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每天“S”死了100多家药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21:32 2

摘要:最近,药店圈关于谁在“s”死药店的话题很热门,原因是据某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全国药店数首次出现下滑:新开10719家,注销14114家。

最近,药店圈关于谁在“s”死药店的话题很热门,原因是据某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全国药店数首次出现下滑:新开10719家,注销14114家。

先表明一下观点:如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一样,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保持绝对数量的持续增长,否则,地球受不了那么多的人,我们也养不起那么多的药店。所以,药店数量必然会出现增长后的“消亡”,这是自然现象。就如同我不想失去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必须面对自己正在衰老,正在走向死亡的现实。

但是“杀”这个字眼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搞得好像是一个意外的力量,终止了药店的发展一样。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谁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看看消费日报315期间的一篇文章《健之佳药店畸形逐利:高提成逼销、药品敢当食品卖》:3月上旬,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联系多个健之佳内部员工了解到,其药价畸高的背后,是“利益驱动式销售”模式。其中,有员工向记者透露,公司强推高提成药品,如血塞通、草晶华等,这些药品本身利润率高,而门店销售人员的提成最高可达10%。一盒药卖出,销售员立刻获得数十元甚至上百元提成,“所以自己动力很足,收益是立竿见影的。”

也正是在此模式下,部分销售员并不关注药品是否适合消费者,而是以“高价+高提成”为销售导向,特别是面对老年顾客时,常以“预防疾病”“活血通脉”为由,诱导购买。“公司只要销量,员工只看提成,老人们就成了‘优质客户’。”小红书平台上一名员工直言。”

记者的调查与我们的自媒体日常接到的消费者反馈情况差不多,甚至与社会各类媒体、自媒体关于此问题的调查结果也大体相同。这也可以从目前各家药店客流量不多,极少出现前几年促销时人满为患的局面,这说明什么?药店的经营,特别是虚假宣传已经深深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与信任。这种伤害又反噬了药店正常的服务活动,导致哪怕是用药指导,顾客都不愿意听,生怕上当受骗。

那么,在这样的营销模式下,药店员工是受益者吗?很可惜,虽然曾经他们成为过受益者,因为硬性推销,让很多药店员工获得了比较高的收入,但是接下来呢?当顾客不能增长时,药店员工就成了“顾客”!

据消费日报记者的调查,在上市公司健之佳,“卖不掉的东西,员工必须自己掏钱买下来。”有员工透露,直播带货卖不掉的石榴、饼干、酸角汁等食品,都成了员工工资单里的“固定扣款”。“一个月工资,最后到手的钱还不够买公司强推的那些药。”让不少员工连生活都难以维持。

在我们的自媒体近期发布的有关健之佳诸如医保问题等的文章或者视频中,类似来自于健之佳或者其他连锁药房的员工抱怨,和消费日报的调查情况基本一样,甚至有员工直接晒出她本人所在群的了条记录,以证明被连锁药房的管理人员“强制消费”。用他们的话来说,但凡可以生活下去,谁愿意与公司撕破脸。

而且,这种“强制”已经到了危害药店人生命健康的程度。江西某知名连锁药房2024年11月份就发生过一起药店店长在运营中心跳楼自杀的事件,迄今没有官方调查结果发布,但是其中有没有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和紧张工作的因素,我们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如果是我们自己,今天“挑战”,明天“誓师”,精神会不会出现状况,都没有信心说不会。何况是普通员工呢?

也就是说,对于这部分药店经营者来说,对外,损害了顾客的利益;对内,伤害了员工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其还有啥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呢?所以,谁能够S死药店呢?或者说,谁在每天S死100多药店呢?答案昭然若揭:自己!

记得春节期间,我们发了一篇文章:未来能够活下来的药店,一定是对员工“好”的,只有对员工好了,他们才能够服务好顾客。至于技巧或者商品什么的,你觉得受到良好对待的员工,会不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

来源:武汉秋友健康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