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是什么样的?那个年代的农民生产生活是个啥样子的?那个年代的农村那可是个“大集体”的特殊时期,社队体制把大伙紧紧绑在一起,农民们都有个统一的称呼——人民公社社员。在那段岁月里,日子就像被上了发条的老闹钟,一刻不停地围绕着集体劳动和分配转,虽然日子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是什么样的?那个年代的农民生产生活是个啥样子的?那个年代的农村那可是个“大集体”的特殊时期,社队体制把大伙紧紧绑在一起,农民们都有个统一的称呼——人民公社社员。在那段岁月里,日子就像被上了发条的老闹钟,一刻不停地围绕着集体劳动和分配转,虽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却也处处透着别样的人间烟火味儿。
社员们就像勤劳的老黄牛,时间几乎全被集体劳动占得满满当当。除了吃饭那点空当和晚上能喘口气的时间,根本没什么闲暇。不管是严寒酷暑,农忙还是农闲,社员都有活干。哪怕老天爷刮风下雨又下雪,队长也会变着花样不让你闲着。那些农活就像永远干不完的家务,一桩接着一桩。每个月就三天假期(雨天出不成工另计),要是出勤率不达标?,工分就得“遭殃”被扣掉。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工分可就是社员们的“命根子”!到了年底算账的时候,家里劳力多、挣工分多的,粮食分得多不说,还能拿到一些分红;可要是家里孩子多、劳力少,粮食就分不了多少,反而还得给队里倒贴钱,日子别提有多紧巴了,这就衍生出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名词,叫“缺粮户”。
虽说大部分社员都是实实在在干活的老实人,但总有那么一些爱耍小聪明的。他们出工不出力,在地里磨洋工,就想着蒙混过关多拿点工分。队长为这事儿嗓子都快喊破了,也没啥用。后来,队长想出个“妙招”——包工制。担粪拉粪按斤两、立方算,割庄稼锄地按垄数、亩数计,修路挖渠挖沟则按长度米数来衡量。等活儿干完,记工员和队长一起去验收,干得好、干得多,工分就给得多,这下那些想偷懒的人可没了空子钻。只好背地里骂队长。
那时候的文化生活,真就像缺油少盐的菜,枯燥无味寡淡的没法形容。公社的电影队大概一个月才到大队放一次电影,翻来覆去就那几部,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大家都叫它们“老三战”,还有八个样板戏拍成的电影,偶尔再有几部别的,名字都记不太清了。有些大队因为不会跟电影队套近乎,三两个月都盼不来一场电影。所以,电影放映员可成了“香饽饽”,走到哪个大队都被好酒好烟伺候着,就怕他们一生气,以后放电影就不往这儿来了。
农户家里大多安了有线广播,每天响三次。广播里放的文艺节目,不是样板戏的唱段,就是激昂的革命歌曲;政治内容呢,不是毛主席语录,就是最新指示,再加上中央、省、地、县的新闻,翻来覆去就是说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世界革命形势也一片大好等等,那阵势似乎马上就要世界大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那时候,大多数的书籍都被当成“封资修”毒草收走一把火烧了,家里就剩下几本学生课本,根本没啥书能看。
现在想想还是想不明白,那个年代搞破“四旧”立“四新”,你再怎么革命,古时候的书你说是封建糟粕,在当时那种形势下,似乎是说得过去。而那些诸如《红岩》《红日》《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保卫延安》之类的小说咋就会是修正主义毒草呢?就连《林海雪原》还被改编成京剧《智取威虎山》,这样的小说也不让看了。
没书看、没电影看,社员们的空闲时间咋打发呢?聊天侃大山就成了人们最大的乐子。农村有专门的饭场,一般是几家住得近的,找个固定的地方,到了饭点,大家端着碗就跟约好了似的聚在一起。冬天,饭场就选在背风又向阳的墙根底下,晒着太阳吃饭聊天,浑身都暖和;夏天呢,就挪到大树的树荫下,一边乘凉一边唠嗑。大家聊的内容可杂了,收成好不好、天气咋样,出过远门的人还会讲讲外面的奇闻异事,老人们则爱念叨上辈人的那些趣事。
一到晚上,牛屋(喂牛的草棚子)就成了大男人,尤其是光棍汉们的“欢乐窝”。他们用喂牲口剩下的碎麦秸拢起一堆小火,围在旁边开始天南海北地侃大山。聊的话题,好多都是白天在饭场不好意思说的。一会儿说谁家的媳妇长得俊,模样勾人;一会儿又传谁和谁偷偷钻进庄稼地,干了啥啥事儿。有个从船运上下放的老汉,特别爱讲以前在船上的事儿,刚开始大家还听得津津有味,可他翻来覆去就那几个故事,讲多了,大家都听腻了,一见他来,都偷偷躲开。
因为那时候的业余生活实在单调,大家又整天在一块儿干活,勺子碰锅沿儿,矛盾自然就多了起来。村里隔三岔五就有人吵架,吵得凶了还会动手。不过,那时候的矛盾也好解决,大队干部一出面,几句公道话一说,事儿就平息了;要是闹得大了,到了公社,行政秘书出来打个圆场,或者是扳起面孔训斥一番,也就没啥事儿了。
时光飞逝,社会像一辆飞速前进的列车,一路发展,一路进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农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种地用上了大机器,生活电器化,住的也从土坯房变成了大瓦房,又变成了小洋楼,大多数农户还拥有小汽车,人们的衣食住行彻底改头换面,精神头也跟以前大不一样,曾经那段艰苦的岁月,慢慢变成了藏在心底的一段难以磨灭的别样的记忆。
注:1、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2、真实的回顾,可以不认同,但不要攻击。谢谢!
来源:仁爱阳光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