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些军队因其采用具有独特特性的枪支而闻名。无论是出于对某种机械特性的迷恋,还是受到某位杰出工程师或管理者的影响,或是国家自豪感、财政限制或缺乏外部影响,某些国家倾向于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军事轻武器。或许最著名的莫过于奥匈帝国了。
某些军队因其采用具有独特特性的枪支而闻名。无论是出于对某种机械特性的迷恋,还是受到某位杰出工程师或管理者的影响,或是国家自豪感、财政限制或缺乏外部影响,某些国家倾向于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军事轻武器。或许最著名的莫过于奥匈帝国了。
在这一时期,帝国使用的手枪——例如巨大的Gasser 11mm骑兵左轮手枪M.1870。幸运的是,在步枪设计领域,奥匈军队找到了费迪南德·冯·曼利彻尔的才华作为救星。虽然他的弹匣装填步枪确实是第一款真正实用的军用连发枪,但它们更为人所知的是其直拉式栓动动作,当全世界其他地方都在使用旋转栓动设计时。
1898年,奥匈军队迈出了现代化手枪的第一步,他们采用了8mm Rast & Gasser步兵左轮手枪。19世纪末见证了第一批成功但不太实用的半自动手枪的发展。几位中欧枪支设计师开始热衷于将毛瑟的新型装弹系统(桥夹)适应到新一代自装手枪上。卡雷尔·克恩卡(Karel Krnka 1858-1926),一位捷克工程师,是当时最多产的枪支设计师之一。
一名戴着带枪套的M.7手枪的一战匈牙利军官(左)。1943年,一架配备M.7罗斯手枪的南斯拉夫切特尼克(右)
1895年,他申请了一种半自动手枪的专利,该手枪具有两个成为他的手枪设计商标的特点:长后坐操作系统和握把内不可拆卸的弹匣,使用弹夹装填。1898年,克恩卡开始在奥地利利希滕沃尔特(Lichtenwörth)的乔治·罗斯帕托嫩法布里克(Georg Roth Patronenfabrik)工作,这为他完善自己的手枪提供了条件。由于罗斯的工厂没有制造枪支的设施,因此安排在德国由索耶公司于1900年左右生产克恩卡的手枪,型号为7.65mm罗思-索耶(Roth-Sauer)自装手枪。
尽管一开始商业成功和军事订单都与他们擦肩而过,但克恩卡(和罗斯)的命运在1905年发生了变化,当时奥匈军队宣布了一系列试验,旨在寻找一种半自动手枪。罗斯提交了一个改进后的克恩卡设计,并在与鲁格(Luger)和毛瑟(Mauser)提交的手枪进行对比试验后,于1907年被采纳为8mm连发手枪M.7,又名M.7罗思-克恩卡 M.07罗思-施泰尔(M.7 Roth-Krnka、M.07 Roth-Steyr)。
M.7装有10发弹夹
M.7沿用了早期罗思-索耶的独特轮廓,包括圆形握把、管状机匣以及一个带有外露滚花头的独立枪栓用于上膛。它采用了旋转枪管来锁定和解锁动作,虽然这是其他奥地利服役手枪的特点,但在其他地方很少见。枪机延伸整个管状机匣的长度。枪机的前部被挖空以包围枪管,两者都从前方插入机匣。
枪管上的四个凸耳,靠近枪口和弹膛各有两个,在枪口衬套内的螺旋槽和挖空部分的枪机后端移动,将枪机和枪管锁在一起。发射时,M.7的枪机和枪管一起后坐约半英寸,然后前部的凸耳在枪管衬套槽内移动以旋转枪管,进而使枪管后端的两个凸耳旋转大约90度以解锁枪机,并允许其继续向后运动,抽出并弹出空弹壳。然后枪机被复进簧拉向前,从弹匣中剥离下一发子弹并装填。随着枪管向前移动,它会再次反向旋转以重新锁定。
M.7通过将枪机拉到后方并按下框架左后侧的小方形按钮来装填,将其锁定到位。然后将一个十发的弹夹插入弹壳排出口后方的导向器中,并将子弹推入弹匣。然后移除弹夹,轻微回拉枪机,使其能够向前移动并上膛一发子弹。随着枪机向前移动,撞针被保持在部分上膛位置,其尾部从枪机旋钮末端突出,作为装填指示器。
它采用了一种相当独特的扳机系统,其中半双动扳机——具有相当长且重的行程——将部分上膛的撞针拉回到完全上膛位置,然后释放以射击子弹。卸弹通过将枪机拉到后方并锁定开放,然后按下左侧握把面板上方的杠杆来完成,从而将弹匣内的子弹从手枪顶部弹出。
骑兵——奥匈武装部队中最有声望的分支——认为M.7具备了新型半自动手枪的所有优势:弹匣容量大、装填速度快、操作更容易,但具有左轮手枪式扳机的传统安全功能。人们认为这种特征组合将防止如果骑兵装备了轻型、单动扳机的手枪时可能发生的事故。罗斯安排由Österreichische Waffenfabrik-Gesellschaft Steyr生产M.7。额外的M.7也由匈牙利布达佩斯的Femaru Fegyver es Gepgyar生产,制造商的名称可以在机匣顶部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两个工厂似乎仍在继续进行有限的生产。
拆解的M.7手枪
M.7使用了专有的弹药,8mm M.7 scharfe Pistolepatrone(又称8mm罗思-施泰尔)。它由一个直壁、无边缘框弹壳组成,长度为18.5mm,其116格令全金属外壳(FMJ)子弹的额定初速为1,088英尺每秒(fps)。根据奥地利作者兼军事历史学家约瑟夫·莫茨的说法,它被奥匈帝国所有军种和海军使用,并且在战争后期有限数量地投放到民用市场。战争后期许多M.7被发放给飞行团,在那里它们被称为“Flieger-Pistolen”。战后,奥地利和匈牙利继续使用M.7手枪,同时作为战争赔偿提供给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意大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希特勒将奥地利纳入德意志帝国时,大部分奥地利军队单位都重新装备了德国的装备,而奥地利的武器,包括M.7手枪,则被存放起来。随着二战的进行和德军对额外小型武器的迫切需求,一些M.7手枪被发放使用。其他的则出现在巴尔干地区游击队员的手中,同时意大利继续生产8mm M.7弹药供自己使用。
来源:胖虎军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