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城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紧握合成生物学农业应用主线,优先布局技术产业化领先的本土菌种龙头。固氮技术兼具“节肥刚性替代+作物增产溢价”双重逻辑,叠加政策强驱动与有机农业渗透率提升(2021-2028预计CAGR 10.9%),行业有望迎来爆发拐点。重点推荐国内固
智通财经APP获悉,长城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紧握合成生物学农业应用主线,优先布局技术产业化领先的本土菌种龙头。固氮技术兼具“节肥刚性替代+作物增产溢价”双重逻辑,叠加政策强驱动与有机农业渗透率提升(2021-2028预计CAGR 10.9%),行业有望迎来爆发拐点。重点推荐国内固氮菌产业化领先企业富邦科技(300387.SZ)。
长城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生物固氮重塑农业氮循环,国内潜在市场规模超百亿
全球粮食安全压力下,粮食单产提升需求迫切,且传统化肥依赖导致的能耗及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21年全球23亿人面临粮食不安全,叠加耕地资源约束(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0.088公顷),粮食增产亟需高效、可持续的氮源替代方案。当前生物固氮产品已突破传统共生固氮效率瓶颈,通过定向优化菌种实现“节肥+增产”,经济性与生态溢价兼备。根据该行的测算,2024年全国耕地面积约19.29亿亩,按照固氮产品单位价格15元/亩计算,其潜在的市场空间约289.35亿元,未来随着固氮产品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其国内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氮肥减量政策倒逼替代加速,固氮技术兼具经济与环保价值
近十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化肥减量增效政策:2015年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2021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较2015年减少了13.8%;2022年又出台了《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着力减少化肥用量,并制定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氮肥定额用量。使用生物固氮产品替代氮肥,可以有效缓解氮肥施用面临的刚性需求与生态、能耗约束双重矛盾。生物固氮技术通过重构氮循环体系,可减少约30%左右的氮肥用量,同时解决化肥施用引发的土壤板结、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2.5%)及高能耗问题(据该行测算,尿素生产年耗煤量约0.96-1.12亿吨)。对比美国企业Pivot Bio,其固氮产品已在3%美国玉米田(总玉米田面积约3600公顷)应用,亩均增产25-92公斤玉米,验证了产业化的可行性。
成本敏感度低+增产效果显著,固氮产品经济效益可观,国内厂商加速技术产业化
按照该行测算,固氮产品替代尿素可降低约成本7.0-11.7元/亩(替代率20%),且种植端对化肥价格敏感度低、固氮产品增产效果显著,因此固氮产品整体的经济效益良好。据测算,亩均增产10%即可带来约101元增值收益(以玉米为例),投入产出比达1:10以上。国内企业如富邦科技已布局12省万亩级田间试验,通过菌种筛选与基因编辑提升耐铵泌铵能力(固氮效率提升3-5倍),叠加政策示范推广(2025年化肥减量行动方案),有望复刻海外技术路径,抢占农业绿色转型先机。
固氮行业仍处产业化初期,技术路线分化与成本优势并存
当前全球固氮行业仍然处于产业化导入期,技术成熟度与商业模式仍在探索:先正达、科迪华、拜耳等国际农化巨头凭借其技术研发、全球市场布局和品牌影响力积极布局市场;美国Pivot Bio占据先发优势,其改造菌株已覆盖约1620万亩美国玉米田。国内固氮菌行业发展落后于海外进展,主要通过产品创新、本土渠道优势等积极布局,部分企业致力于固氮菌行业发展和推广,但仍没有达到海外初创企业Pivot Bio的应用程度和场景。兴播生物制品、AzoticTechnologies、丽豪生物、湖北氮能农业、富邦科技等众多国内企业在固氮菌相关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与推广方面积极探索。该行认为,未来行业或将沿“菌株迭代-区域适配-作物延展”三阶段升级,具备本土化菌种库与发酵工艺的企业有望突围。
产业链协同打开增值空间,有机农业与碳交易或成第二增长曲线
展望未来,该行认为生物固氮不仅可以替代氮肥,更有望重塑农业投入品价值链:1)上游菌剂发酵成本随规模扩张持续下行(国内大型发酵产线成熟,在成本上或将具备更大优势);2)中游产品可与种衣剂、生物农药复配形成综合解决方案(溢价率提升);3)下游有机农业需求提升(2022年全球有机农地达9640万公顷)驱动产品高端化,叠加碳交易机制(参照Pivot Bio通过N-OVATOR计划将减氮量转化为碳信用,反哺农户收益),固氮行业的发展有望迎来持续的推动力。
来源:智通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