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二十七分,我第17次点开手机银行APP,屏幕上映出的脸简直没法看。眼袋肿得像两条快没气的蚕,眼睛里还晃着某平台会员续费的倒计时弹窗。手指停在“确认支付”上面,抖个不停。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为看同一部剧充不同等级的VIP。
凌晨三点二十七分,我第17次点开手机银行APP,屏幕上映出的脸简直没法看。眼袋肿得像两条快没气的蚕,眼睛里还晃着某平台会员续费的倒计时弹窗。手指停在“确认支付”上面,抖个不停。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为看同一部剧充不同等级的VIP。
记得去年冬天追《繁花》,我能舒舒服服穿着珊瑚绒睡衣,窝在沙发里,守着电视等每周四晚八点更新。那时候,外滩的雪落在王家卫镜头里,也落在我出门拿外卖时哈出的白气里。再看现在,随便打开哪个视频平台,首页全是“超前点映倒计时2小时”的血红弹窗,闪得人眼疼,跟除夕夜催婚的鞭炮一样,逼你掏钱。
我闺蜜上周哭着给我发语音,说她爸心梗住院,她在ICU门口拿手机看《玫瑰的故事》,结果跳出个付费解锁按钮,颜色比心电监护仪的红光还刺眼。她抽抽搭搭说,护士查房没收了平板,因为护士长发现全病房病友都在给同一个女明星打榜。
还有更离谱的,某古偶剧搞“抽卡解锁”机制。我表弟为看大结局,连着三天在游戏化界面抽卡,最后花的红包钱够买两张电影票,结果就解锁主角跳三秒楼的动作戏。他举着手机给我看余额不足的支付页面,锁屏壁纸还是三年前我们毕业旅行拍的合照,他气呼呼说这跟在景区看悬崖秋千没啥区别。
现在资本把咱们观众驯化成巴甫洛夫的狗。就说《庆余年2》推出“50元提前看大结局”,服务器一下子崩溃,不是因为流量大,是好几百万双手都在抖着同时点支付。有程序员扒出后台代码,发现有些平台“5秒广告跳过”按钮根本是幌子,就是诱导用户不停点击,纯欺诈陷阱。
昨天在便利店,我看见个穿校服的女孩。她攥着皱巴巴的零钱买烤肠,手机里传来机械女声:“您已连续观看广告120秒,是否开通季度会员免广告?”玻璃窗映出她咬着嘴唇在口袋里翻找的样子,让我想起二十年前,我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射雕英雄传》。那时候,我们等不到更新急得直跺脚,现在为提前五分钟看结局,得掏空钱包。
某影视公司财报显示,单部剧“超前点映”收入能占总营收38%,制作成本里演员片酬占65%。合着咱们花50块钱,看的不是演技,是顶流明星喝完奶茶擦嘴那三十秒镜头。更气人的是,我好不容易凑够钱解锁《狐妖小红娘》结局,又跳出“为爱发电助力解锁番外”弹窗,这就是二次收割。
深夜,我在出租屋关掉第七个追剧软件,一看微信余额就剩两位数。冰箱上便利贴还贴着三年前的计划:“等存够首付就结婚”。这时候,新消息弹出来:“您关注的主播正在直播带货会员卡,点击下方链接立减5元”。窗外隐隐约约飘来谁家电视的声音,好像是多年前《还珠格格》片头曲,那时候,咱们不用花钱,就能看见紫薇在月光下绣手帕。
凌晨三点,26岁的林悦蜷缩在沙发上,手指在“支付18元解锁大结局”按钮上抖个不停。屏幕里《爱你》男主角正捧着中药朝女主走去,她手机里弹出短信:“您的花呗还款日还剩3天”。客厅电子钟滴答响,跟视频平台倒计时一样,逼你做选择:充钱,或者再等30天。
“您已是尊贵的星钻会员,但想看大结局仍需支付24元。”林悦看到这条弹窗,气得差点把手里薯片捏成粉末。三个月前,她特意升级成爱奇艺星钻会员,就为提前看《爱你》甜蜜结局。结果平台突然改“追剧日历”,把最后五集塞进“加更礼”付费包。找客服,客服说的话跟AI生成的废话一样:“感谢反馈,我们会记录您的建议。”
这种事不少。从《玉骨遥》的“点映直通车”到《星汉灿烂》的“升沧礼包”,视频平台把热播剧搞得像俄罗斯套娃,普通VIP能看全集,VVIP能看加更,VVVIP才能直通结局。有网友自嘲:“以前追剧费眼泪,现在追剧费钱包。”
还有“沉浸式体验”,更让人哭笑不得。某古装剧推出“云剧会”,花18元能和主演“隔空互动”。结果直播当天,主演一个没来,就剩导演对着提词器念广告。观众气炸,大骂花钱是来看偶像,不是来看念PPT。
28岁程序员张野发现,平台套路比代码还复杂。他用积分兑换《唐朝诡事录》番外,系统“贴心”提醒:“您的积分将在三天后过期”。等他咬咬牙付了18元,第二天就看到“限时特惠12元”推送。平台就是利用咱焦虑心理,让咱们不停掏钱。
这些平台设计专门拿捏人性弱点:
(一)赌徒心理
有平台运营透露,超前点播率最高的不是悬疑剧,是甜宠剧。观众想看吻戏,比侦探找凶手还着急。
(二)社交绑架
在办公室茶水间,没买“加更礼”的人不敢看朋友圈,怕被剧透,感觉像裸奔。
(三)沉没成本
好多人想着,我都充到星钻了,不能半途而废。因为这种心态,咱们这些会员像滚轮上的仓鼠,不停追着下一个“尊享权益”跑。
最让人心里不舒服的是对比。三年前《庆余年》超前点播被法院判定违约,现在同样套路,换个“点映礼”名字又回来。有观众苦笑着说,以前50元买6集叫割韭菜,现在18元啥都买不着叫为爱发电。
在重庆某大学宿舍,学生小雯把追剧APP支付界面截屏发到群里,说这顿晚饭请不起。她为支持正版,连续三个月啃馒头省钱充会员,结果发现《滤镜》大结局还得再付24元。盗版网站弹出来,她突然理解她爸说的话:好人卡最不值钱。
这种伤害还影响亲密关系。情侣王璐和男友纪念日约会看剧,老被“付费解锁”弹窗打断。男友第N次说“你先看,我出去回个工作消息”,她终于爆发,问难道我们的感情也得充VIP才能继续。
平台可能忘了,咱们这些在弹幕里喊“求更新”的观众不是提款机,是实实在在的人。咱们会为剧里角色死亡失眠,会因剧情反转激动尖叫,也会攒钱买会员支持好作品。但看看现在,《梦华录》定制团扇卖到59元,《星汉灿烂》徽章钥匙扣搞捆绑销售,咱们算是看清,在资本眼里,咱们剧粉不过是信用卡上的数字。
说起来讽刺,越是好内容,越容易被平台拿来收割。2025年豆瓣9.2分的《山花烂漫时》,因为搞“加更礼”,盗版资源比正版出得还早。制片人痛心,说辛辛苦苦打磨五年的剧,成了平台提款机。
这背后是长视频平台的焦虑。腾讯视频单季流失200万会员,爱奇艺靠“含广告低价会员”勉强维持。没办法,只能从咱们存量用户身上捞钱,可这就像喝毒药解渴,问题慢慢出现:
(一)信任崩塌
现在“VIP”快成“Very Important Pig(待宰肥猪)”的缩写。有观众在投诉帖下面留言,说下次充会员得先找律师看协议。
(二)创作异化
编剧没办法,只能在剧本里埋各种“付费钩子”,第8集安排接吻,第15集安排车祸,就为让观众接着点开下一段付费剧情。
(三)情感贬值
当咱们的泪水变成平台的KPI,当共鸣成了算法的工具,慢慢咱们可能就不会为虚构故事心动。
咱们得问问自己为啥追剧。
像32岁的李薇,看《我的阿勒泰》看到星空就想起去世的奶奶;外卖小哥阿强,在《陌上又花开》修路故事里找到回乡创业的勇气;还有抑郁症患者小悠,把《爱你》里“中药治愈失眠”台词截图当壁纸。这些没法用钱衡量的瞬间,才是长视频真正的价值。
平台忙着给咱们的悲伤标价,也该想想,咱们观众愿意为好内容掏钱,但不想被资本贪婪套路。就像网友在#抵制加更礼#话题里说的,我可以为剧里神仙爱情流泪,但绝不为资本套路低头。
这会儿,林悦终于按下退出键。她打开窗户,山城夜风吹进来,吹散屏幕上的付费弹窗。远处居民楼的灯一闪一闪,像无数个和她一样,不想被算法控制的追剧人。
来源:明月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