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2日,我置身于人民公园的葱郁之中,悉心研习开胯站立的奥义。练拳之道,首在立心,而心之所在,又需于体内探寻。精气神,犹如潜龙在渊,藏于内而显于外。开胯站立之时,重心沉稳地落于两胯之间,双脚则仿佛凌空而立,虚而不实,非为蓄劲,实乃导引气机之要。如此
一、缘由
2024年12月2日,我置身于人民公园的葱郁之中,悉心研习开胯站立的奥义。练拳之道,首在立心,而心之所在,又需于体内探寻。精气神,犹如潜龙在渊,藏于内而显于外。开胯站立之时,重心沉稳地落于两胯之间,双脚则仿佛凌空而立,虚而不实,非为蓄劲,实乃导引气机之要。如此,观杨澄甫大师之起势,厚重中不失空灵,虚领顶劲,宛若山岳之巅,云雾缭绕。而我,亦仿佛化身为孙禄堂前辈,直立如灵猴,身形矫健,灵动异常。
开胯之后,腿圈自然形成,转腰坐盘,肩圈方寸之间,尽显杨澄甫之反正开合,走拳入圈,如行云流水,美不胜收。杨式太极之玄妙,尽在腰胯之间。太极混元,腰胯为基,胯承腰盘,拳架安舒,犹如古树盘根,根深蒂固。
夜幕降临,我归家心切,却不忘笔录所得。腰胯之整体,尤以开胯发劲为要,恰如拳理所云:全凭胯动身手随,胯打人,腰盘圈,腰胯合一,方为混元。特此赘述——杨式太极拳之腰胯,太极混元之境,方知腰胯合处,行拳方正安舒,宛如天地之间,中正无邪。
二、机理
太极拳之腰胯,历经三变。初时松腰胯,仅为开步之需,稳固拳架,犹如大厦之基。此时动作开合分明,胯开而腰未松,上半身犹显笨重,脊椎未松,顶劲未领,“对拔”之力未现。继而松腰落胯,境界迥异。大椎拉开,尾闾与大椎共舞,成为上下运拳之螺旋,走弧底,空裆上弧线,犹如龙腾九天,气势磅礴。终则丹田内劲炸开,如火山喷发,从丹田中心向四面八方扩张。诸多大师被按而能弹翻敌手,此乃丹田内劲之威。丹田内劲,需脖子竖直,体腔成鼎炉,精气方能入骨。脊椎乃至周身骨头,皆沐浴于精气之中,犹如金庸笔下“天蚕诀”所述,敛精入骨,此阶段之精气混元,更显高深莫测。
从理论上而言,这三个阶段犹如阶梯般递进,依次为固精、炼精、化气。精气,在古代哲学的浩瀚星空中,被尊视为宇宙万物诞生的摇篮,乃阴阳精灵之气交织凝聚的奥秘所在。而在中医理论的深邃殿堂里,元气则是人体生命乐章中的主旋律,它融合了先天之精粹与后天之滋养,共同谱写着生命的华章。
初涉拳术之门,身体仿佛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各部分浑然一体,却又臃肿僵硬,恰似一团杂乱的丝线,这便是精气匮乏的写照。然而,随着固精之法的修行,精气逐渐转化为温暖如初阳的阳气,为身体注入勃勃生机,脊椎则如同被点亮的灯塔,成为精气率先突破的关隘。骨骼缓缓升起,肌肉悠然下降,筋脉得以舒展,骨骼得以挺拔,直至运气松沉,一切归于宁静而深远。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拳术之旅中,腰胯并未被赋予中盘之重责,以衔接上盘胸圈与膝盘(腿盘)的桥梁之职。因此,当内气驱动整体涌动时,并未凸显盘子的作用,而是更加注重于整体筋脉的舒展与骨骼的挺拔——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松软”,有人甚至将其放大为“大松大软”的至高境界。
杨氏太极拳的盘架子,恰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其中的“松”字诀,便是将架子巧妙地置于三个螺旋盘子之上。手、臂、肩的舞动,皆在腰胯松开下沉的幅度内,仿佛为三个盘子各自划定了天空的高度,而它们便在这既定的舞台上翩翩起舞。进退顾盼定,皆在方方正正的四正四隅中演绎得淋漓尽致,舒展而大方,中正而舒畅。
三、开胯盘腰撑八面
杨式太极拳的盘子核心,犹如一座巍峨的体腔大锅炉,稳稳地支撑起那轻盈的脖颈。这对拉之力与命门外撑之势,共同构筑起一个精妙绝伦的丹田体系。因此,腰必须松开,胯必须舒展,两胯站立之姿,宛如孙禄堂笔下的猴子般灵动而稳健。从站立到拳架子,两胯始终如圆盘般支撑四面,开合之间逐步圆转自如——胯成圆盘,腰自然松开下沉。松松松,正是胯开松圆转、腰松下沉确立腿圈高度的写照。而腰转带动胯转,胯转发劲又引领肩圈舞动,如此手脚交互转换,皆成一个盘圈子——这便是杨澄甫太极拳的正宗韵味所在。
太极拳的机理博大精深,定势的演练风格更是千变万化。然而,唯有杨澄甫的三圈盘架子,如同璀璨的星辰般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如今已难以目睹除杨澄甫拳照之外的练法,但这份传承下来的精髓却依旧熠熠生辉。
杨式太极拳的这种盘圈之法,将开胯与松腰发挥到了极致的筋骨与化气之境。至于那搏击之术,更是将黏连随步的技击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至于在炼气化神上能达到怎样的技击水平,那将是我今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旅程。
来源:太极无边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