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被撕下面具:从认知套路到科学消费的路,还有多远?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7 22:06 3

摘要:在控糖、抗衰、养生的风潮中,“零添加”三个字一度成为食品包装上最刺眼的金字招牌。消费者心甘情愿为这三个字支付溢价,仿佛买到手的不是一包零食,而是一份“纯净”的安全感。

在控糖、抗衰、养生的风潮中,“零添加”三个字一度成为食品包装上最刺眼的金字招牌。消费者心甘情愿为这三个字支付溢价,仿佛买到手的不是一包零食,而是一份“纯净”的安全感。

然而,现实往往比营销话术更复杂——某款标榜“不添加蔗糖”的果汁饮料,成分表里却藏着相当于六块方糖的天然果糖;一款宣称“零防腐剂”的即食肉脯,含盐量竟高出普通产品三倍。

这些隐秘的文字游戏,终于在3月27日被一纸新规戳破。国家卫健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手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这场持续多年的认知操控战,迎来了转折点。

当都市人将“戒糖”“断添加剂”奉为生活信条时,食品企业敏锐地嗅到了商机。

电商平台上,贴着“零添加”标签的食品价格平均高出同类30%,销量却逆势增长50%。消费者用真金白银购买“纯净”承诺,却不知自己可能坠入更大的健康陷阱。一款“不添加蔗糖”的豆浆粉,用麦芽糖浆替代蔗糖,升糖指数反而更高;某“零防腐剂”的卤味熟食,通过超高盐分实现防腐,悄然推高血压风险。

更讽刺的是,一款主打“无添加香精”的儿童酸奶,配料表里竟挤满了浓缩果汁和增稠剂。这些案例背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战: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将“不添加A”偷换为“不含B”,让消费者在文字迷宫中迷失。

“零添加”的魔力,本质上是对科学话语的劫持

2023年一项第三方检测显示,市面上35%的“零添加”食品存在成分标注不实。某网红品牌因“不添加防腐剂”的标语被检出苯甲酸钠,最终赔偿消费者上千万元。

信任一旦瓦解,后果远超商业损失——当消费者从“迷信标签”转向“怀疑一切”,整个行业便陷入“塔西佗陷阱”。一位宝妈在社交媒体上写道:“现在看到‘零添加’,我反而觉得是骗局。”这种集体警惕,折射出标签公信力的彻底崩塌

此次禁令的出台,直击行业三大顽疾。

其一,纠偏逻辑谬误,禁止用生产过程(如“不添加”)暗示产品结果(如“无含量”);

其二,强制要求标注具体成分含量及每日参考值百分比,让糖分、钠含量无处遁形;

其三,规定若强调某一成分“无添加”,需同步披露替代方案及潜在风险

政策落地后,变化已悄然发生:北京某超市里,消费者不再匆忙抓取“零添加”货品,而是举起手机扫描二维码,通过App解析添加剂风险等级;上海社区开设的“食品标签解读课”场场爆满,大妈们戴着老花镜,认真比对“碳水化合物”与“膳食纤维”的数值差异。

这场标签革命,正从顶层设计渗透进日常生活的肌理。

新规如同一把筛子,加速了食品行业的优胜劣汰。

依赖“伪概念”营销的中小品牌首当其冲——某代餐企业因无法合规转型,已申请破产清算。

而头部企业则嗅到了新机遇:伊利推出“成分表仅5行”的无添加酸奶,上市首日售罄;某老牌调味品企业砍掉七条“零添加”酱油生产线,转而研发真正降低钠含量的发酵工艺。

市场的转向,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当营销话术退潮,品质才是唯一的救生艇

然而,按下“零添加”的暂停键,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一些企业已开始玩弄“文字平移”的把戏——“极简配方”“纯净标签”等新话术悄然登场,继续撩拨消费者的焦虑神经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人从“迷信零添加”滑向“成分恐慌”,看到“苯甲酸钠”便拒绝一切含该成分的食品,却不知合规剂量下它并无危害。科学消费的本质,绝非草木皆兵,而是理性权衡风险与需求。

要让这场标签革命真正奏效,仍需多方合力。

独立检测机构定期公布“双盲抽检”结果,让企业在阳光下无处藏身;对恶意误导行为实施“销售额十倍罚款”,让违法成本高到令人肉疼;短视频平台上的食品科学家用三分钟说清“添加剂真相”,让科学知识破圈传播。

某款育儿App甚至推出“成分表扫盲游戏”,孩子们通过配对成分与作用,在趣味中建立认知——这或许是最具希望的场景:当下一代人自然而然地读懂标签,健康消费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国民习惯。

“零添加”禁令的价值,远不止于消灭一个营销热词。它撕开了行业蒙蔽认知的面纱,也揭开了消费者自我觉醒的序幕。

未来的超市货架上,或许不再有刺眼的“零添加”标语,但会有更多举起手机扫描成分表的顾客;食品企业的会议室里,讨论焦点将从“如何造概念”转向“如何提品质”。

这场变革的终点,不是完美的标签,而是这样一个共识:健康从来不是包装上的承诺,而是科学素养与行业诚信的双向奔赴。当消费者放下对“零添加”的执念,转而凝视成分表的每一个数字时,食品行业最好的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来源:小玄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