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孩子高考落榜15分 父亲却带他去了趟县城 如今成了村里第一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04:57 4

摘要:村里这几年变化挺大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手机信号塔也立起来了,连老支书家的狗都换成了那种城里人喜欢养的,叫什么”泰迪”的小玩意。不过村里最大的变化,要数王家那小子了。

村里这几年变化挺大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手机信号塔也立起来了,连老支书家的狗都换成了那种城里人喜欢养的,叫什么”泰迪”的小玩意。不过村里最大的变化,要数王家那小子了。

王忠国家在村东头,跟我家隔着条小路,抬头就能看见他家院墙上爬的那棵老葡萄。前些年结的葡萄酸得很,现在也不知怎的,居然甜了。王忠国的儿子小涛,今年刚好28岁,在县里电商产业园当什么”总监”,听说一个月能挣一万多。

我记得那小子当年高考前挺拼的,村里人大半夜路过他家还能看见他房间的灯亮着。我那时候在村里小卖部帮忙,经常看他来买方便面,一次买五六桶,说是备着熬夜饿了吃。他妈王嫂子还专门跑来问我进了什么新鲜水果,说是给儿子补充维生素。

结果那年高考,小涛就差15分,没考上本科线。

小涛成绩出来那天,我正在小卖部门口摇蒲扇。七月的太阳烤得柏油路都冒烟,蝉叫得震天响。

王忠国骑着他那辆掉了漆的二八自行车”吱呀吱呀”地过来了。车后座上绑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两个西瓜,还在往下滴水。他把车一歪,靠在我家门口的槐树上,也不管树皮上爬满了蚂蚁。

“老李,来根烟。”

我递给他一根,他手抖得厉害,点了三次才点着。

“小涛成绩下来了?”我问。

他深吸一口,烟头红得发亮,“嗯,差15分,没到一本线。”

他说这话时表情很怪,像是松了口气,又像是咽下了什么苦涩的东西。

“也行啊,读个二本不也挺好。”我安慰他。

王忠国摇摇头,“他妈的意思是复读。”

我没吱声。复读是条苦路,我家老大当年就复过,最后还是没考好,现在在东莞打工。

王忠国把烟头捻灭在自行车把手的橡胶套上,留下一个黑乎乎的洞。

“你说这孩子,挺聪明的,咋就…”他话没说完。

我递给他一瓶冰镇汽水。他拧开盖子,气泡溅到了他褪了色的格子衬衫上。

“小涛人呢?”

“在家写试卷呢。”他叹口气,“这孩子,还挺拧。”

我们沉默了一会儿。小卖部的风扇转得”呼呼”响,吹得挂在门口的塑料娃娃飘来飘去。

“老李,我想带他出去转转。”王忠国突然说。

“去哪?”

“去县城吧,他高中三年没怎么出过门,也该看看外面。”

我点点头。村里的孩子,能走出去的不多,大部分还是在周边打工。像小涛这样的,上大学是最好的出路。

“行,散散心也好。”

王忠国盯着那两个西瓜看了好一会儿,像是在估计它们能不能撑到家里还不化掉。

“我跟他妈说他去我表哥家补课了,你可别露馅啊。”他神秘兮兮地说。

我笑了,“放心,都多大人了,出去走走怎么了。”

王忠国骑上车走了,车轮碾过一个小水坑,溅起一片泥点子。

第二天一早,天还蒙蒙亮,我就听见王家院子里有动静。探头一看,王忠国正往他那辆破面包车上放东西。小涛站在一旁,背着个双肩包,脸色不太好,大概是不愿意去。

面包车发动了三次才打着,黑烟从排气管冒出来,呛得小涛直咳嗽。

我本以为他们过两天就回来了,没成想一走就是半个月。王嫂子天天站在村口张望,村里人都说王忠国带儿子私奔了。有人还说看见他们上了去北京的大巴,准是去大城市打工了。

八月初的一天,我正在小卖部盘货,门口的风铃”叮铃”一响。一抬头,是小涛,晒黑了不少,精神倒是好。

“李叔,来包烟。”他说。

我愣了一下,这孩子以前不抽烟的。

“你爸呢?”

“回来了,在家睡觉呢,开了一宿车。”

我递给他烟,他摸出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

“零钱没带够,您先记着,回头我拿来。”

我摆摆手,“算了,你爸常来买东西,下次一起算。”

他把烟揣进兜里,站在门口没走。

“李叔,”他犹豫了一下,“我打算不复读了。”

“啊?那上二本?”

他摇摇头,“不上了。爸带我去见了他表哥,我准备跟他学做生意。”

我有点意外。王忠国那表哥,是在县城批发市场做小买卖的,据说挣得还行,但在村里人眼里,那不算什么正经出路。

小涛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笑了笑,“李叔,您别担心,我有想法。”

他说完就走了,背影挺拔了不少,一点不像刚落榜的样子。

后来村里人才知道,王忠国带小涛去县城,不是补课,也不是散心,而是带他去见了一大圈人。

先是他那个做批发的表哥,然后是以前在建筑工地认识的包工头,还有在县医院当护工的老乡。最后,他带小涛去了县里新开的电商产业园,找了个在里面做客服的远房亲戚。

“我就是想让他看看,”后来王忠国在村口树下乘凉时说,“读书不是唯一的路。”

小涛在电商产业园找了份客服的工作,工资不高,两千多一个月。但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下班就走,他总是留下来,跟那些做电商的人聊天,学习他们怎么开网店、怎么拍产品、怎么写文案。

他在产业园干了三个月,辞职了。王嫂子急得不行,以为儿子又要闹复读。没想到小涛拿出三千块钱,说要在网上开店。

“卖什么?”王忠国问。

“卖咱村的土特产。”小涛说。

村里能有什么土特产?不过是些红薯、土豆、玉米,偶尔有点自家腌的咸菜。

小涛却看中了村东头张大爷家的柿子醋。那醋是张大爷用老方子酿的,村里人都爱喝,说能去火气,但从来没人想过拿出去卖。

小涛跟张大爷商量,说帮他卖醋,利润对半分。张大爷一开始不信,后来架不住小涛天天去他家,答应了试试。

那年冬天,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小卖部的暖气片坏了,我穿着棉袄在里面发抖。小涛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两瓶张大爷的柿子醋。

“李叔,尝尝新包装。”

醋还是那个醋,但瓶子变了,贴着精美的标签,上面印着”老柿匠人手工柿子醋”,还有什么”三代传承”、“纯手工酿造”之类的字样。

“卖得咋样?”我问。

小涛笑了,露出两排白牙,“不错,上个月卖了两百多瓶。”

我吃了一惊,张大爷一个月能酿那么多吗?

似乎看出我的疑问,小涛解释说,“周边几个村的老人都会酿,我都联系上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我点点头,暗自佩服这小子的点子。

第二年春天,小涛的”老柿匠人”已经小有名气。他又琢磨着把村里的野蜂蜜也搬到网上卖。那蜜是山里的养蜂人采的,以前都是自家吃或者送人,价格低得很。

小涛给它们设计了精美的包装,还编了些”深山野蜜”、“百花精华”的故事。那蜜居然在网上卖到了每斤一百多,村里人都说他疯了,可没几个月,养蜂的老王家的破瓦房都换成了小二楼。

村里人对小涛的看法,也在悄悄变化。

以前村里看重的是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考上了什么大学。小涛高考落榜,在很多人眼里是”没出息”的代表。但当他的网店越做越大,请村里的年轻人帮忙打包发货,给了他们比外出打工还高的工资时,人们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去年村里修路,需要集资。往年这种事情,都是村里的大学生家庭带头,显摆自家孩子有出息。这次,第一个站出来捐款的,是王忠国。

“我出一万。”他在村委会的黑板上写下了这个数字。

村里人都惊讶地看着他。王忠国从来不是出手大方的人,他家的面包车都开了十多年没换。

“小涛说的,”他有点不好意思,“他说村里的路修好了,货车才能直接开进来,省得每次都要在村口转运。”

后来我才知道,小涛的网店一个月能卖十几万的货,除了柿子醋、野蜂蜜,还有村里的红薯干、手工豆腐乳,甚至连村北头的老槐树皮都被他包装成了”传统草药”,卖到了城里人的保健品店。

去年冬天,小涛回村里办了个培训班,教村里人怎么用手机直播卖农产品。培训班就设在村委会,那天来的人把屋子挤得满满当当,连窗户都趴着人。

我坐在后排,看着台上的小涛,西装革履,手里拿着激光笔,指着投影仪上的PPT讲解。要不是他说话还带着浓重的乡音,我真以为是从城里请来的什么专家。

“直播不是喊价格,”他说,“是讲故事。你们要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把咱们村的故事讲出来。”

台下的人听得似懂非懂,但都认真地记着笔记。我旁边坐的是李大妈,七十多岁了,拿着个老人机,按键都按不利索,却非要来听课。

“我孙子说了,”她悄悄告诉我,“现在是直播时代,跟上时代才能挣钱。”

小涛讲完课,村里人围着他问这问那。王忠国站在门口,抽着烟,脸上是掩不住的骄傲。

“老王,”我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你儿子出息了。”

他使劲吸了一口烟,眼圈有点红。

“你知道吗,李哥,”他压低声音,“当年我带他去县城,其实是想让他死心。”

我一愣。

“我那表哥的批发生意其实早就黄了,我带小涛去,就是想让他看看,没读大学的人有多难。”

我没想到还有这一层。

“可是这小子不知道怎么回事,看什么都来劲。我带他去产业园,本来想让他看看那些大学生多牛,结果他倒好,跟人家聊得热火朝天,回来就说要做电商。”

王忠国笑着摇摇头,“我当时以为他是吹牛。”

培训班结束后,小涛请村里人在村口的饭店吃饭。席间,有人问他后不后悔没上大学。

小涛想了想,说:“有时候会想,要是当初考上了,现在会怎样。但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果,走什么路,重要的是走得踏实。”

饭桌上,小涛宣布了一个消息:他准备在村里建个加工厂,专门加工村里的土特产,还要建个直播基地,让村里人轮流直播带货。

“这样你们就不用出去打工了,”他说,“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村里人都鼓起掌来。老支书激动地站起来,颤巍巍地举起酒杯。

“我敬小涛一杯,”他说,“你是咱们村的骄傲。”

前几天,我在小卖部看到一辆黑色轿车停在门口。车门打开,下来的是小涛和他女朋友,一个城里姑娘,听说是在电商平台工作认识的。

“李叔,我来给您送请柬。”小涛递给我一个红色的信封。

“结婚了?”我接过来,有点惊讶。

他点点头,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笑意。

“在县城办,到时候您一定要来。”

我拍拍他的肩膀,“一定去,必须去。”

小涛女朋友站在一旁,礼貌地叫我”李叔”。我上下打量着她,挺漂亮的姑娘,穿着时髦,但眼神干净,不像城里那些浮华的女孩。

“你们准备住哪?”我问。

“先在县城租房子,”小涛说,“等加工厂建好了,就搬回村里住。”

我有点意外,现在的年轻人,都往城里跑,很少有愿意回村的。

“她同意?”我朝他女朋友努努嘴。

女孩笑了,“我挺喜欢这里的,安静,空气好,而且小涛说了,以后村里会越来越好。”

我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突然想起了什么,叫住他们。

“对了,小涛,你知道你爸当年为什么带你去县城吗?”

小涛转过身,笑了笑。

“知道啊,他想让我死心,别想着复读了。”

“你怎么知道的?”

“他喝多了告诉我的,”小涛耸耸肩,“但是那次出去,我真的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我点点头,挥手让他们走。看着那辆黑色轿车驶出村口,我想起来三年前王忠国那辆冒黑烟的面包车。有些路,看起来是弯的,走着走着,反而是捷径。

昨天村委会开会,讨论村里的旅游开发计划。县里觉得我们村的”网红土特产”有吸引力,准备投资打造成旅游村。

会上宣布了一个消息:小涛被县里聘为”乡村振兴顾问”。

老支书在主席台上激动地说:“咱们村出了个大人物!”

台下掌声雷动。

王忠国坐在我旁边,脸上的皱纹里都是笑意。他凑过来,小声对我说:

“李哥,你说当初要是小涛考上了,现在会怎样?”

我想了想,看着窗外吹起的杨树叶,轻声回答:

“可能考上了也好,但未必有现在这么好。”

王忠国点点头,眼里闪着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带着儿子去县城的夏天。

我突然想起小涛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有时候,落榜15分,可能是老天给你的另一种录取通知书。”

窗外,村口的老葡萄架上,结满了紫黑色的果实,在阳光下闪着光,不再是从前那个酸涩的味道了。

来源:可怜桃李断肠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