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米菜园,这个看似微小的农业空间,正成为连接城市与田园、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作为一种微型种植模式,凭借其灵活性和教育属性,成为农场开展研学活动的热门选择。
一米菜园,这个看似微小的农业空间,正成为连接城市与田园、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作为一种微型种植模式,凭借其灵活性和教育属性,成为农场开展研学活动的热门选择。
根据《中国儿童自然缺失症白皮书》数据显示,76%的城市儿童从未亲手种过一棵植物,92%的学生无法分辨麦苗与韭菜。在这种背景下,一米菜园研学模式通过“微缩农场”打破时空限制,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
“一米菜园” 并非单纯指面积为一米见方的菜园,它更代表一种集约、高效且趣味十足的小型园艺模式。让参与者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其优势在于:
(1)低门槛:场地灵活,阳台、空地均可搭建,适合农场因地制宜设计。
(2)跨学科融合:种植过程可融入科学、数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例如通过测量间距学习几何,通过观察生长周期理解生物学。
(3)环保理念传递:倡导有机肥料和天然驱虫方式,培养参与者的生态意识。
一米菜园空间小巧,便于管理,对于参与研学的孩子们来说,不会因规模过大而感到无从下手。同时,它可以灵活设置多个区域,满足不同班级、小组或个人的种植需求,让孩子们充分体验自主种植的乐趣。
而且,一米菜园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相对简单,如小型锄头、铲子、种子、肥料等,降低了活动成本,也方便孩子们操作。
一米菜园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极为广泛。从土壤的成分、酸碱度及改良方法,到种子的选择、发芽条件和播种技巧;从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水分、温度需求,到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从农作物的轮作、间作等种植制度,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些知识都能在一米菜园的研学活动中得以体现。
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农场要根据参与研学的人数和预期活动规模,合理规划一米菜园的场地。场地应选择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且靠近水源的地方,方便植物生长和孩子们日常打理。
可将整个场地划分成若干个一米见方的小块,每个小块之间预留一定宽度的过道,便于孩子们行走和操作。同时,在场地周边设置工具存放区、休息区和讲解区等功能区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
在建设一米菜园时,种植箱是常见的选择。种植箱可以用木材、塑料或砖块等材料制作,高度一般在 30 - 50 厘米左右,方便孩子们弯腰操作。每个种植箱内铺设由泥炭土、珍珠岩和蛭石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梅尔混合土,这种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非常适合植物生长。
此外,还可以在种植箱边缘安装标识牌,用于记录种植的蔬菜品种、种植时间和负责的小组或个人等信息。
根据活动内容和参与人数,准备充足的园艺工具,如小锄头、小铲子、耙子、浇水壶、剪刀、喷壶等。工具的尺寸和重量应适合孩子们使用,确保他们能够安全、便捷地操作。
同时,要准备足够数量的种子,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季节的蔬菜品种,如春季的菠菜、生菜、小白菜,夏季的西红柿、黄瓜、辣椒,秋季的萝卜、白菜、西兰花等。
此外,还需准备有机肥料、防虫网、遮阳网等材料,以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04、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米菜园研学活动的核心环节。课程内容应紧密围绕园艺知识和实践技能展开,同时兼顾趣味性和教育性。
可以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
“菜园认知” 模块,介绍一米菜园的概念、特点和优势,让孩子们了解不同蔬菜的生长习性和种植要求;“种植实践” 模块,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等操作,在实践中掌握种植技巧;“植物养护” 模块,讲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养护知识,如如何判断植物是否缺水、缺肥,如何防治病虫害等,并引导孩子们定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收获与分享” 模块,组织孩子们采摘成熟的蔬菜,感受收获的喜悦,同时开展蔬菜烹饪、美食分享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食物的来源,培养珍惜粮食的意识。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教具,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设置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更多的农旅项目案例,推荐阅读这套《深度拆解30个小而美、小而精的轻资产农旅项目》,里面包含了30个小而美农场的开发模式、运营经验、营销手法、场景打造、公域私域流量密码等内容,感兴趣一定要看!
来源:庄主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