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荪是一种优质食用菌,被誉为“菌中皇后”,其营养价值高,含多种氨基酸,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因此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 。 目前商业化栽培中常见的竹荪种类有红托竹荪、棘托竹荪、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 长裙竹荪初为卵状圆锥形,后慢慢伸长,菌盖中央凸起,边缘内卷,顶端
淮南市大田长裙竹荪人工栽培管理技术解析
杨锦博等
竹荪是一种优质食用菌,被誉为“菌中皇后”,其营养价值高,含多种氨基酸,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因此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 。 目前商业化栽培中常见的竹荪种类有红托竹荪、棘托竹荪、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 长裙竹荪初为卵状圆锥形,后慢慢伸长,菌盖中央凸起,边缘内卷,顶端出现小孔,柄中空,基部向上渐细,颜色为白。其分布范围广,5~10 月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以及云贵川等地的部分山区竹林都会被发现 。 长裙竹荪作为一种特色食用菌,近些年来人工栽培的面积不断增加 。
淮南市位于北纬 31°54~33°00′ 和东经 116°21′~117°12′ ,地处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游,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具有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 16.7℃ ,年降水量 700~900 mm ,年平均日照时数 1 950 h 左右;淮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包括潮土和黄土等。在淮南地区进行大田长裙竹荪栽培需因地制宜,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等条件以及长裙竹荪的生理特性等特点探索可满足其生长需求的栽培工艺和管理技术。
1 播前准备
1.1 栽培时机及地点选择
种植品种为长裙竹荪, 属中温型菌类, 8~28℃ 为最适宜的播种温度。 由于我国南北部气温差异,长裙竹荪栽培季节一般分为春、秋两季。 播种期气温通常不宜超过 28℃ , 28℃ 以下适合长裙竹荪前期萌发,播种后 2~3 个月进入菌蕾发育期,这时气温一般要求保持在 20~28℃ ,使菌蕾健康发育成子实体菌球 ,菌球形成期的适宜温度为 25~28℃ 。 淮南市可在 3 月下旬4 月上旬开始播种, 7~9 月采收。 长裙竹荪不宜连续种植,其对栽培田地的要求较高,宜背风向阳,排水便利,土层相对较厚,土壤中腐殖质含量较高,地块未受到工业“三废”、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的污染;周围交通便利,且确保有干净的水源。
1.2 培养料发酵
选择新鲜、无霉变、无腐朽的干竹屑、干木屑和谷壳 ,每 667 m 2 用干竹屑 2 500~3 000 kg 、木屑2 500~3 000 kg 、谷壳 700~1 000 kg 、尿素 60~70 kg(用料总量的 1%~1.2% )、碳酸钙 20~25 kg (用料总量的 0.45%~0.55% ), 在场地铺设宽 80~100 cm 、厚45~55 cm ,长度不限的培养料,如培养料含水量较低,可用清水将其淋湿,含水量控制在 55%~65% ,在铺好的料面上撒一层尿素和碳酸钙,再铺一层培养料,淋湿后撒一层尿素和碳酸钙,堆高达到 1.5 m为止。 堆料过程中,可在料堆上每隔 80~100 cm 留1 个通气孔。 堆顶盖“人”字形薄膜及遮阳网,这样可避免阳光直射,防止雨水渗入。 堆料 7~10 天后,培养料堆内温度上升至 65℃ 左右时可用铲车等工具进行翻堆。 每 10 天左右翻 1 次堆,共翻 3 次。 翻堆时,将培养料堆上下、内外的培养料互换位置,做到均匀且彻底。 整个发酵过程一般为 35~50 天,如料堆没有氨气,且带有发酵香味,便可下田;如还有氨气味,则应继续发酵。
2 播种及管理
2.1 整地及播种
① 整地 选择土壤肥沃,腐质层厚且除去杂草的地块,可通过施用土壤消毒剂如生石灰等进行土壤消毒,以杀灭土壤中的害虫 。 及时整地,将土壤颗粒大小控制在 1~3 cm 为宜,但不可太小。 地块四周应深挖排水沟。 播种前,自然暴晒 10~15 天,这样可进一步杀灭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害虫及杂菌。
② 播种 选择阴天或没有阳光直射的天气下料播种,选南北走向,按畦间距 85~90 cm 开沟,沟宽30~35 cm ,将堆制好的培养料按宽 75~85 cm 、厚 25~30 cm 下好后即可播种。 可按“一”字形播种,将菌种掰成 3 cm×3 cm 的块状, 每 13~15 cm 1 穴, 每 1 m 2培养料的菌种用量为 0.75~0.95 kg 。每 667 m 2 用菌种600~700 袋(每袋约 0.7 kg )。播种后用培养料盖好、压平,以看不到菌种为宜,然后取畦旁边的土覆盖,如培养料未经覆土, 会导致长裙竹荪无法形成子实体,取土时可使畦内侧形成 1 条沟, 可起到蓄水保湿的作用,可采用里粗面细的方法进行覆土,土壤含水量通常控制在 20% 左右,土质较黏时覆土厚度为 5~7 cm ,如土壤含沙量较多时可适当增厚 1~2 cm ,覆土后使畦宽 95~100 cm ,沟宽 30~35 cm ,覆土后盖 1~2 cm 厚的稻草,待稻草吸水变软时( 2~3 天)盖薄膜,以保温保湿,并可防止降雨等导致的土壤板结;后期,为减少阳光直射,可覆盖黑色遮阳网减少阳光直射。
2.2 播种后管理
① 发菌及菌蕾期管理 播种完成后即进入发菌管理期。 防止人畜进入栽培地块,避免踩踏等现象发生。 此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菌种成活率和保持土壤湿度。 长裙竹荪播种后 10 天左右需及时检查菌种成活率,每隔一段距离抽查 1~2 处,将泥土和培养料用手轻轻挖开,观察菌种是否萌发吃料,没有萌发的查明原因后及时补种。 还需检查土壤含水量,土壤湿度以手捏土壤可扁且不沾手最为适宜,覆土含水量太高会导致菌丝徒长, 使下一阶段的菌蕾发育缓慢,若土壤含水量较高则需提高大田的排水效率。
长裙竹荪菌蕾管理阶段需控制土壤湿度和田间温度。 此阶段应保持较高的湿度,如需浇水,一般选择晚上地温下降或上午气温上升前,通过浸湿的方式在种植沟内漫灌,这样可尽量减少人工浇水对长裙竹荪造成损坏。 温度管理主要通过搭建遮光率70% 左右的遮阳网实现,日最高气温上升到 30℃ 以上时就需及时搭建遮阳棚,高度为 1.7~2.2 m ,单层网覆盖整个基地。 为促使遮阳棚更加稳定,应深入地下 30~40 cm ,使桩和网连体固定,使用铁丝将网面压住,起到防风作用。 播种时覆盖的稻草可提高菌床靠近地面处的湿度和防止阳光直射。光照强度保持在20~195 lx ,温度控制在 20~28℃ ,若温度过高极易对长裙竹荪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出菌蕾后,应保持空气湿润,温度保持在 25℃ 左右。 此期形成子实体,但长裙竹荪的菌球还没破口,须做好保湿工作。
② 病虫害管理 长裙竹荪大田栽培病害管理以预防为主, 整个栽培过程中均需做好防虫措施。每 667 m 2 可设置 2~3 盏诱虫灯,也可于长裙竹荪上方10~15 cm 处悬挂规格为 20 cm×15 cm 的黄色粘虫板 50~70 张,也可覆盖 100 目防虫网。
长裙竹荪虫害主要有白蚁、螨类和蛞蝓。 螨类可用 70% 克螨特乳油 200 倍液进行喷杀。蛞蝓可用50% 食盐水滴杀。 白蚁可通过在田间作业通道、排水环沟的浅水处设置障碍进行隔断。
长裙竹荪病害主要有黏菌,一般发生在长裙竹荪畦面裸露土或覆盖的稻草上, 如早期感染黏菌,会导致生长受抑制;如出菇期感染,菇体呈水渍状,易霉烂,可用 50% 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喷洒防治,并加大通风。 菌球腐烂多为细菌性感染,少量为绿霉、木霉感染,主要由长裙竹荪本身抗逆性变差引起,因而以预防为主。 可通过选择没有种过长裙竹荪的地块,挑选优良菌种,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种植过程中减少人为或外界因素对长裙竹荪可能造成的机械损伤等措施。
3 采收及烘干
长裙竹荪一般早上出菇, 尤其是雨后放晴后,出菇数量会显著增多。 因此,采收时间通常在 7 : 00~10 : 00 ,当菌裙开到最大,且没有出现自溶时。 应注意及时采收, 否则长裙竹荪的菌裙会散落到地上。采收时,用手托住长裙竹荪柄根处,快速采下,动作应轻柔且快速,注意不可强行抓扯,避免折断柄根。采摘时剥掉菌盖及菌托。 采收好的长裙竹荪可整齐放在覆盖湿纸巾或薄湿毛巾的篮子中,避免长裙竹荪互相挤压变形。 长裙竹荪常规采收 1 批,每 667 m 2产干品 50 kg 左右(鲜品 500 kg )。 1 批长裙竹荪采收完毕后,配以相应的技术措施,可采收 2~3 批。 如高海拔冷凉气候地区,春季和初夏季节气温回升较慢,配以相应的技术措施,可采收 2~3 批,可很大幅度提高产量。 这期间需进行人工补水。
长裙竹荪采收后需及时烘干,烘干成色对长裙竹荪的商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烘干时应掌握好 2 个时期,第 1 个时期是排湿定型期,即将采回来的长裙竹荪整齐排好放进烘箱, 打开炉顶天窗(全部打开),温度设置为 60~65℃ 进行排湿定型,烘2.0~2.5 h 。 如温度太低,排湿太慢,会造成长裙竹荪缩管,影响长裙竹荪成色。 第 2 个时期是烘干定色期,待长裙竹荪七八成干时,完成排湿定型,打开烘箱门,取出篾筛。 将长裙竹荪整齐捆成直径约20 cm 大小的把, 然后立起放进烘箱中进行烘干、定色。 此时温度控制在 50~55℃ ,烘 2 h 左右,不可将温度设得太高,否则菇裙易变黄,影响品质。
烘干后的长裙竹荪呈纯白色或米黄色,且朵型完整,应将烘制完成的长裙竹荪干品立即装入透明的塑料密封袋内扎好袋口, 防止长裙竹荪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变软变黄。放在阴凉、干燥处保存。 如需长时间保存,应放入低温干燥库内避光保存,保存时间最长 20 个月。 大田长裙竹荪栽培的生产效益较高,但由于受面积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长裙竹荪的种植规模受到了一定影响。 故可采取与其他大田作物间作的方式进行种植。 山区和林地较多的地区,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开展林下长裙竹荪栽培模式。
淮南市引进长裙竹荪新品种后,运用合适的栽培工艺和管理技术,在有效提高长裙竹荪成活率的前提下保证了产量和质量, 值得大力推广和借鉴,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