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来之时,再次听到太原持续深化医改的跫音:不断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让慢病患者得到更周到的管理,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深入人心……通过各项政策的落实,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迎刃而解,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得到提升。日前,记者实地走访相关部门和各个医院,创新、传承、服务,成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汾东院区门诊大厅张贴的服务提示。范珉菲摄
春来之时,再次听到太原持续深化医改的跫音:不断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让慢病患者得到更周到的管理,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深入人心……通过各项政策的落实,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迎刃而解,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得到提升。日前,记者实地走访相关部门和各个医院,创新、传承、服务,成为医院里不绝于耳的3个高频词。
创新:县医院的慢病管理
慢病谁来管?
由县政府主导规划协调,卫健局负责政策制定执行,县医疗集团提供专业服务和技术支持的管理体系。
慢病怎么管?
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早管理、防得病、防大病”管理模式,由治病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
近年来,阳曲县给自己提出改革之问,继而用行动破解了这一难题,一举入列2024年度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
“建设标准化县域慢病管理中心,完善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体系;打造智慧化慢病分级诊疗模型,形成慢病防—控—诊—治—管一体化服务链条;实施慢病防控与队列研究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与广州实验室钟南山团队等合作,实现慢病防控与科研的深度融合。这是我们具体推出的三大举措。”阳曲县卫健局党委书记、局长颉晔介绍,在此基础上,构建“县乡村民”管理网格,形成“政府和医疗集团为统领、乡镇卫生院为抓手、村卫生室为基础、村民健康自治小组为延伸”的慢病四级预防管理体系;引入广州实验室、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慢病管理标准,实现慢病诊断、治疗、管理、分级诊疗的标准化;成立县域医保分析专班,招才引智,医疗技术水平实现快速提升。
通过一系列举措,阳曲县高血压、糖尿病“两病”规范管理率得到稳步提升,就诊人数有了明显增加,实现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双降低,参与慢病管理的群众就医平均费用减少上千元;糖尿病与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开展的慢阻肺筛查,较为准确地获得了县域慢阻肺、哮喘疾病数据和分布特点。
“小跑快走”成效明显,数智赋能功不可没。
采访之际,闻听喜讯:健康阳曲平台日前又接入DeepSeek大语言模型,全面升级县域慢病AI辅诊能力。
据悉,早在2020年,健康阳曲平台就引入“智医助理”系统,通过AI技术实现基础疾病的智能问诊与分诊。当年,系统就覆盖了全县9个乡镇卫生院、116个村卫生室,将基层医生的日均诊疗效率提升40%。2022年,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病管理需求,健康阳曲又推出“晋康Med-Go AI辅诊”模块,系统整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标准化问诊流程及筛查数据,可自动生成个性化的诊断建议、用药方案及随访计划。截至去年年底,该县已更新居民健康档案12万份,建档率达96.17%。
传承:中医院的学术流派
太原有着悠久的中医药史,明清时期,太原的医药业渐渐成为中国北方医药业的行业坐标和代表。而明末清初医学大家傅山、已有360余年的中华老字号大宁堂,及至现已传承四代的“三部六病”学术流派等,增强了太原守正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底气。
太原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段朝军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太原市‘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术思想传承体系建设项目启动。太原市中医医院聘任了5位传承大师、15位传承师,并通过严格考试,选拔出首批40名传承学员,初步搭建起传承架构。传承工作将依托医院,由传承大师、传承师牵头组建师资团队,制定教学计划、编写培训教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传承学员进行学习培训。此外,还将利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将‘三部六病’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经方验方转化为具体的临床实践,力争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打造形成更多的新方新剂,不断提升‘三部六病’的时代应用价值与活力。”
前不久,太原市公布首批11个“并州中医学术流派”,作为学术流派的传承保护单位,太原市中医医院有3项入选,分别为“郑明印中医肛肠学术流派”“阴阳平衡针学术流派”“并州杨氏形意正骨学术流派”。
走进太原市中医医院,最熟悉的便是那浓郁的中草药味,以及墙上悬挂着的一面面锦旗。而名医堂的那副对联则让人心生对中医药的无限景仰,对联曰:“藿香木香四季春分常惠我,生地熟地一团和气最宜人”。
中医药的传承与弘扬,在这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段朝军表示,下一步,医院将加强探索创新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体系建设模式的新机制和新思路,以流派学术思想为主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学交流和研讨等,多维度大力弘扬流派学术思想,提升流派学术影响力,筑牢中医药传承创新与振兴发展根基。
服务:汾东院的就医体验
2024年,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稳定在93%左右,住院患者满意度稳定在99%左右。太原市外住院患者占比已从7%提高到40%左右,山西省外门诊患者同比增长156%,医保患者通过医院途径外转同比下降80%。
这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的一组统计数字,数字的背后,是源源不竭为患者提供的健康服务。
从你走进汾东院区宽敞的门诊大厅那一刻起,扑面而来的便是满眼的“服务”:大厅中心是一站式服务中心,两侧有党员学习驿站、自助服务区、志愿服务工作站、电子平面索引屏、门诊实时监控等,可谓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服务到底好不好?正在休息区坐着的刘恩华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我是西桥社区居民,自从有了汾东院区,就好比医院建在了家门口,只要有个头疼脑热的,坐个公交车七八分钟就来了。而且进了大厅就有导医,医院虽大,绝对不会迷路。”
聊起“如何满足患者多样化就医需求”的话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袁建峰娓娓道来:“我们优化门诊服务流程,开通诊间转诊功能,陆续开设药学、健康管理、特需、罕见病等特色门诊,新开专病专症门诊、午间延时门诊;持续开展检验超声‘0元惠民号’,自2023年7月至2024年12月累计挂号量1.3万人次,为患者节省挂号费12.4万元;落实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截至2024年12月,互认项目6008项,节约费用约27.6万元;2024年3月至12月共为6858位患者挂0元号,节省费用10余万元。”
与此同时,医院还进一步优化护理服务,探索推进“互联网+护理”等新模式,开通就医有建议、请您“码”上说功能,实施“病历数字化”“复印一站式”,并积极打造智慧病房。袁建峰说:“今年医院将加速构建智慧型医疗服务新模式,以DeepSeek为服务底座、临床专业知识库为支撑,通过AI技术覆盖患者诊疗全流程。”
山西日报 记者范珉菲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