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1982年的秋天,我在部队服役已经整整两年。还记得刚来时什么都不懂,现在却要带着一身本事和一枚三等功回家。说实话,舍不得,真的舍不得。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最后一次站岗了,明天就要收拾行李走人了。"我靠在哨位上,看着远处渐渐泛白的天空,心里五味杂陈。
那是1982年的秋天,我在部队服役已经整整两年。还记得刚来时什么都不懂,现在却要带着一身本事和一枚三等功回家。说实话,舍不得,真的舍不得。
我是1980年入的伍,那年刚满18岁,农村出来的娃,啥也不懂。记得上车那天,我妈哭得稀里哗啦的,我爸倒是挺骄傲,拍着我的肩膀说:"儿子,好好干!"其实我心里也怕得要命,但嘴上不敢说。
新兵连的日子是最苦的。早上五点起床,刚开始那会儿,我总是起不来,班长老孙就会掀我的被子:"王小六,太阳都晒屁股了,还睡呢!"说完就是一盆凉水伺候。那段时间,我天天梦见自己在家里的热炕头上,刚伸个懒腰,就被冷水浇醒。
"内务整理"是我的噩梦。叠"豆腐块"被子,我试了无数次才学会。老李是我们宿舍叠被子的高手,被子边角都能叠得像刀切一样。我偷偷让他教我,还用自己的零食贿赂他。
"你这手笨得跟猪蹄子似的,"老李边示范边说,"看好了,先这样,再这样,最后用力一压,完事!"
我照着做了十几次才勉强合格。那时候,每天早上内务检查,我的被子总是被班长用手狠狠地拍散,然后我就得重新叠。日子久了,倒也习惯了这种苦。
转机出现在新兵结束后分配工作的时候。因为我高中毕业,字写得还行,连长把我分到了宣传股当通讯员。要知道,这在部队可是个好差事,不用站岗值勤,还能学点文化。
宣传股股长姓张,大家都叫他老张,四十来岁,戴着副眼镜,看起来像个知识分子。他第一天见我就问:"会写报道不?"
"不太会。"我老实回答。
"没事,我教你。"老张人不错,很有耐心。他给我找来一堆报纸杂志,让我每天看,然后练习写简单的报道。刚开始写得很烂,经常被他一遍遍退回来修改。有一次我都快崩溃了,抱怨道:"这有啥用啊,反正就是写给自己人看的。"
老张敲了敲我的脑袋:"小王,态度不对啊。咱写的东西,是记录部队生活,传播正能量的。你想想,战士们看到自己的事迹被写出来,多高兴?再说了,写得好能给上级报刊投稿,对部队宣传工作有好处。"
我不服气,但又不敢顶嘴,只好继续硬着头皮写。
转折发生在我来宣传股半年后。有次我们连队执行紧急任务,连夜翻山越岭去救援山体滑坡被困的村民。任务很艰苦,但战士们表现得特别英勇。回来后,我熬了一整夜,写了一篇报道《风雨中的逆行者》,详细记录了几位战友冒险救人的事迹。
老张看完后,眼睛亮了:"小王,这篇不错!我给你改一改,投到军区报试试。"
我没当回事,谁知一个月后,那篇文章真的发表了,还被评为优秀通讯稿。老张高兴得不得了,连队也因此受到表扬。从那以后,我的写作劲头一下子上来了,仿佛找到了新的乐趣。
"小王,你这文笔是越来越好了。"老张经常这样夸我,"好好干,说不定还能评个三等功呢!"
我那时候年轻气盛,满脑子想的都是能不能再发表文章,能不能得奖。确实,我慢慢地找到了窍门,知道上级喜欢什么样的报道。我开始深入连队,了解战士们的故事,然后用朴实的语言写出来。渐渐地,我的文章经常被采用,连队首长也开始另眼相看我了。
最难忘的是我写的一篇关于老兵退伍的文章。那年夏天,我们连队有十几个老兵要退役。他们中有些人在部队待了五六年,亲如兄弟。临走那天,大家都红了眼眶。我悄悄记下了他们的告别场景,晚上回到宣传股,一气呵成写了一篇《战友情深》。
这篇文章不仅发表了,还被军区评为年度优秀文章。更让我惊喜的是,因为这两年的宣传工作成绩突出,连队给我记了三等功。
"小王,你立功了!"老张拿着通知单来找我,脸上的笑容比我还灿烂,"这可不容易啊,咱们宣传股多少年没出过立功的了!"
说实话,我当时特别骄傲,感觉自己的军旅生涯达到了高峰。父母知道后,在村里都有面子了,逢人就说他们儿子在部队立了功。
然而,就在我服役期满前几个月,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按照规定,我可以申请退伍回家了。可老张却找到我,说科里想留我。
"小王啊,你这两年干得不错,科里想推荐你当文书参谋,转业当干部。"老张认真地说,"你好好考虑一下。"
这个消息来得突然,我有点懵。转业当干部,对普通士兵来说是个不错的出路。但我心里却有别的想法。
"怎么样?考虑得如何了?"几天后,老张又来问我。
我吞吞吐吐地说:"老张,我想回家。"
"回家?"他明显愣了一下,"你在这儿干得好好的,立了功,转干部多好啊!回去干啥?"
我说不出具体原因,只是心里有个声音在说:两年了,该回去了。也许是想家,也许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也许只是年轻人的任性。
老张苦口婆心劝了我好几次,连科长都亲自找我谈话。科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同志,平时很少和普通战士说话。
"小王啊,"科长和蔼地说,"我看了你的材料,这两年表现不错。部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啊。留下来,以后有的是发展机会。"
我低着头,心里却已经打定主意:"谢谢科长关心,但我还是想回家。"
科长叹了口气:"年轻人啊,太冲动。你再好好想想,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老张更是直接说我傻:"立了功不转干回家种地去?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但我就是有股倔劲。也许是年轻气盛吧,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不想一辈子待在部队里写报道。
最后一次全连大会上,连长给我和其他几个退伍战士颁发了退伍证书。我领到证书的那一刻,心情特别复杂。两年的军旅生涯,有苦有甜,学到了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好兄弟,却要就此告别了。
"小王,"老张在送别会上拍着我的肩膀,眼圈有点红,"你这个倔小子,真不听劝。出去后好好干,别辜负这两年学的本事。"
我点点头,心里有点酸。
我最后一次站岗的时候,想了很多。太阳慢慢升起,照在营区的旗杆上。我看着那面冉冉升起的国旗,突然有点后悔。也许我应该听老张和科长的话,留下来当干部?但转念一想,自己选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
第二天一早,我背着行李,和其他几个退伍战士站在营区门口等车。战友们都来送行,有说有笑的,气氛却带着离别的忧伤。
"小王,回去别忘了写信啊!"
"回家好好照顾父母!"
"有机会来看我们!"
我一一答应着,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
老张最后来送我,递给我一个信封:"这是科里给你准备的一点路费,路上注意安全。"
我接过信封,发现里面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小王,部队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如果在外面混不好,随时可以回来。"
汽车启动的那一刻,我终于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透过车窗,我看到老张、连长和战友们站在路边,有的举手敬礼,有的挥手告别。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军人的担当",什么叫"战友情深"。
回到家乡后,我才发现农村的生活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两年没回来,村里变化不大,但我变了。部队的生活让我变得更加自律、坚强,但也让我不太适应农村的慢节奏。
刚回来那阵子,我常常半夜醒来,习惯性地要起床集合。有时候听到响亮的声音,还会条件反射地立正站好。父老乡亲都笑话我:"当兵把你当傻了?"
我试着找工作,但县城的单位不好进,我的文笔在部队算不错,在社会上却算不了什么。几个月后,我渐渐开始怀念部队的日子,怀念宣传股的小办公室,怀念老张的唠叨,甚至怀念那些被退回来修改的报道。
有一天,我收到了老张的来信。信中说宣传股又招了个新兵,但写的东西没我好。最后他写道:"小王,当初你要是留下来,现在已经是正式文书参谋了。不过,人各有志,希望你在外面过得好。"
看完信,我坐在村口的大树下,望着远处的山,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也许,我当初太年轻,太任性了,错过了一个好机会。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充满了各种选择和遗憾。
后来,我靠着在部队学到的写作技巧,在县报社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职位低,工资少,但总算是和文字打交道。有时候,我会把自己在部队的经历写成小故事发表在报纸上,算是对那段青春的纪念。
多年后的一天,我在县城偶然遇到了转业到地方的老马,他曾是我们连队的副连长。
"小王!"他一眼就认出了我,"这么多年不见,你现在干啥呢?"
"在县报社上班,"我笑着回答,"当个小编辑。"
"不错啊,"老马点点头,"老张前两年退休了,临走前还提起过你呢,说你是他带过的最有天分的兵。"
听到这话,我心里一阵酸楚。如果当初留下来,也许现在的我会是另一番景象。但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教训。
那天晚上,我翻出了珍藏多年的退伍证和三等功证书,摸着已经有些发黄的纸张,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宣传股的小屋,回到了老张教我写报道的日子,回到了满怀期待又忐忑不安的十八岁。
我当初的选择,也许是错的,但那段经历,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一名曾经立过三等功的宣传员。
那段军旅岁月,虽然短暂,却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永远难以忘怀的记忆。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