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元帅问曲波:咦?你的爱人白茹呢?她怎么没过来一起陪你?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1-16 01:02 2

摘要:《林海雪原》是著名作家曲波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中,少剑波的智勇双全、杨子荣的机智果敢、座山雕的狡猾奸诈……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茫茫的林海雪原之中。

《林海雪原》是著名作家曲波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中,少剑波的智勇双全、杨子荣的机智果敢、座山雕的狡猾奸诈……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茫茫的林海雪原之中。

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慧眼识珠,将小说中“智取威虎山”这一精彩章节改编成了电影《林海雪原》。影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轰动,观众们被那紧张刺激的剧情、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与此同时,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也搬上了舞台,成为八部“样板戏”之一,并随后被拍成电影,广为流传。除此之外,《林海雪原》还被改编成了连环画、评书、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深得老百姓的喜爱,成为了几代人心中的经典。

说起《林海雪原》的创作背景,那还得追溯到1946年。那时,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以师旅为单位分散到东北各地,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曲波就是在这段时期,率领一支骁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剿匪。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与土匪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辽沈战役中,曲波不幸身受重伤,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然而,他始终忘不了自己当年的剿匪经历,那些英勇的战友、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时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于是,他决定以此为背景,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来纪念那些为了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就这样,《林海雪原》应运而生。

有一次,曲波去北京医院看病,无意中遇见了贺龙元帅。贺老总得知他在一机部工作,就随口问道:“一机部有人写了一本《林海雪原》,你知道吗?”曲波一听,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贺老总也会关注到自己的作品。他只好羞涩地承认自己就是作者。贺老总听了非常高兴,拉着曲波的手向周围的人介绍起来。贺老总又环顾一下四周, 问曲波, “咦——你爱人白茹呢?她怎么没来陪你?”曲波赶忙解释:“我爱人不叫白茹, 叫刘波。”贺老总笑道:“不行, 改过来, 叫白茹!”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曲波回家后,对妻子感慨地说:“万没料到贺老总也看了这本书,这真是让我受宠若惊啊!”

1963年,为了繁荣现代京剧的创作,文化部决定在北京举办“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这一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大京剧团体都掀起了排演新剧目的热潮。上海京剧院在研究选送参展剧目时,周信芳院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智取威虎山》不错,我看可以加工修改。”他的建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随后,院里决定由陶雄、刘梦德对剧本进行修改加工,由高一鸣、陈立宗、辛清华对唱腔和乐队配器进行加工调整。他们还特意从上海电影制片厂调来了老导演应云卫担任导演,投入到了紧张的排练中。

《智取威虎山》其创作和演出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编剧组在广泛听取文艺界人士和部队将领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先的剧本进行了大胆的重新结构和编写。他们深知,一部好的作品,必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他们不仅保留了原著中的经典情节,还增写了“深山问苦”一场戏,以及小常宝这一人物(由齐淑芳饰演)。小常宝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剧情,还加深了观众对那个特殊年代人民疾苦的理解和感受。

全剧的音乐和舞台美术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设计。音乐设计组邀请了业内顶尖的音乐家,他们根据剧情的起伏跌宕,精心创作了既富有时代感又充满京剧韵味的音乐。舞台美术设计则更是别出心裁,他们利用先进的灯光、布景技术,将林海雪原的壮丽景色和艰苦环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前,编剧陶雄就对剧本进行了细致的打磨。他删除了定河道人上山的戏份,压缩了个别反面人物的戏份,加强了少剑波、杨子荣的唱念做打。同时,编剧还采纳了作家们的意见,加强了杨子荣与群众的联系。他们借鉴了《擒匪记》中的元素,增加了常猎户父女的戏份,使得杨子荣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舞蹈方面,根据贺龙元帅的提议,创作人员添加了“马舞”,使得舞台效果更加生动、逼真。

音乐唱腔设计方面,也得到了李慕良的诸多帮助。他们根据剧情的需要,精心设计了既富有京剧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唱腔。上海京剧团内部多次组织人员修改,又听取了外部方方面面的意见,细心打磨《智取威虎山》。

值得一提的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剔除爱情线索方面,也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原本小说中花了两大章写了少剑波和白茹之间细腻的爱情故事,但在话剧和京剧的改编中,这条感情线索被完全删除。编剧夏淳提到:“我们在剧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是少剑波与白茹的感情的发展这条线索。这倒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原因,确实因为篇幅容纳不下。”

197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搬上银幕,主要演员还是原班人马。其中的经典唱段和对白,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早在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将“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改编为电影,由刘沛然执导,张勇手和王润身主演。影片将杨子荣的大智大勇、少剑波的果敢善断刻画得惟妙惟肖,对反面人物譬如座山雕、小炉匠等人的勾勒也颇有特点。

童祥苓饰演的杨子荣,是一个对武打身工要求极高的角色。为了练就一身硬功夫,已过而立之年的他,起早摸黑地在练功房里滚扑跌打。每个动作都反复练上了百十遍,直到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好多次,他累得呕吐,旁人见了忙去叫医生。可等医生赶来,却又见他精神抖擞地在场上唱开了。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童祥苓不仅在杨子荣的角色身上下足了功夫,而且还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原本有些动作进行了修改。比如,杨子荣打进匪窟后一枪灭掉两油灯的动作,导演原来设计用卧鱼仰身。但童祥苓觉得,借用刀马旦的程式动作固然比较优美,但却没了杨子荣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于是,他特地设计了一个敏捷而又英武潇洒的腾跃反身开枪动作。这个动作一下子就盖住了原想给他一个下马威的座山雕的嚣张气焰,成为了《智》剧中的一个“金镜头”。这样的创新和突破,不仅展现了童祥苓的演技实力,更让杨子荣这个角色更加鲜活、立体。

小说《林海雪原》和话剧《智取威虎山》的编剧夏淳曾说过:“改编一部好的作品成为舞台剧,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样做其意义并不在于可以增加演出节目这一点上。一部好的作品,首先它一定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动人的故事和情节。如果我们能把这样的作品改编成剧本,可以通过舞台艺术的特有的魅力,在更广泛的群众中扩大作品本身的作用与影响,达到更普遍的宣传教育的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和锻炼创作的技巧,因此这是一件很值得做的工作。”

夏淳的话,道出了艺术家们的共同心声。无论是哪个领域的艺术家,身上所肩负的职责都是帮助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用革命者的光辉形象来指引人、教育人、完善人,鼓励人们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队伍中。他的英勇、智慧、坚韧和无私,激励着无数人为之奋斗和献身。他的形象已经超越了自身的价值,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和时代标志。每当人们提起杨子荣,就会想起那个叱咤风云的英雄时代,就会想起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而《智取威虎山》这部样板戏,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艺的史册上,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来源:回味旧时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