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内「内核商店」线下概念空间:专注体感科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7 18:06 2

摘要:近日,体感科学服饰品牌 Bananain蕉内在上海西岸梦中心落地首个线下概念空间——「内核商店」,并借由此次开幕举办「体感科学」主题论坛,蕉内创始人臧崇羽Chons、蕉内VI3.0设计师高晗、蕉内内核商店设计师、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柏振琦以及日本服装设

Preface

近日,体感科学服饰品牌 Bananain蕉内在上海西岸梦中心落地首个线下概念空间——「内核商店」,并借由此次开幕举办「体感科学」主题论坛,蕉内创始人臧崇羽Chons、蕉内VI3.0设计师高晗、蕉内内核商店设计师、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柏振琦以及日本服装设计师Akira Kuboshita和媒体人邓圆也共同探讨了蕉内「体感科学」的内核理念,从不同角度解读设计在不同阶段和维度赋能品牌发展。

FRAME赴约,将从品牌与空间的视角展开蕉内的设计之旅。

消灭微小的

不舒服

高敏感与高执行力成就蕉内的崛起

2016年初,蕉内的Tagless无感标签内裤改变了整个市场对于体感的追求,让无标签逐渐成为了常态,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的感受与需求,即使是微小的不舒服也要拒绝忍受。

这一切要从蕉内创始人Chons的高敏人格说起,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穿衣习惯中,默认了标签的存在以及它所带来的异样感,但Chons不仅发现了这一点,还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依据科学的手段量化体感舒适度,以设计的温度传达人文关怀,在这样的准则下推出直击用户痛点的创新产品,使其为消费者带来轻松舒适的体验,这便是蕉内所提出的「体感科学」。

「体感科学」并不只单单表现在产品设计中,在品牌建立的9年时间里,蕉内也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高敏感伙伴,Chons将他们的特质归结为——“不满意、不服气和不妥协。对习以为常却不合理的常规保持警惕。”

在蕉内的内核商店概念空间设计中,敏感的特质让设计师更加注重细节,这些细节的叠加最终呈现出独特之处,同时,敏感也带来了对环境特质的细微感知,而这,正是内核商店以苏黎世车站作为灵感的来源。

蕉内内核商店设计师柏振琦认为:“「敏感」才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同时也象征着想象力,例如内裤上的标签,去掉它很容易,但如何替代它需要想象和实践。”

构建

系统之美

在不断加码的时代里,为消费者减负

美国一项研究统计显示:一个成年人一天平均要做出35000个决定。在做出这35000个决定之前,人们需要接收海量的信息,据统计,现代人一天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是古人一年接收的信息总量,是原始人接收信息的10万倍以上。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上,很多人无法避免陷入这种信息过剩与决策疲劳,而蕉内却在这样不断加码的时代里,反对不必要的设计,为消费者减负。

Chons认为:“蕉内是快时尚商业模式的反义词,是快速随用户而动的慢时尚公司,慢,是因为我们聚焦于外表之下的研究,这必然是慢的,但它的护城河是宽的。”

在产品上,蕉内抛弃装饰性的、外在化的设计,简洁且注重性能;在视觉上,蕉内通过层级与系统有序地对产品进行了统一归类,而在空间上,设计依然是理性、克制且有序的。

从视觉到空间感受,系统之美让蕉内在极大程度上为用户减少了信息量,让消费者从“过载”的状态中“解放”了出来

*对话蕉内创始人

—臧崇羽Chons

FRAME

系统之美让蕉内从内到外都有了统一有序的体系,也是您非常注重的一点,那么,从产品到空间的完整链条中,您始终秉持的美学理念是什么?

Chons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好问题。但是我觉得回答起来需要非常系统,很难用一个词来回答。但是有一些追求,我们首先希望他是有秩序性的,不管他是在门店还是在电商界面,还是产品分类,都有一定“降低能耗”的效果,而不是“费电量的传导”。所以我希望让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是我们最好的状态,而不是以一种表演型的方式。所以我们也在探索这个尺度到底在哪里。体感科学到底能不能帮我们指引出一条关于体验、关于美和感受的一条路。我觉得我们正在路上,这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

我希望蕉内是唯物且唯心的,能够将归纳法和演绎法完美平衡,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每个品牌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很多时候,这种性格是我们团队集体的选择,所以如果用最基本的语言来概括的话,我希望我们是简洁且注重性能的。

FRAME

蕉内在国内已经诞生了很多门店,在一店一设计的Space店中,您希望带给消费者怎样的感受?

Chons

一店一设计的Space店,是希望能够持续保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我希望消费者进入门店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或者说是“轻松”或“松弛”的一种状态。近期,蕉内使用了大量的无机物——金属钢材,那么接下来的门店也会进一步探索有机物跟无机物的结合。在蕉内VI3.0里,我希望可以有越来越多的生物机材料运用在空间里

「内核商店」是一个特别的Space店,运用了大量的铝板。但未来蕉内店会有更多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碰撞,并不会单一地用金属强调某种科技感,为消费者营造轻松愉快的体感环境。

蕉内杭州概念空间

蕉内深圳万象天地概念空间

以空间设计

实践体感科学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柏振琦作为「内核商店」的设计师,他认为「体感科学」就是空间里的体验,空间的功能是决定体验的关键因素

设计整体以苏黎世车站作为灵感,结合蕉内品牌文化与IP,在入口处打造了一个环形的“公共车站”,营造了融入街区社群和宠物友好的生活场域。内部空间则利用可塑的铝板材料,以最基本的BOX单元形成货柜体系,不仅通过组合与移动的BOX满足了室内的多元化场景需求,还可在室外形成临时的POP-UP空间,增强与街区的互动性。

*对话内核商店设计师

—柏振琦

FRAME

在您看来,空间设计应如何与品牌深度结合,在蕉内的空间设计中,您是如何体现其品牌特质的?

柏振琦

我觉得很重要一点是,空间要成为品牌所要表达的容器与介质,这是第一个match的点;第二个方面,则是裸筑在价值观与蕉内是否一致。举个例子,我们花了9年的时间来做体系这件事情,来做我们的库以及Link。比如说蕉内,它和裸筑也是同岁,也同样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去归纳完善他们的体系,我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匹配的。

总的来说,一个是“翻译”蕉内想表达的东西,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和品牌一致,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FRAME

在内核商店的空间设计中,您为什么采用BOX这种模块化设计的方式?

柏振琦

我觉得这不能称为模块化设计,可能最终的呈现结果会让大家将其归结为模块化的形式,但实际上我们还是从体系和五金的综合解决方法上去展现整体的空间。例如设计柜子就是设计柜子,让树成树,让花成花,把一个个单件的物体通过不同的组件方式link起来,让小东西变成大东西,实现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论非常重要。

FRAME

您刚才提到的这种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论,在以前比较多地运用于临时性空间,但现在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办公、零售等空间,您认为这种趋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柏振琦

我认为是灵活好用。例如在广东、香港的市集里,能够在五分钟左右搭建一个带有遮阴顶棚的摊位车,然后快速投入使用。就像蕉内的「内核商店」,在设计部分完成后,搭建可能只需要两个晚上,然后这些成体系的货柜可以推来推去,今天是会场,明天可能是shop的业态,或者承载其它的功能空间。

我觉得所有能被广泛运用的东西,都是因为足够的简单好用,且在视觉上有一定的美观性。

FRAME

您觉得这种成体系的组合式设计所具有的临时性特征,与零售店的长期性营业存在矛盾之处吗?建筑空间所强调的永恒性是否已不再适用于今天的零售店?

柏振琦

我认为这两者不存在矛盾之处。时代在变化,之前的价值观是单一的,而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在于它是否简洁美观,是否在一个方面抓住了用户的需求与喜好,而不是在于单一的建筑学的价值观。

FRAME

零售店往往需要用独具特色的设计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站在城市视角,又需要设计与街区进行融合,您在蕉内门店的设计过程中,是如何兼顾这两者的?

柏振琦

其实这是一个关于在地性的问题。拿蕉内的「内核商店」来举例,我通过一个环形的车站很好地美化与消隐了门口的消防安全设施——防爆桶,同时,这个环形车站也与街区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它形成一个可避雨,可短暂停留的小憩点。这两者相辅相成,既具有标志性与记忆点,又融入了街区生活。

在室内空间,我解决的问题则是货物的空间呈现,通过系统性的解决方法满足功能与美观的双重需求。

店内和店外的解决方案最终使得「内核商店」呈现出这样的表达。

回归自身的本真需求

重塑现代生活方式

蕉内「内核商店」的落成,不仅是品牌对「体感科学」探索的实体化呈现,更是在信息时代一场关于“减法美学”的深刻实践。蕉内以创始人Chons以“高敏感”的洞察力为支点,将「体感科学」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痛点的精准狙击——从消灭微小的不适,到构建理性有序的视觉与空间体系,其本质是对消费者身体与精神双重负荷的温柔卸载。正如品牌所传递的“慢时尚”哲学,蕉内拒绝冗余设计,在秩序性、功能性与美观性的平衡中,建立从产品、视觉到空间的完整体验闭环。

蕉内的探索揭示了一个重要启示:真正的消费升级不在于堆砌符号价值,而在于回归人们自身本真的需求。当体感科学从服饰延伸至空间,从个体体验拓展至现代生活方式,品牌已然超越了商业范畴,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品质革新的参与者。未来,蕉内或将进一步拓展体感科学的边界,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与前瞻性的感官乌托邦。

撰文:馬鹿

校对:Miki

来源:FRAME构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