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就是灭日本!“中国鹰派人物”艾跃进,58岁却因胃癌去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7 05:28 3

摘要:2025年3月24日,中国外交部再度强调“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这一表态正好呼应了近期日本前少将矢野义昭:“预言中国将在4月攻日”的荒腔走板言论。

2025年3月24日,中国外交部再度强调“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这一表态正好呼应了近期日本前少将矢野义昭:“预言中国将在4月攻日”的荒腔走板言论。

而三十年前,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在课堂上屡次提到:“中华民族富强后,第一件事就是消灭日本”。

他当时的激烈言论不仅点燃了许多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无数网友在短视频平台翻出艾跃进的旧视频,为他当年的“鹰派”态度摇旗呐喊;也有人认为,他的言辞不过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情绪宣泄,放在今日早已不合时宜。

让我们先回到30年前的校园讲坛,看一看那个站在南开大学教室里纵情慷慨激昂的身影。

他身材并不高大,却自带“军人气场”;他视野开阔,凡是涉及国家安全和国防战略,他的课上都能听见最震撼人心的声音

同学们记得,这位教授姓艾,名跃进,生于1958年,极富感染力,常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毛泽东军事思想,还将口才与礼仪教学融入军事学研究之中,创设了一套“军事+口才+礼仪”的课程体系。

他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有对国家崛起的切身体悟。

早在2006年,他在南开大学创立了全国非军事院校,首个军事学硕士点,学生得以更系统地学习军事理论。

2014年,他又被选入国家国防教育师资库,这些荣誉都昭示着一个事实:艾跃进的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得到过相当程度的官方认可。

他不仅擅长讲历史与理论,还注重“落地实操”的爱国教育方法,比如如何在公众场合保持得体仪态、如何在重大演讲中展现民族风范。

这种教学形式令他广受欢迎,学生甚至戏称他为“南开最燃教授”。

然而,他真正成为“网络符号”,却在他去世后数年才出现

2016年4月21日,因胃癌不幸去世的消息传出,一时间,思念和哀悼的留言在校园内外汇聚。

真正让他的“鹰派形象”大规模扩散,却是各大短视频平台和B站上陆续出现的剪辑内容:各种浓烈的说辞、誓言铿锵的画面,搭配镜头常见的“热血”配乐,使得他被冠以“中国鹰派教授”的标签,短时间内收获不少的播放。

有人高呼他是“唤醒民族血性的斗士”,也有人指出这类言辞过于偏激,难免引发民粹化。

公众对艾跃进争议最大的地方,莫过于他多次在课程或演讲中提及:“中华民族富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灭掉日本。”

听起来似乎要和日本民族彻底决裂,但翻看他本人的公开申明,能发现更多复杂的线索。

他最早在1996年就提出“灭日本军国主义”的主张,用的是“借鉴二战后德国去纳粹化的经验”,反复说明他针对的目标是“军国主义残余”,而非普通日本民众。

他当时急切地呼吁人民保持国防意识,是因当年日本右翼势力开始极力否认二战时期侵华事实,甚至修订教科书,歪曲历史。

后来,尤其是在2012年日本右翼团体“购岛”闹剧、2013年中日防空识别区重叠等事件后,他在课堂上愈加严厉地批判日本军国主义威胁,发出了“尊严在剑锋之上,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等口号。

这股激情化表达的确曾在青年学子中赢得喝彩。

2024年,海南某主持人因在自媒体账号评论日本地震是“报应”而被停职,引爆全网争议时,很多网友就引用艾跃进名言,质疑“爱国表达究竟是不是被限制了?”

在他们看来,应该用更激烈的方式来表达对日本右翼势力的不满。

但与此同时,也有另一些声音在2025年发出质疑:当中日贸易额已达3400亿美元,经济合作越发紧密,“灭日本”这种表述是否忽略了经贸现实?

一些学者更是在报刊上公开撰文,批评这一言论“过度强调对抗氛围,不利于理性思考”。

官方主流媒体对艾跃进的态度比较微妙。

央视曾给予他在爱国意识、国防教育方面的肯定,多次报道他带病上课、在病床上也不忘给学生回信的故事;不过,央视并未公开为他“灭日本”的激进言辞背书。

2025年的《人民日报》适度呼吁要“警惕历史问题工具化”,强调务实、理性地处理中日矛盾。

而《光明日报》也曾在同年撰文,提醒学界要防范“同姓名陷阱”,以此侧面点出公众在传播艾跃进言论时容易出现误读或虚构,甚至有伪造他名义的“语录图”流窜网络。

进入2025年,中日之间似乎总绕不开历史与现实的叠加。

2012年,日本前少将矢野义昭又抛出一个惊世骇俗的预言,称“中国将在4月对日本发动武装攻击”。

事实证明,对日强硬本不新鲜,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这种“预言”瞬间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发酵,引发群情激昂。

很多人再次想起了那句“灭日本”的老话,纷纷拿它来解读当前局势,将两句极端化论断相互对照,看似热闹,实则让人既担心又警醒:这是真的吗?是否有更多复杂背景?

在青年群体中,“灭日本”这种表述的点赞数据依然可观

有数据显示,18-25岁的网友为此按下“赞”按钮的比例高达80%,明显高于中年用户。

同一时间段内,《中国青年报》另一项调查却显示,“00后”对日本的总体好感度偏低,相比“70后”的谨慎克制显得更加情绪化。

可一转头,我们又发现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早在本月初取得实质进展,RCEP框架下的互通互联让高科技产业、汽车市场等领域出现更多合作商机。

2025年数据显示,日本对华投资同比增长12%,此消息让“抵制日货”的口号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尴尬。

这就构成了当下舆论的两面:一面是年轻人对历史和民族情绪的燃点极低,另一面则是中日经贸依存度正在稳步抬升。

网络平台自然难以对“极端爱国”或“极端仇日”言论一网打尽,据统计,2024年共有12万条,涉嫌煽动仇恨的涉日违规信息被删除,但依旧有大量相关表述在灰色地带游荡。

“艾跃进现象”因此再度上演:有人剪辑他当年的讲课片段,把他说成所谓“支持武力收复冲绳”,明显是拼凑出来的假画面,然而24小时内就被大量转发。

当官方进行辟谣时,舆情早已发酵到舆论漩涡的中心,许多人对原话和真相已不再关心。

“灭日本”论

2025年的中日关系确实存在不少技术性、经济性以及政治性的难题,但很多学者也在警示:光靠高举“灭日本”这种口号,难以解决实质问题,只会消耗宝贵的国内外对话机会。

而我们从艾跃进自述的角度,更能体会到他初衷并非“宣泄情绪”,而是希望唤醒国防意识。

当年他身体尚可时就在不同场合呼吁加强军备,一再强调“军国主义的复活绝不能重演”,用二战后德国的去纳粹化举例。

只可惜,他去世后很多断章取义的剪辑,让“灭日本”成了看似最令人血脉喷张的抓手,而太多背景与阐释都被省略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于2014年诊断出胃癌晚期,但依旧坚持授课。

手术后第二天就回到讲台,这种精神令学生动容。

他临终遗言“中国人不能失去血性”也被反复引用,如今在天津市民的自发祭拜场合里,留言词频最高的就是“血性”“敢言”与“爱国”。

这种担当与执着无疑值得钦佩。

结语

一个民族不仅需要铭记历史的火炬手,更需要照亮前路的思考者。

同样,艾跃进曾经提出的“灭日本”言论,放在三十年前有其现实背景,但如今更能提醒我们:真正的大国自信,既要延续历史的血性,更要在国际交往里成长出自觉与担当

当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时,我们需要的绝不只是口号,而是更扎实的文明互鉴与战略定力。

或许,如果艾跃进今天身处2025年的南开校园,他也会告诉学生:血性如火,可也当用理性的水来滋养,唯有两者兼具,才能让民族的精神火炬燃得更久、更亮。

1.央视网:[中国新闻]中国外交部:历史问题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

2.浙财学习:忆往昔风流人物 | 艾跃进

3.光明日报:文史研究要谨防落入“同姓名陷阱”

4.生活常识网:南开教授艾跃进病重去世资料背景近况艾跃进得了什么病去世原因

5.中华人面共和国商务部:中日举行第六次经济高层对话

来源:市井老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