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司法困境折射政治危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09:29 4

摘要:2025年1月,美国总统权力交接仪式尚未举行,美国司法体系已提前陷入结构性震荡。纽约州初审法院法官胡安·梅尔尚对特朗普所涉“封口费案”作出判决,认定其行为触犯重罪,但予以无条件释放。消息一出,随即引发人们对美国司法困境问题的广泛热议:司法系统如何在政治高压下实

2025年1月,美国总统权力交接仪式尚未举行,美国司法体系已提前陷入结构性震荡。纽约州初审法院法官胡安·梅尔尚对特朗普所涉“封口费案”作出判决,认定其行为触犯重罪,但予以无条件释放。消息一出,随即引发人们对美国司法困境问题的广泛热议:司法系统如何在政治高压下实现微妙平衡,司法裁量权弹性运用的底线在哪里,司法独立原则在特殊政治生态下能否坚守?此案之外,特朗普还面临着“不当处理机密文件案”“国会山骚乱案”和“选举舞弊案”等刑事诉讼和一系列民事诉讼。这些案件的判决,不仅是特朗普个人面临的法律纠纷,更是对美国司法独立、民主制度和公民信心的重大考验。对于已判重罪的个人,美国联邦宪法虽然并不禁止其成为总统,但以如此身份上任势必将引发一系列政治后果。显然,这些议题已溢出传统政治学或法学的研究边界,必须借助法政治学的范式重新审视。

冲击权利平等信念。美国司法制度向来对总统偏爱有加。每位总统手里都握有三张“免死金牌”:最高法院之前裁定的总统公务行为享有刑事豁免,总统可以对任何人的行为豁免联邦法律的刑事指控,司法部素有不起诉现任总统的惯例。虽说美国总统乃一国元首,但上述特权必然会冲击人们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信念的信心。当然,这三张金牌并不是万能的,“刑事豁免权”仅限总统公务行为所涉的刑事案件,个人行为则不在豁免范围内;美国总统只能赦免联邦法律涉及的刑事诉讼,州一级的法律及其他类型犯罪则无法涵盖;司法部只能确保自己不起诉,对其他个人或机构的起诉无能为力。

挑战司法独立原则。梅尔尚对“封口费案”的判决表明,面对总统职位提出的超常规法律保护,法官的压力委实很大,不可能忽视身份的特殊性。此外,“不当处理机密文件案”和“国会山骚乱案”都属于联邦级案件,由司法部或其授权的特别检察官提出。一旦总统利用职权对司法部施加影响,必然削弱美国司法独立的根基和框架,毁坏法律体系的公平和公正,甚至威胁三权分立的原则。而从2016—2020届任期来看,特朗普就曾多次施压司法部,要求对其政治对手进行调查。

打击公民政治信心。特朗普面临的法律挑战不仅是个人的命运问题,也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考验。一个正在经历诉讼的人成为总统候选人,一个即将就任的总统被判重罪又无条件释放,这究竟意味着选举制度的宽容大度,还是表明候选人深陷政治迫害,抑或预示着竞选阵营的支离破碎?无论结论为何,都将对美国权利的平等性、法律的公正性、政府的透明性和民主的可信性构成冲击和挑战,侵蚀民众对司法系统的信任,打击民众对民主制度的信心。“封口费案”宣判当天,特朗普以视频方式出席,坚称自己是无辜的。他的批评者和支持者同时在法院外聚集,前者打着“总统不是国王”“无条件释放是对所有人的不公”等条幅,后者则手持“特朗普获胜了”“停止政治猎巫”等标语。随着政治极化升级为情感极化,公民政治逐渐被瓦解为部落政治,福山所描述的“否决型政治”正在成为现实。

引发司法政治化危机。将掌权者的行为置于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之下,无论是政党博弈还是选举竞争都应在司法框架下运行,这是政治现代化和治理法治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政治司法化的基本原则和核心逻辑。与之相反,司法政治化意味着法律沦为政治的武器,而不是公正的裁决;司法程序成为个人和利益集团追逐私利的手段,而不是追求公平正义的保障。作为擅长社交媒体斗争的“推特总统”,特朗普成功说服部分选民相信,他正在遭受司法政治化的戕害和蹂躏,他所遭遇的法律问题都是政治迫害的结果。同时,美国宪法规定,现任总统可以因“叛国、贿赂或其他重大罪行和轻罪”而被弹劾,但并未明确规定在任期内是否可以被起诉。只要总统在任期内仍面临诉讼的压力,怀疑其存在将司法政治化的动机和嫌疑就难以避免。美国最高法院的最新裁决,赋予总统在任期内更广泛的法律豁免权,由此对抗州级起诉行为将有更多可能获得联邦豁免权。

当前美国司法困境的深层症结,在于政治周期律与司法恒常性之间的根本冲突。当总统权力更迭与重大司法裁决时空叠加时,司法系统既需维系程序正义的外观,又要防止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进一步说,法律问题与总统任期不期而遇,这让法律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个普通人涉嫌犯罪,依相关法律条文择期宣判即可,如果这个嫌疑人是总统,这该如何?一个总统上台,依相关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即可,如果这个总统涉嫌犯罪且正被法院起诉呢?如果这个总统已被判处重罪呢?对于这些同时兼具政治与法律属性,或同处政治与法律交叉地带的人物、现象和关系,必须意识到法律的政治属性和政治的法律功能,既不顾此失彼,也不偏听偏信。唯有如此,方能看清看懂法律的真谛和政治的全貌。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