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3日清晨,54岁的刘道刚手持镰刀和编织袋行走在水库堤岸,时而弯腰清理沿岸垃圾,时而环视水域检查坝体状况,排查渗漏或开裂等水库安全隐患——这是他作为遵义市播州区八一水库管理员十年如一日的日常工作。
水库管理员刘道刚:行走在堤岸的“哨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林元
3月13日清晨,54岁的刘道刚手持镰刀和编织袋行走在水库堤岸,时而弯腰清理沿岸垃圾,时而环视水域检查坝体状况,排查渗漏或开裂等水库安全隐患——这是他作为遵义市播州区八一水库管理员十年如一日的日常工作。
作为水库“大管家”,10年间,刘道刚累计巡库里程超4000公里。“守库10年,零事故。”抚摸着泛黄的巡查记录本,这位基层守护者自豪地说。
刘道刚在水库堤岸清理沿岸垃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林元 摄
这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小二型水库,承载着11.8万立方米的蓄水重任。1213亩灌溉网络如血脉延伸,滋养着周边4个村寨近600户人家。
日复一日的巡检是否枯燥?刘道刚凝视水位标尺的目光愈发专注:“平静的水面最让人心安,然而,去年夏天那场大暴雨所带来的不平静,至今仍历历在目。”
去年6月16日至17日,播州区迎来特大暴雨天气,24小时累计降雨量达到228.1毫米,刷新历史纪录。
暴雨袭来,刘道刚把雨衣、雨靴、雨伞全部放在家门口,以便随时可以拿上出门。“如果出现洪水翻坝的情况,周围近600户村民的农田可能就要遭淹。”
6月16日22时,刘道刚攥着强光手电冲进暴雨中,化身“水库哨兵”守在水库旁观察水位变化,每小时传报数据至防汛指挥部。“如果水位超过966.2这个安全值,就得赶紧上报!”
“凌晨2点,雨开始慢慢变小,最终没有发生洪水翻坝。”刘道刚说,这4小时的防汛马拉松,自己的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
水库管理员作为第一道防线,是水利系统的神经末梢,更是防汛抗旱的侦察兵,每一个精准的数据,都是防汛工作决策的依据。近年来,省水利厅高度重视播州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善设施运维,落实人员经费,系统化推进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
然而,守库管水工作并不轻松。“水资源有限,我们按土地面积分配供水时长和水量。刚开始村民不理解,认为‘老天降水就该随便用’。”面对质疑和抱怨,刘道刚耐心地进行宣传引导,让村民们慢慢懂得了科学调配对抗旱保供的重要性,后来大家逐渐接受了这套节水管理模式。
10年护水路,刘道刚总结出朴素的经验:“守库如守家,水库的清水连着百家灶、千亩田,责任心对于这份工作非常重要,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方水库,更是几百户村民的粮食安全。”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