场的阶段了。

03

成本、续航、舒适度

外骨骼距离普及还差什么?

一位外骨骼机器人制造商告诉亿邦动力,目前外骨骼机器人的主要技术上已经不存在瓶颈,但面向消费者普及,还需克服成本高、续航时间短、以及舒适度等方面的问题

在成本上,面向不同群体的外骨骼机器人价格不同。用于医疗康复领域的外骨骼机器人,需要具备高精度的运动控制,提供自然柔顺的步态和正确的感觉输入,确保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此外,还需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特征调节穿戴,调整步高、步长、步速等多种步态参数,提供多种训练模式,满足个性化的康复需求。因此医疗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技术复杂程度高,国外单台售价高达5万-20万美元,难以向个人买家普及。

国内机器人企业傅利叶的外骨骼机器人产品主要销售至医疗机构,包括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患者可借用医疗机构的外骨骼设备做康复治疗,所产生的大部分费用医保可以覆盖。

傅利叶下肢外骨骼机器人ExoMotus™ M4

傅利叶成立于2015年,2017年推出了首款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目的是帮助使用轮椅的人打破活动范围及行动限制。经过多次产品迭代升级,目前其医用版本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ExoMotus™ M4可帮助各类型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在早期训练站立及步行功能,通过提供正确的感觉输入,抑制患者异常步态的形成。

致力于做民用外骨骼机器人的傲鲨智能则通过自建供应链来降低成本。“除了芯片以外,其他零部件我们完全做到了自研降低成本。”张华说。以编码器为例,从外部购买一个编码器的价格在1000-2000元左右,傲鲨智能自有供应链做出来只需要十几块钱。

在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傲鲨智能展出的产品定价在2000-3000美元,实惠的价格吸引了不少外国客商,也拿下了不少订单。

傲鲨智能BES-HV腰部外骨骼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的续航也是消费者关注的主要问题。登山外骨骼机器人一经亮相,就有不少网友关心续航,担心登山尚未到顶,设备电量就已耗尽。实际上,目前市面上的户外运动外骨骼机器人,一次充电的续航时间普遍可达3-5小时。用于救援等场景的外骨骼机器人,如傲鲨智能的第四代BES-HV腰部外骨骼机器人,电池续航时间为5-8小时。用于医疗康复的傅利叶Fourier X1外骨骼机器人在满电状态,一般可以连续行走大约7小时,如果是用于站立,电池续航时间甚至可以超过20小时。

在舒适度方面,外骨骼的自重是尤为关键的一个量化指标。目前,市面上的工业级外骨骼机器人在5公斤以上,医疗康复类大致在4-5公斤左右,民用在3公斤以下。

前文提到的肯綮科技的外骨骼机器人,最初产品重量达20公斤,功能全面,但穿戴后相当于在身上绑了两桶饮水机桶装水。据了解,研发人员通过更新强度高质量轻的材料、模块化穿戴分离的设计等方法为设备“减重”,经历了数十次迭代,终于有了1.8kg的登山“神器”。

未来,外骨骼机器人褪去实验室的冰冷感,或许会像智能手机一样融入生活。“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力量代偿的需求。只要我们把价格降得足够低,产品足够实用,那么未来外骨骼就可以变得很泛用,对消费者而言如同买一个新手机,一件衣服那样日常。”张华说。

来源:亿邦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