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佛祖金口所宣:"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导。"
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表面看来,这两种说法似乎有所冲突。
既然达摩西来不立文字,为何又说般若智慧是明心见性的唯一法门?
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修行人。
佛门有云:"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般若智慧与明心见性究竟有何深意?让我们从一个古老的故事说起。
话说南朝梁武帝时期,有一位名叫智藏的僧人。
他精通经论,博览群书,被誉为"南朝第一论师"。
他自认为已经通达佛法的奥义,对般若智慧颇有心得。
那一天,智藏正在金陵讲经说法。
台下座无虚席,听众都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解《金刚经》的妙义。
突然,一个衣着朴素的老僧从人群后方缓缓走来。
这位老僧身着粗布僧衣,手持竹杖,看上去平平无奇。
他静静地站在人群后方,听智藏讲经。
智藏正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口若悬河,引经据典。
老僧听了一会儿,突然开口问道:"大师所讲般若之理,可是亲证之境?"
智藏一时语塞,略作思考后说:"贫僧研习经论二十余载,对般若之理已有透彻理解。"
老僧摇摇头:"经论如指月之指,般若实相如天上月。执指为月,永远见不到真月。"
智藏有些不服气:"敢问老师,如何才能见到真月?"
老僧说:"放下经论,回光返照,观自本心。
般若智慧不在文字中,而在心地上。"
这时,一个年轻僧人问:"既然般若不在文字中,为何佛陀还要说那么多经?
达摩祖师又为何说'不立文字'?"
老僧拄着竹杖,目光深邃:"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文字般若如筏喻者,为渡众生故而说,到岸后应舍。不执著文字相,方能见般若实相。"
智藏听后若有所思:"老师此言,与达摩所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意是否相通?"
老僧微笑道:"达摩西来不立文字,不是否定文字般若,而是教人不要执著文字相。
文字般若如灯,照见心地上的般若实相。一旦见性,灯也无用了。"
这番对话在场的人都听得入神。老僧接着说:"般若有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如地图,观照般若如行路,实相般若如到家。
读万卷经书不如一念回光,万般解说不如一刻默照。"
智藏恭敬地问:"如何才能从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最终证得实相般若?"
老僧说:"般若智慧本自具足,不从外得。
犹如磨镜,垢尽明现。
所以说,明心即见性,见性即成佛。"
智藏又问:"那为何说般若智慧是明心见性的唯一法门?"
老僧正要回答,忽然殿外传来钟声。
他说:"且听钟声,看是从哪里来?"
大家都说钟声从西方寺院传来。
老僧又问:"钟声可曾动过?"
众人不解。老僧解释道:"钟声本无来去,只在当下。
般若智慧也是如此,不离当前一念。
所以达摩说'即心即佛',离心无别佛。"
智藏听到这里,忽然想到一个更深的问题:"既然般若智慧人人本具,为何还要修行?
达摩祖师说'不立文字',又为何要传法九年?"
老僧看着智藏,意味深长地说:"这个问题问到了修行的根本。
般若智慧确实人人本具,可是..."说到这里,老僧的声音突然低了下来。
老僧继续说道:"可是众生为无始无明所覆,不识本心。
就像一面蒙尘的镜子,虽有光明之体,却被尘垢遮蔽。
修行就是拂去心上的尘垢,让本具的般若智慧显现出来。"
"达摩祖师在少林面壁九年,不是在教人不要读经参禅,而是示现般若实相不在文字中求。
他默默面壁,就是一种最深刻的般若观照。
他不立文字,是让人放下执著,直观本心。"
老僧取出一枚铜镜,对着阳光反射:"看,这镜子能照见万物,是因为它本具光明。
可若被灰尘遮蔽,纵有光明也照不出景物。
般若智慧就像这镜光,本来具足,不假外求。
所以说它是明心见性的唯一法门,因为离开般若,一切修行都是盲修瞎练。"
智藏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般若智慧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本心的显现。
达摩西来不立文字,正是让我们放下文字相,直见本心。"
老僧点头说:"般若有三个层次: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如听音识曲,思慧如解析乐理,修慧如亲自演奏。
只有通过修慧,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妙处。
同样,般若智慧也要通过修证才能真正明了。"
"文字般若如船筏,观照般若如行路,实相般若如到家。
所以《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达摩不立文字,正是让人放下方便,直见本地风光。"
智藏问:"如何才能契入般若实相?"
老僧说:"般若无门,一切处皆是入处。
但要记住:说食不饱,说火不烧。
要在日用中体证,在平常处洞明。
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时,老僧起身告辞。
临走前,他回头对智藏说:"你精通经论,这是善根福德。
但不要执著于文字相,要在一切处体究实相。
般若智慧如大海,文字如一滴水。
认识了这一点,你就不会被文字所困。"
智藏恭敬地向老僧顶礼,感慨地说:"今日得遇老师,才知道自己之前是执指为月。
般若智慧原来如此简单直接,却又如此深奥无际。"
老僧微笑着离去,留下一句话:"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深奥,深奥的道理理解到极处就是简单。
般若智慧,无非是个清清楚楚的本心罢了。"
从那以后,智藏改变了讲经说法的方式。
他不再拘泥于文字训诂,而是着重指导人们返照本心,体究实相。
他常对学人说:"般若智慧不在语言文字上,而在转识成智上。
达摩西来不立文字,正是让我们放下文字相,直见本心。
所以说般若智慧是明心见性的唯一法门,因为只有般若智慧才能照破无明,显现本心。"
这个公案流传下来,启发了无数后人。
它告诉我们:般若智慧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本心的显现。
达摩不立文字,不是否定经教,而是让人放下执著,直见本心。
只有通过般若智慧的观照,才能真正明心见性,见到自己本来面目。
来源:灰灰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