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闺女考上大学,全家举债20万 三年后父母含泪:钱花得太值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7 04:55 3

摘要:我家隔壁住着李大叔一家。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李大叔算不上有什么特别,跟许多人一样,老实巴交地在砖厂干了二十多年,挣的是血汗钱。他媳妇赵姐在菜市场卖豆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到太阳落山才收摊。

我家隔壁住着李大叔一家。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李大叔算不上有什么特别,跟许多人一样,老实巴交地在砖厂干了二十多年,挣的是血汗钱。他媳妇赵姐在菜市场卖豆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到太阳落山才收摊。

他们有个闺女叫小雨,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我记得她上初中那会儿,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帮她妈妈把攒了一天的豆腐渣收拾好,然后才坐下来写作业。冬天的时候,小雨的手指冻得通红,但她从来不抱怨。

我跟李大叔家的关系处得不错,常在院子里碰面聊天。有时候我帮他家修个水龙头什么的,他就会拿些自家腌的咸菜或者赵姐做的豆腐干回礼。农村人的交情就是这样,不图大的,但处得实在。

记得那年夏天,小雨高考完那天,整个院子都能听见李大叔家的欢笑声。小雨考了623分,在全县能排进前十。乡里的广播站都专门播了一条消息表扬她。那几天李大叔走路都是飘的,见人就笑,牙都露到后槽。

“老王啊,我闺女考上大学了,以后就不用像我们这样受苦了!”每次碰到我,李大叔都要这么说一遍,眼睛亮得像星星。

可是高兴劲儿过去没几天,李大叔的眉头就拧起来了。小雨被B市一所名牌大学录取了,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听说前景不错,但每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得四五万。对于一个月收入加起来不到五千的家庭来说,这笔钱简直是天文数字。

有天晚上,我正在院子里乘凉,看见李大叔和赵姐坐在他家门口的小板凳上嘀咕什么。李大叔的烟一根接一根,烟头在黑暗中一明一灭。我不好意思打扰,就没过去。

第二天一早,赵姐在水龙头那儿洗豆腐布,眼睛红红的。我问她怎么了,她支支吾吾半天才说:“老王啊,我们家小雨上大学的钱发愁呢。”

“那学校要多少钱啊?”我随口问了句。

“光学费一年就要一万多,加上住宿费、生活费,一年得四五万。四年下来,没个二十万打不住啊。”赵姐一边拧着豆腐布,一边叹气。豆腐水顺着她的手臂流下来,滴在她磨得发亮的塑料凉鞋上。

我脑子里算了算,李大叔夫妻俩一年的收入也就六七万,除去日常开销,能攒下两三万就不错了。四年大学,起码得十几二十万,这可真是个大窟窿。

“能不能跟亲戚借点?”我试探着问。

赵姐摇摇头:“亲戚们条件也都不好,借不了多少。再说了,借多了也还不上啊。”

就在那个周末,小雨的姥姥来了。那是个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但背还是挺得笔直。她从布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本本,里面是她这些年攒的养老钱,一共两万三。

“这钱我存着也是存着,不如给小雨用。我这把年纪,吃不了多少米了,你们别嫌少。”老太太把本子塞到赵姐手里,眼角有点湿润。

赵姐没接,眼泪倒是先掉下来了:“妈,这可是您的养老钱啊!”

老太太咳嗽了两声,声音有点哽咽:“我一辈子没念过书,都是在地里刨食。现在小雨能考上这么好的大学,我做姥姥的怎么能不出一把力?钱你们拿着,我还有低保,够花了。”

那天晚上,院子里特别安静。我坐在自家门口,看见李大叔家的灯亮到很晚。透过窗户的缝隙,能看到他们一家三口围在桌前,似乎在计算着什么。

接下来的日子,我发现李大叔变得更加忙碌了。以前他只在砖厂上白班,现在连夜班也接了。赵姐除了卖豆腐,周末还去附近的饭店洗碗打零工。就连暑假在家的小雨也去县城里的奶茶店当起了兼职。

我家有辆三轮车,有时候会借给李大叔用,帮赵姐拉豆腐渣什么的。有一次我去他家拿个工具,无意中看见桌上放着一堆借条,密密麻麻写着各种数目,一叠得有拇指那么厚。

后来听村里人说,李大叔几乎跟所有认识的人都借了钱,五百的、一千的,甚至还找了高利贷。为了这事,他哥哥还专门从外地赶回来劝他,说上什么大学不是大学,没必要背上这么重的债。

那天李大叔站在院子里,声音难得提高了八度:“我闺女这么争气,必须得上!就是砸锅卖铁,我也得让她念完大学!”

很快到了小雨去大学的日子。那天一大早,我听见院子里有动静,出去一看,李大叔正把一辆借来的面包车上装行李。大包小包的,有大米、挂面、腊肉、咸菜,还有几床新被子。赵姐站在一旁,手里抓着一个鼓鼓的信封,应该是给小雨的生活费。

我过去帮忙提了几袋东西,顺便问:“这是都准备好了啊?”

李大叔点点头,脸上既有欣慰又有不舍:“嗯,都置办齐了。就是钱紧了点,借了不少,加起来有二十来万呢。”

赵姐在一旁补充道:“还好单位给小雨批了助学贷款,减轻了些负担。剩下的慢慢还吧,总比让孩子没书念强。”

面包车启动的时候,我看见小雨趴在后窗,一直向我们这边挥手,直到车子拐弯看不见了。赵姐抹着眼泪回家,李大叔则二话不说骑上三轮车去了砖厂,明明那天是他的休息日。

小雨走后,李大叔家里安静了许多。但他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紧张了。李大叔除了砖厂的活,还在周末帮人搬砖。赵姐的豆腐摊生意也做得更大了,还开始做些豆腐皮、豆腐干之类的产品。家里几乎看不到他们的人影,天不亮出门,天黑透了才回来。

李大叔变得越来越沉默,身上的工作服总是沾满灰尘,有时候累得连话都不想说。我偶尔去他家串门,看见他正在数钱,都是些皱巴巴的小额钞票,一张张理平,再一张张码好,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铁皮盒子里。那盒子上还贴着一张纸条,写着”小雨学费”。

冬天来了又走,春天来了又走。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小雨每个学期都会回来一次,一次比一次漂亮,也一次比一次自信。她会带些学校的特产回来,虽然不贵,但很用心。我记得有一次她给李大叔带了一盒治腰疼的膏药,给赵姐带了一双防滑的厨房拖鞋。小小的心意,却让两位老人高兴了好久。

大二那年暑假,小雨回来告诉父母,她在学校里获得了奖学金,还找到了一份家教的兼职,能减轻家里的负担。李大叔听了,眼睛亮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只是拍拍女儿的肩膀说:“你好好学习就行,其他的不用操心。”

那年冬天特别冷,下了场特大雪。李大叔家的屋顶漏了,雪水顺着墙缝渗进来,墙面上结了一层薄冰。按理说应该修一修,但李大叔说等开春再说,显然是为了省钱。

我记得有一次去他家借盐,看见赵姐正在用电话粥式地跟小雨通话。她一边说话一边擦眼泪:“不用给我们寄钱,你自己留着用…对,爸爸腰好多了…新棉袄?买了买了,可暖和了…你好好学习,有什么缺的就跟我们说…”

电话挂断后,赵姐叹了口气,看见我进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孩子想给我们寄钱,这哪行啊。我们再苦也不能耽误她学习。”

李大叔晚上回来,从怀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信封,里面是这个月的工资和奖金。他把钱放在桌上,一张张数给赵姐看:“这次发了奖金,多了八百。够小雨下个月的生活费了。”

我注意到李大叔的工装裤膝盖处破了个大洞,但他似乎浑然不觉。

时间飞快,转眼间小雨大学三年级了。那年春节,她带回来一个好消息——她通过了校企合作项目的面试,被选中到一家大公司实习,每月有三千元的实习工资。更让人惊喜的是,她还拿到了国家级的奖学金,一次性奖励一万元。

那天晚上,李大叔家难得热闹了一回。赵姐做了一大桌菜,还特意蒸了小雨最爱吃的肉馅发糕。李大叔破天荒地买了两瓶啤酒,脸喝得通红,话也多了起来。

“我闺女真争气啊!以后有出息了!”李大叔举着酒杯,眼睛湿润地看着小雨,“这三年真是苦了你了,省吃俭用的。”

小雨摇摇头,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推到父母面前:“爸,妈,这是我这半年攒的钱,还有奖学金,一共一万五。你们先拿去还债吧。”

赵姐愣住了,李大叔也放下了酒杯。

“钱你自己留着用。”李大叔的声音有点发颤。

小雨坚持道:“我知道你们为了我上大学借了多少钱,我也知道你们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我已经长大了,该我孝顺你们了。”

赵姐忍不住流下眼泪,李大叔转过头,假装看窗外的烟花,但我看得出来,他的肩膀在微微颤抖。

那个春节过后没多久,意外的好消息接踵而来。小雨在实习单位表现出色,公司提前跟她签了就业协议,毕业后直接留用,起薪就有一万多。而且因为她的专业能力突出,还获得了公司的专项奖金。

李大叔拿到这个消息时,正在砖厂搬砖。听说这事的工友们都来祝贺他,说他闺女有出息了,以后有福了。李大叔难得地笑了,说:“是啊,值了,这些年的苦都值了。”

六月的一天,我正在院子里修自行车,看见一辆崭新的轿车停在了李大叔家门口。车门一开,小雨从驾驶座走了出来,后面还跟着几个年轻人,看样子是她的同学或者同事。

李大叔和赵姐听到动静,从屋里出来,看见轿车时都愣住了。

“爸,妈,这是我的实习车,公司借给我们用几天。”小雨笑着解释,“我带同学来看看我家乡,顺便…还清咱们家所有的债。”

她从包里拿出一沓银行卡和存折:“这是我这大半年的工资和奖金,加上公司提前给的签约奖金,一共二十五万。我已经算过了,足够还清所有的债务,还有多余的。”

李大叔站在那里,一时说不出话来。赵姐倒是先反应过来:“这怎么行,这是你自己挣的钱,应该留着自己用。我们的债不急着还,慢慢来…”

小雨摇摇头,坚定地说:“爸,妈,如果没有你们这几年的付出,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我知道你们借了多少钱,也知道你们过得有多苦。爸的腰伤,妈的关节炎,都是这几年落下的。现在轮到我来照顾你们了。”

我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心里说不出的滋味。记得三年前,这家人为了凑齐学费发愁得睡不着觉,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能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反哺父母。

李大叔终于忍不住了,一把抱住女儿,老泪纵横:“值了,值了!当初砸锅卖铁让你上大学,这钱花得太值了!”

赵姐也哭着说:“小雨,妈就知道你有出息,妈这辈子值了!”

晚上,院子里的邻居们都聚到李大叔家,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饭。席间,李大叔难得地多喝了几杯,脸涨得通红,一个劲地说:“大家都看看,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啊!我们家小雨,从小就争气…”

赵姐在一旁补充:“要不是当初咬牙供她上大学,哪有今天啊。这二十万的债,花得值!”

席间,小雨悄悄告诉我,她已经和公司谈好了,明年会调回县里的分公司工作,这样可以照顾父母。而且她打算买下隔壁那套空房子,重新装修一下,让父母住得更舒适些。

夜深了,院子里渐渐安静下来。我坐在自家门口乘凉,看着星星,想起这三年来李大叔家的变化。从当初举债二十万的忐忑,到如今女儿有能力还清债务的欣慰,这期间有多少辛酸苦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可背后是父母的付出和孩子的努力。这二十万债,看似是为学历,实则是对未来的投资。如今这投资有了回报,李大叔夫妻含着泪说”值了”,说得一点不假。

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像李大叔这样全力供孩子上大学的家庭不在少数。有的成功了,有的还在路上。但无论结果如何,那份为了孩子不惜一切的心意,都值得尊敬。

第二天早上,我出门时看见小雨正帮李大叔擦拭那辆三轮车。阳光下,父女俩说笑着,那画面温暖得让人移不开眼。

赵姐站在门口,见我经过,笑着招呼我:“老王,来喝碗豆腐脑啊!”

我点点头,在她家的小板凳上坐下。赵姐的豆腐脑还是那个味道,但她的脸上,多了些我从未见过的轻松和满足。

“老王,”她递给我一碗豆腐脑,轻声说,“你说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看着孩子有出息更值得的事呢?”

我看着院子里忙碌的父女,笑着摇摇头。这个问题,我想李大叔和赵姐已经用他们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来源:深林人不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