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门峡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用连续的花卉纹和旋纹勾勒出繁复的韵律美。这些纹饰或与“华夏”之“华”同源,象征先民对自然与生命的礼赞,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春日花宴”。
春日的河南,繁花似锦。
河南博物馆里的文物,亦悄然绽放着跨越千年的“春色”。
从彩陶纹样到瓷器釉色,从古人的诗意情怀到今人的活化传承,中原大地的文物珍宝与盎然春意交相辉映,诉说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的脚步,透过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感受古人心中的春意盎然。
三门峡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用连续的花卉纹和旋纹勾勒出繁复的韵律美。这些纹饰或与“华夏”之“华”同源,象征先民对自然与生命的礼赞,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春日花宴”。
李白笔下“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的春色,在这只跨越1700年的玉杯中苏醒。洛阳博物馆的曹魏白玉杯,以凝脂般的和田羊脂玉雕琢,通体素净如初春融雪,温润釉色似新柳抽芽时透出的薄绿。这抹玉色,寄托着魏晋文人“对酒当歌”的疏狂,也是乱世烽烟里未染尘埃的春天。
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以一抹雨霁初晴的天青色,将春色凝入永恒。这件“中国陶瓷皇冠上的明珠”,天蓝釉色需窑火恰臻妙处方成,让观者见釉如见汴梁城外烟雨,触纹若触汴河畔初绽的莲韵,以宋人“道法自然”的哲思,将瓷的静谧与春的悸动,熔铸成跨越千年的诗意相逢。
这只金代钧釉碗静立展台,釉色恰似暮春三月的云霞流变——紫若藤萝垂瀑浸染天青,绿如新柳抽芽漫入烟波,釉层垂淌的肌理宛如汴河涟漪被春风揉碎,凝在瓷胎之上。当窑工掀开匣钵的瞬间,将铁与铜的矿料点染成紫绿相生的绝色。
这方收藏于河南博物院的三彩兔纹枕,是宋代工匠借泥土与火焰封存的春日速写。白绿釉色若初融春雪,枕面褐彩兔儿弓背轻跃,长耳微颤似探花香。一兔、数花、满枕鲜活的绿,让千年后的目光仍能触到那个未曾远去的春晨。
巩义市博物馆这只青绿釉瓷碗以温润的釉色为基调,釉面流淌着深浅自然的青绿色渐变。碗身浮雕卷草纹线条流畅,叶脉以赭石色精准勾勒,口沿点缀白釉菊花与褐彩枝叶,冷暖色碰撞出春日般的鲜活感。
开封博物馆收藏明宣德青花瓷盘,盘心牡丹层叠、莲瓣舒展、菊纹卷曲,匠人将不同时令的花信共冶一器,在此盘中共赴一场不凋的春宴。青花之色,浓处似汴河春水深碧,淡处若柳梢晴空流云,白釉为底更衬出花叶鲜润。这抹青蓝,是泥土对永恒的私语,亦是四时最温柔的诗笺。
河南博物院的粉彩荷花吸杯,是匠人从春水中捞起的一朵涟漪。荷瓣以柔粉晕染,如少女初妆,花心嫩黄似雏鸭试水,釉色在深褐底釉上轻盈舒展,仿佛晚风托着荷盏浮出暮色。吸管藏于茎梗,暗合“折荷为饮”的风雅——若斟一盏明前茶,茶汤摇曳间,杯中春意便活了。
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