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核电+海工装备,12家核心企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6 17:28 2

摘要:在当今时代,能源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传统能源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清洁能源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从政策导向来看,各国纷纷出台鼓励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设定减排目标,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在技术创新方面

能源变革的时代浪潮

在当今时代,能源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传统能源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清洁能源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从政策导向来看,各国纷纷出台鼓励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设定减排目标,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在技术创新方面,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成本逐渐降低,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控核聚变、核电和海工装备领域脱颖而出,成为能源变革的关键力量。可控核聚变,作为被寄予厚望的 “终极能源”,一旦实现商业化应用,将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为人类提供几乎无限、清洁且安全的能源。核电凭借其高效、低碳的特点,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性和经济性都在不断提升。海工装备则是开发海洋能源的重要支撑,对于海洋油气资源的开采以及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的实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在这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领域背后,有 12 家核心企业正在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或是在技术研发上一马当先,突破重重难关;或是在产业应用中开疆拓土,推动项目的落地与发展。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些企业,探寻它们在能源变革浪潮中的精彩故事和独特贡献。

可控核聚变:点亮未来的能源曙光

(一)可控核聚变的奥秘

可控核聚变,被科学界视为 “终极能源”,其原理是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过程 ,让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等轻原子核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聚变成较重的原子核,在此过程中,质量亏损转化为巨大的能量释放,遵循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²。这种能源形式具有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它的原料来源极为丰富,海水中蕴含着大量的氘,据估算,1 升海水中的氘通过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300 升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地球上的海水足够人类使用百亿年;其次,可控核聚变清洁无污染,反应产物是惰性的氦气,不产生温室气体,也没有长期放射性污染,安全性远超核裂变,不会发生失控链式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反应会自动停止 。一旦实现商业化应用,将彻底改写全球能源版图,让人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开启 “能源自由” 的崭新时代。

(二)核心企业的关键突破

在可控核聚变这场全球科研竞赛中,不少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久盛电气作为核电特种电缆领域的佼佼者,深度参与到核聚变工程中。公司生产的特种电缆应用于 ITER 项目,与相关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研发,在核聚变领域不断积累技术与经验。其研发的核用矿物绝缘电缆产品,以及拥有的 “一种核电用耐高温耐辐射信号输送电缆及其制作手法”“耐高温耐辐射无机绝缘中空电缆及其制造方法和模具” 等发明专利,为核聚变装置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关键的电缆解决方案,保障了能量传输与信号传递的稳定性 。

国光电气在核工业设备和压力容器测控组件领域独树一帜,其产品属于业内独创。公司生产的偏滤器和包层系统是 ITER 项目的关键部件,承制的 HL - 2M 先进偏滤器模块技术难度极大,国际上无可借鉴先例,但国光电气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成功攻克难题。公司完成制造调试的真空高温氦检漏设备,是全球首台满足 ITER 要求的包层部件的大型真空高温氦检漏设备,为核聚变装置的安全运行筑牢了检测防线,确保装置的密封性和安全性,对保障核聚变反应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安泰科技旗下的安泰中科是全球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核心供应商,在钨铜偏滤器、钨铜限制器、包层第一壁、钨硼中子屏蔽材料等全系列涉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成绩斐然,累计为全球提供了数万件钨铜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在核聚变装置中承担着关键作用,如钨铜偏滤器用于处理核聚变反应产生的高热负荷和粒子流,包层第一壁则直接面对高温等离子体,承受着极高的温度和中子辐照,安泰科技的产品助力中国可控核聚变不断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推动着实验装置性能的提升 。

东方电气为中国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 M 装置制造的主机磁体线圈中心柱成功交付,成为国内首家制造环流器装置大型磁体线圈的企业。磁体线圈是核聚变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作用是产生强大的磁场来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实现核聚变反应的稳定进行。东方电气攻克了大型磁体线圈制造的技术难题,保障了中国环流器二号 M 装置的顺利建设与运行,为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标志着我国在核聚变装置制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

核电:稳定前行的能源中流砥柱

(一)核电发展的坚实步伐

核电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挑战与突破的奋斗史。自 1954 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 奥布宁斯克核电站以来,核电技术不断进步,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早期的核电发展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苏联等,它们在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核电的商业化推广奠定了基础。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核电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到 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迎来了核电发展的高峰期,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大规模的核电发展计划。然而,1979 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和 1986 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全球核电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公众对核电安全的担忧加剧,一些国家开始暂停或放缓核电项目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核电作为一种低碳、高效的能源再次受到重视。各国在加强核电安全监管的同时,不断推进核电技术的创新,第三代、第四代核电技术相继问世,安全性和经济性得到显著提升。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截至 2023 年底,全球在运核电机组 413 台,总装机容量 37151 万千瓦,分布在 31 个国家 。核电在全球电力供应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许多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行业领军者的担当

在中国核电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广核和中国核电等企业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广核集团是我国核电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其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核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跨越。集团起步于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历经多年发展,已构建起 “6 + 1” 产业体系,业务覆盖核能、核燃料、新能源、核技术应用、数字化、科技型环保、产业金融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中国广核控股在运在建清洁电力装机超过 1 亿千瓦,其中核电超 5100 万千瓦 。

在核电建设方面,中国广核成果斐然。旗下拥有十大核电基地,在运核电机组 28 台,装机容量 3176 万千瓦,占全国的 55%;在建 16 台核电机组,其中 14 台采用自主三代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装机容量 1940 万千瓦,占全国的 34% 。以 “华龙一号” 示范项目 —— 广西防城港核电站二期工程为例,该工程于 2024 年高质量投产,标志着中国广核实现了 “华龙一号” 从技术研发、工程转化到项目投产的全面落地。“华龙一号” 满足世界最高安全要求,机组电功率 120 万千瓦,安全高效,其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在运在建的 “华龙一号” 核电机组已达 30 台,其中中国广核拥有 16 台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广核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集团坚持将科技规划与业务规划同步谋划、同步部署,提出科技创新 “引领计划”,涵盖核电、核燃料、新能源和核技术四大业务领域。例如,中广核研究院研发的 “和睦系统” 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填补了国内空白,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应用于 27 台在运在建核电机组中,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

中国核电也是我国核电行业的重要力量。公司积极推进核电项目的建设与运营,不断提升核电装机规模和发电量。截至 2023 年底,中国核电商运核电机组数量众多,在运装机容量持续增长,为我国能源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核电同样表现出色,参与了多项核电技术的研发与改进工作,不断提升核电技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在核电运营管理方面,中国核电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公司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积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核电运营管理团队,通过不断优化运营流程、加强设备维护和技术改造,提高了核电机组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同时,中国核电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核电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

海工装备:开拓海洋能源的先锋力量

(一)海工装备的广阔舞台

海工装备是海洋资源开发的关键支撑,在海洋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海洋油气资源的不断勘探与开发,以及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兴起,海工装备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海洋油气开采的钻井平台、生产储卸油装置,到海上风电的风机安装船、基础施工平台,海工装备的种类日益丰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

(二)龙头企业的卓越表现

在海工装备领域,中集集团、大连重工等企业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经验,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中集集团旗下的中集来福士是全球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商,在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等高端海工装备的研发制造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自主设计建造的 “蓝鲸 1 号”“蓝鲸 2 号” 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最大作业水深 3658 米,最大钻井深度 15240 米,是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之一 。“蓝鲸 1 号” 配置的高效液压双钻塔与全球领先的闭环动力系统,可提升 30% 作业效率,节省 10% 的燃料,最精确的定位测量误差达到 0.1 米,确保平台在恶劣海况下的稳定作业 。此外,中集来福士还承建了 “深海一号” 能源站,年处理能力超 300 万吨,为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海工板块已生效新签订单同比增长 121% 至 32.5 亿美元,累计持有在手订单价值同比增长 42% 至 74 亿美元,充分彰显了其在海工装备市场的强劲竞争力 。

大连重工是国家重型机械行业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在海工装备领域同样表现出色。公司具备重大技术装备机电液一体化设计、制造、总装发运、安装调试及工程总承包能力,产品涵盖石油钻井平台专用起重机、海上风电核心部件等 。其研制的石油钻井平台专用起重机,可用于超万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船舶等海工装备设施的吊装建造,为海洋油气开采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支持 。在海上风电领域,大连重工下属减速机厂为国内某重点客户生产的 128 台大批量 6.25 兆瓦 3P1H 机型风电齿轮箱,首批 60 台已顺利交付,仅用 3 个月时间,较常规新机型交付周期提前 30 天,产品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2024 年,大连重工实现营收 142.8 亿元,同比增长 18.96%;归母净利润为 5.01 亿元,同比增长 38%,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创 13 年来新高,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

振华重工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制造商,在海工装备领域也积极布局。公司的重型装备业务面向风电海工、油气海工领域,虽然目前重型装备毛利率较低,但在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2024 年上半年,振华重工实现营收 172.29 亿,其中重型装备占 27.62% 。在国际市场上,振华重工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其产品出口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盈利挑战,但振华重工通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

亚星锚链是全球锚链行业的 “巨擘”,市场占有率超过 50%。公司自主研发的 R5 级海洋系泊链,成功应用于 “深海一号” 等重大项目,为海上油气开采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关键保障 。亚星锚链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洋石油、海上风电、海洋运输等多个领域,与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上油气开发和海上风电建设持续升温,对锚链和系泊链的需求不断增加,亚星锚链的业绩也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 。

协同共进,展望未来

这 12 家企业在可控核聚变、核电和海工装备领域各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们犹如能源变革浪潮中的中流砥柱,推动着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久盛电气、国光电气、安泰科技和东方电气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为这一未来能源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广核和中国核电在核电领域的稳健发展,保障了核电的安全高效运行,推动着核电产业的不断壮大;中集集团、大连重工、振华重工和亚星锚链在海工装备领域的卓越表现,提升了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能力,助力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

这些企业的协同发展,将对整个能源行业产生深远的推动作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有望为核电提供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补充,推动核电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而核电的稳定发展又能为海工装备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持,促进海洋能源开发的进一步拓展。海工装备的不断创新与升级,则为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项目的实施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间的深度合作,能源领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核心企业的引领下,可控核聚变、核电和海工装备领域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共同期待能源变革带来的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未来!

来源:兰板套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