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婚老伴是豪门”?救命!

摘要:“今年75岁的父亲发现自己在两个月之内花了9000元看短剧”“母亲省吃俭用一辈子,结果在短剧上花了成千上万,还退不了费”……短剧为何会“锁定”中老年群体?短剧收费乱象该如何治理?

“小鲜肉”不再吃香,“老霸总”成为新时尚,退休后有钱有闲的“银发族”也紧跟时代潮流。近期,中老年题材短剧在网络爆火。

“今年75岁的父亲发现自己在两个月之内花了9000元看短剧”“母亲省吃俭用一辈子,结果在短剧上花了成千上万,还退不了费”……短剧为何会“锁定”中老年群体?短剧收费乱象该如何治理?

“霸总爱上我” 微短剧盯上银发族

“爆款”微视频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58岁的单亲母亲遭遇儿媳排斥,人生低谷时期意外救下一个女孩,并因此与女孩的父亲结缘,闪婚后发现老伴其实是“豪门”,女孩是寻找了二十年的亲生女儿,最终善良的主人公收获了爱情和亲情的双重圆满。

这类题材不仅保留了大量短剧具备的反转与“爽感”,更是以“家长里短”为主题,融入了子女教育、家庭团聚、婚恋生活、事业奋斗等元素,让中老年群体“欲罢不能”。

据不完全统计,《闪婚老伴是豪门》在某平台上线后连续五日热度霸榜第一,话题总量破25亿;而同为“玛丽苏”题材的《闪婚五十岁》在平台上的话题量也将近6亿。

短剧虚拟“爽感”的背后,展现了老年人重点关注的内核依然在于子女和家庭,传递出对亲密关系中情感获得的渴望。

“短剧的爆火现象间接反映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短剧题材、内容的多元化也有助于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缓解老年生活的孤单与寂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表示,规范短剧内容、治理短剧乱象也是当下社会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治议题。

瞄准老年人钱包 短剧消费乱象频出

有网友评论:“短剧就是新的保健品套路,甚至看完还什么都没有了。”随着越来越多老年人成为付费用户,为短剧“一掷千金”,收费规则不透明不规范,诱导充值消费、自动续费乱象频出。

日前,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外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微短剧付费乱象、内容违规问题频发”名列舆情热点前三。

事实上,市面上广受中老年观众喜欢的短剧剧情几乎“换汤不换药”,大多以家庭叙事为主,包含“婆媳关系”“离婚”“闪婚”“逆袭”等多个“玛丽苏”的情节,指向性明显。在相关评论区,就有网友直呼:“这是奔着我妈的退休金来的。”

梳理发现,平台不仅默认勾选“自动续费”选项,各短剧平台的定价和充值规则也各不相同。一些平台推出多种充值会员活动,或提供整剧购买、单集购买的选项,但如何计算优惠价和单集价格往往不够明确,同一平台内不同短剧的收费标准也存在差异。不仅如此,老年消费者往往还面临着投诉难、退费难的情况。

赵精武表示,默认勾选“自动续费”选项实质上构成对老年消费者自由选择权的侵害,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平台“默认续费”“捆绑开通”等业务模式既没有履行“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的义务,也存在“强制消费”之嫌。工信部在2023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明确“不得默认勾选、强制捆绑开通”等行为。

直面痛点 加强短剧监管成为共识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明确,从今年6月1日起,微短剧施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面对内容同质、导向低俗、制作粗糙等问题,微短剧监管趋严也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超指出,许多短剧创作者只关注流量和观看率,往往不惜牺牲剧情质量,进一步催生了“洗稿”现象,不少作品直接复制热门剧集的元素。

“短剧平台利用用户历史充值信息,制定不同的付费档位,是一种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违法行为。”赵精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事实上,实现对网络短剧平台的有效监管,互联网平台须履行内容管理责任,未获得相关许可证的短剧不得上线。

杨超指出,网络平台首先应考虑实体化规范的落实,如优化收费界面,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其次,应推动透明收费机制,提倡透明收费标准,并要求所有短剧平台显著标示收费规则,避免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高额消费,实现网络平台短剧收费监管的全面化和机制化。同时,平台也应加强对短剧内容的审核,避免传播不规范内容。因此,应通过加强行业监管、推动自律与提升内容评价标准,多管齐下,共同治理网络短剧乱象之困。

老年群体对“霸总”短剧的热情,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老年群体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防止老年群体沉迷“霸总”短剧,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来源|人民网 肖聪聪,实习生王一惟、贾宇轩

来源:主流日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