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司法所,有一支特别的调解队伍,他们利用本土特色、又擅长现代社区治理的调处模式,让矛盾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也因此,他们被附近居民亲切地称呼为“浦娘舅”。
橙柿互动 记者 濮小燕
“来来来,出来吃根香烟。你再加点嘛,弄好么回去吃饭,侬老婆老早烧好饭的。”
在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司法所,有一支特别的调解队伍,他们利用本土特色、又擅长现代社区治理的调处模式,让矛盾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也因此,他们被附近居民亲切地称呼为“浦娘舅”。
66岁的孔松标土生土长,曾是浦沿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退休后他发挥所长,加入“浦娘舅”,成为了街道司法所调解团队的核心成员,用朴实的本土化语言,叙叙邻里旧情、聊聊家常,不到半个小时,他成功调解了一起租房。
全年调解800多起,确保矛盾“不上交”
在调解过的案例中,谈起去年的“8人聚餐酒后猝死”的调解事件,孔松标记忆犹新。
临近年关,有老乡召集聚餐,27岁的河南务工者在劝酒声中饮酒过量身亡,家属要求同桌7人赔偿100万元,但遭到了所有人的拒绝。
“按法律规定,共同饮酒者需承担10%-30%责任,组织者和劝酒人责任更大。”团队律师介入核算后,老孔用“柔情话术”说服双方:
“打官司要半年,赔偿结果不好说。现在根据责任认定和大家的实际情况,出1-5万元,既是道义也是效率。”最终近30万元的补偿金当场履行完毕。
而另一起奔驰车主与电瓶车小哥的纠纷,孔松标则展现了调解的“乡土智慧”。因道路狭小,奔驰车主与电瓶车小哥发生了口角,情急之下,奔驰车主一把推倒电瓶车小哥,倒地的小哥报了警,要求赔偿。到了派出所,双方还为了赔偿金额的多少争吵不休。
孔松标看到奔驰车主,主动递过去一支烟,给他算了一笔账:“去趟医院检查费最少三五百、误工费又是几百,你主动道个歉,大事化小。”
电动车小哥看到奔驰车主态度软了,也主动调侃说:“你还好意思抽‘浦娘舅’的香烟。算了,赔偿金我也不要了,你给娘舅买包烟吃吃。”
一支烟的工夫,矛盾烟消云散。孔松标说,80%的小纠纷里,他们起到这种“润滑剂”的作用。
2023年4月,一起由情感纠纷引发的命案让调解团队面临严峻考验。台州籍男子因感情纠葛持刀闯入浦沿一酒店,造成一死一伤。死者家属认定酒店管理不善存在次要责任,聚集10余人到酒店索赔,矛盾一触即发。
“刑事部分由公安处理,但民事赔偿必须尽快化解。”滨江区司法局浦沿司法所所长汪知二说,他们启动“五联共调”机制,联动派出所、法院、劳动仲裁等部门,并引入专业律师厘清责任划分。
“酒店未尽到安全管理义务,需承担22.5%的次要责任。”孔松标用“背靠背调解法”分别与家属和酒店协商,最终促成55万元赔偿协议。
而更关键的是,他通过“本地优势”,直接联系酒店股东——一位相识多年的乡邻打起了“感情牌”,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最后股东一句“老孔说多少就多少”彻底打破僵局。这种融合“法、理、情”的调解模式,正是浦沿街道创新“三所两庭”(司法所、派出所、律所+法庭、仲裁庭)联动机制的缩影。
“我们就是要保证矛盾不上交。”汪知二说,司法行政系统的人民调解工作,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他们这个由退休干部、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团队,在过去一年中,调解了800多起矛盾。截至今年3月中旬,已调解200起,平均每天调解2-3起。
作为“半城市化”的典型区域,浦沿街道既有拆迁安置的“分家析产”纠纷,也有国际化社区的涉外矛盾。面对辖区20万人口中多元化的矛盾,浦沿街道率先推出“未来司法所”数字化平台。
如果居民有纠纷怎么办?扫码即可在线申请调解,系统自动匹配专业团队。
此外,司法所还将典型案例改编成《普法前沿》栏目,用“父债子偿该不该”等热点话题等方式为居民普法。
“我们的‘浦娘舅’不能只会讲土话。基层治理既要‘接地气’也要‘现代化’。”汪知二说,团队以“传统智慧+现代法治”的方式,在去年调解的婚外情纠纷中,心理咨询师成功阻止了当事人极端行为;通过“共享法庭”,法官可远程指导疑难案件调解。
接下来,“浦娘舅”调解团队将进一步吸纳街社老干部、青年宣讲员、法律顾问及涉外调解员,打造一支“老中青结合、跨文化协作”的多元化调解队伍。
责任编辑:濮小燕 审核:陈奕 林建安
来源: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