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古今,天下长安——西安话剧院“长安”系列话剧赏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07:55 2

摘要:“长安”,一直是中国人心中被赋予万千美好寓意的精神家园,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凝聚着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荣耀的高光时刻,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更承载着每一位中国人的自豪。

人常说,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

“长安”,一直是中国人心中被赋予万千美好寓意的精神家园,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凝聚着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荣耀的高光时刻,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更承载着每一位中国人的自豪。

从盛世大唐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到城墙跟儿下五行八作的烟火氤氲、车水马龙;从“无人知是荔枝来”的马蹄尘土到中欧班列“长安号”跨越国界的悠扬笛声,长安的魂魄在千年时光中流转,从未褪色。

近年来,西安话剧院立足本土,传承文脉,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以“天下长安”为主题的古今大戏。无论是改编自马伯庸爆款IP小说的话剧《长安十二时辰》《长安的荔枝》,还是书写当代长安人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成长奋斗、合作共赢的话剧《长安第二碗》《长安号的笛声》,都以不同角度串联起各个时代下长安人的情感共鸣,编织出一张纵横千年的长安精神图谱,叩问这座城的根脉与未来。

话剧《长安十二时辰》海报

话剧《长安的荔枝》海报

话剧《长安第二碗》海报

话剧《长安号的笛声》海报

“长安,是龙首原上俯瞰众生,庇护万民的帝国之心。”

——话剧《长安十二时辰》

话剧《长安十二时辰》以“开元盛世”为时代背景,将盛世之下不同百姓简单朴素的长安理想与“双男主”结构下“守长安”与“乱长安”的宏大叙事诗意交织,再现了大唐长安繁荣恢弘的盛世回响和掩盖在历史尘沙下生动鲜活的芸芸众生,勾勒出“长安”这一华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盛世图腾。烽燧堡一役更是画龙点睛地道出了戍边将士们折戟沉沙九死无悔的铁血丹心,照见了大国安宁背后的守护与牺牲。

而当时空的指针转动到当代,话剧《长安号的笛声》又以“一带一路”建设下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发展与国际合作为主题,将“长安”作为世界之都的荣光与使命继续书写。剧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岗位,性格各异的普通人们,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经历着各自命运的流转与精神的成长,折射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中华文化与当代世界多元价值观间的交流互鉴。

从盛唐的“万国来朝”到当代的“命运与共”,长安始终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交汇点,是承载着万民幸福祈愿永恒“长安”。

“长安,是天下人的长安。”

——话剧《长安十二时辰》

在话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非常感人。那就是当戍边的将士们快要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是长安城中的幸福安乐给了他们最后的情感支柱。“或许没有人能想到我们,但这就是我们在这的意义。有了我们在边境御敌,就免了长安的人,我们老家的人在家门口御敌。”当一声声“不退”从彻骨的绝望中迸发,我们足以相信,长安的美好正在于那一盏盏万家灯火,在于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理想,在于生于长安、长于长安的五行八作、贩夫走卒。

而将视线拉回到今天,话剧《长安第二碗》也同样以浓浓深情诉说着大时代变迁下升斗小民命运轮转。该剧的主人公是一个卖了四十年葫芦头泡馍的倔巴老汉,他拉扯着七个子女从破屋烂衫一路走来,经历着不同时代进程下的光怪陆离、麻麻缠缠。那一间并不算金碧辉煌的泡馍馆,也携着来来去去五行八作的命运轨迹和悲欢离合,裹挟进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会进程当中,勾勒出新中国奔向小康社会的时代画卷。

话剧《长安的荔枝》则以跨越古今的“打工人”共鸣,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提炼为普世寓言,聚焦主人公从“职场工具人”到“自我觉醒者”的蜕变,深入揭示“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职场生存困境,在历史褶皱中书写凡人史诗。当主人公李善德耗尽心血建立的运输链因战乱崩塌,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盛唐倾覆,更是每个时代个体在命运洪流中“虽千万难吾往矣”的孤勇。

此为AI概念图

“在一滴水中,努力去看滴水之外的且走且行,甚或波澜壮阔。”

——话剧《长安第二碗》编剧陈彦

话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希望圣人能“认认真真给所有人一个万代平安。”剧中的李隆基未做回应,但千百年后,这一心愿的答案或许在话剧《长安第二碗》和《长安号的笛声》中可以窥见一二。

著名文艺评论家,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欧阳逸冰曾说:“‘一带一路’远不只是开辟几条铁路、贸易线的问题,而是开拓了一条不会被封锁的向西之路。因此,我们写中欧班列‘长安号’,写‘一带一路’,实际上是写当代中国寻求复兴,寻求生存的重要发展之路。”话剧《长安号的笛声》以“大港口”与“小面馆”的结合,将时代主体与时代细胞交相辉映,用平凡百姓的视角去展现中国崛起的艰辛和曲折,光荣与梦想,以永恒不变的中国振兴信念和行进当中不断拓展的中欧班列形成特有的戏剧性张力,在大历史中透视人间烟火气。

话剧《长安第二碗》则以诗意厚重的戏剧格调,在艰辛的耕耘与不息的守望中,叩问时代变迁下的“舍”与“得”,与同处一个时代的人们共同思考,在思变、求变、改变、巨变中保存和守望“不变”,呼吁物质生活日渐丰盈的当代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千变万化中,保存和珍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人格的根脉,不懈不灭地丰满自己的心灵,生生不息地耕耘、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舞台呈现方面,四部剧目同样各具特色。

话剧《长安十二时辰》打破了传统印象中繁复、暖色调的大唐形象,采用简约抽离的表演风格和强假定性的舞台设置,呈现出一种极具反差感的当代审美,从而模糊时空的界限,塑造古今交融的“长安”概念。悬挂于舞台上空的长安城微缩沙盘模型,唐三彩配色的角色服装,散点流动的长安市井画卷,金色流沙汇聚而成的宫殿轮廓,如大写意般将“长安”印象勾勒而出。其中象征着百姓众生的“古希腊戏剧歌队”,意味鲜明充满形式感的肢体表达,“锣”与“鼓”的象征性对质,以及剧目一开场万籁俱静下李隆基扮演者的娓娓道来,都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先锋特色,吸引了大量青年观众的喜爱。

话剧《长安的荔枝》同样大胆突破历史剧范式,以LED灯管矩阵构建现代性视觉语言。演员以高强度肢体模拟呈现千里奔袭,结合多媒体投影与各类音效,让“荔枝运输”化作一场跨越时空的赛博跑酷。舞台在唐风建筑剪影与科技光效间无缝切换,传统与现代碰撞出震撼的“赛博长安”效果。

话剧《长安第二碗》则从多个角度巧妙地将三秦文化融入其中,老秦家馍筋肉香的葫芦头泡馍,慷慨激昂的秦腔唱段,电报大楼的东方红钟声,以及点缀其间的方言叫卖……这些不仅是当代长安的文化符号,更与人物心境、故事情节紧密融合,起到了揭示人物内心、渲染故事氛围、烘托人物情绪、升华故事主题等作用,是剧目的点睛之笔。主角秦存根的名字,意为存民族之“根”,将“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代代相传。老秦家门口两棵大树上不同颜色的灯光代表着四季、昼夜,体现着生生不息的轮回。背景幕布上的西安版图随着一幕幕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象征着长安城四十年来的沧桑巨变。幕中的装修队如同城市建设的缩影,体现了城市的飞速发展。不断建起的高楼是老秦家生存状况的一步步改善。一圈圈变大的圆桌犹如年轮,记录着时代变迁的印记。

话剧《长安号的笛声》以旋转的工作架与流动的场景变化,紧抓西安浐灞国际港的工作特点,体现时代列车流动的,不断的运输、不断的走行的的节奏特点。并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立体舞美与多个表演区域在音乐配合下的协调调度,将台词上的理性分析意象化为布景与人物的场面调度,直击观众内心深处形成灵魂共振。

近年来,西安话剧院持续打造“天下长安”系列话剧IP,其中话剧《长安第二碗》已展开多轮全国巡演,跨越6个省,1个直辖市,14个城市,将长安文化、长安味道带向全国。今年,话剧《长安十二时辰》也将前往11个省,20余个城市,以盛唐气象和“不退”精神,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话剧《长安号的笛声》将从西安出发,沿中欧班列重要始发城市,由中国走向世界。话剧《长安的荔枝》将于上海首演,用赛博朋克式的视觉冲击开启“一骑红尘”的全国之旅。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西安话剧院“天下长安”系列剧目,也将载着长安这片热土的厚重积淀,将“长安”这一中华儿女心中共同的文化意象与其所承载的中国故事,带向全国,带向世界。让各地人民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携手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长安不只是一座城

更是镌刻在华夏血脉里的文明符号

见证着每个普通人用柴米油盐焐热的盛世理想

谨以此文

致敬你我心中的

“长安”

来源:西安新闻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