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抚远丨当赫哲族婚俗成为爆款体验 边陲小镇靠“非遗魔法”拿捏Z世代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10:58 3

摘要:在祖国版图最东端的晨昏线上,“边城”抚远以温热的掌心捧起第一缕晨光。赫哲族的渔猎文明在这里舒展成千年的长卷,其以鱼皮文化为核心的技艺体系、婚俗传统,通过创新转化与文旅场景的深度结合,为抚远市打造了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实现了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文|王芊

在祖国版图最东端的晨昏线上,“边城”抚远以温热的掌心捧起第一缕晨光。赫哲族的渔猎文明在这里舒展成千年的长卷,其以鱼皮文化为核心的技艺体系、婚俗传统,通过创新转化与文旅场景的深度结合,为抚远市打造了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实现了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赫哲族婚礼展演(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郭天宇 摄)

传统技艺走出“深闺”

赫哲族的非遗文化曾长期局限于族群内部,但在抚远市的系统保护与创新开发下,这些传统技艺逐渐走出“深闺”,成为文旅融合的核心资源。

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桂荣创立的米比赫哲工艺室,省级传承人王桂荣的工作室像座魔法学校,把冰冷的鱼皮变成会讲故事的精灵,他们将鱼皮制作技艺转化为鱼皮画、服饰、摆件等200余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10万元。通过“非遗工坊+企业”模式,该工作室培养了40余名县级传承人,其中8人为脱贫户,手中的鱼皮剪裁出的不仅是文创产品,更是奔向小康的船票,也让这门老手艺成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赫哲族婚俗承载着“鱼皮为裳、舟楫为聘”的生态智慧,国家级传承人吴玉梅以“四季场景化展演”重焕赫哲婚俗生机。她组建20余人非遗团队,将渔猎智慧化作流动画卷:夏日的桦皮船载新人踏浪而歌,冬日的狗拉雪橇驮鱼皮嫁妆破冰前行。年均吸引游客逾10万,更有10余对赫哲族青年重启传统婚俗。

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技艺的保存,更需通过现代展演、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对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赫哲婚俗(图片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可看 可玩 可带走

抚远市通过多维度的场景构建,将赫哲非遗融入旅游全链条,形成“可看、可玩、可带走”的沉浸式体验。非遗体验馆等场馆将静态展示与动态互动结合,不仅陈列鱼皮画、桦树皮烙画、鱼皮浮雕等传统作品,还设置互动体验环节,吸引游客参与创作,深化文化感知,让游客能拥有独特的“赫哲记忆”。

此外,抚远依托“开江节”“乌日贡大会”等节庆,举办非遗展演、文创市集,并借助哈洽会、福州鱼博会等平台推广赫哲文化,扩大文旅影响力。

非遗文化还被嵌入抚远的冰雪旅游等特色线路中,结合赫哲渔猎文化推出冬捕体验,形成“文化+生态+旅游”的复合型产品体系。

赫哲族冬季雪橇婚礼展演(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郭天宇 摄)

非遗文旅融合的未来路径

非遗文旅的破圈之路,既要给老手艺插上创意的翅膀,也要织就跨地域的文化纽带,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深化区域协作,通过跨省合作、跨境联动,构建非遗传播网络,拓展客源市场。

当然,还得筑牢制度的护城河,完善政策保障,为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撑。非遗传承已不再是独奏曲,而是一场生生不息的时代交响。

抚远市以赫哲非遗为纽带,将文化传承、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非遗活化—文旅增值—经济反哺”的良性发展路径。这一模式为边疆地区提供了文旅振兴的样本,更彰显了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价值。传统并非历史的遗存,而是未来的资源。

来源:龙江CB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