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兰州军区西安陆军学校政委许光:向罗炳辉师长借“宝”及其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8 08:46 2

摘要:一九四三年,延安新华社播发了翻译的苏联剧本《前线》。这个戏深刻地揭露、批判了老将戈尔洛夫骄傲自满、保守落后的军事思想;热情歌颂了以欧格涅夫为代表的一批好学上进、能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战将,扭转了战局,使苏军化险为夷。这是一出军事题材的好剧本,当时在敌后根据地的八

原兰州军区西安陆军学校政委许光

向罗师长借“宝”及其他

许 光

一九四三年,延安新华社播发了翻译的苏联剧本《前线》。这个戏深刻地揭露、批判了老将戈尔洛夫骄傲自满、保守落后的军事思想;热情歌颂了以欧格涅夫为代表的一批好学上进、能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战将,扭转了战局,使苏军化险为夷。这是一出军事题材的好剧本,当时在敌后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所属各文艺团体多数都排演了这个戏。

新四军二师抗敌剧团,经过一九四四年八个月的整风运动后,于一九四四年秋,投入排演《前线》。这个剧场面大,演员多,又是苏德两军的现代化战争。演出这样的大戏洋戏,在当时日寇不断封锁、“扫荡”解放区的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困难不少。演员和舞台工作人员要求很多,而当时剧团只有三十几个人,师长罗炳辉将军和政治委员谭震林同志知道剧团人手不足后,就象派援兵那样火急,立即下令从部队、抗大八分校和师政治部青年干部训练队调陈永华、张挺、陆守仁等几十人入团,我也是这批调进的。

人员解决后,排演过程中还遇到不少难题。如演外国人鼻子“大”不起来怎么办?我们就用面精和胶水粘粘,大家粘时小心翼翼,有的粘不上,有的堆成了不成形的“面疙瘩”,即使粘上去后,因黏性太差,搞不好还会掉下来,演员在台上提心吊胆,生怕“洋人”出洋相,一到后台,双手立即捂着鼻子保护,说笑都要特别谨慎。“洋”道具弄不到怎么办?一种办法就是自己制作代用品,如马靴筒子就用硬纸糊,染黑后再刷层桐油,也挺亮的;再一种办法就是借。当时李平同志是舞台总监,我是前台主任,除负责布景外,还兼管道具。李平同志办事认真,要求我“一切要象真的”。剧中苏军集团军司令和骑兵军军长需要佩带大倍望远镜和马刀,我们用木头刻、用纸湖,但怎么也不象。在演出前三天还没有着落,真急死人。

偶然一个机会,司令部有位参谋告诉:这两件东西,罗师长都有。于是,我鼓了鼓勇气,约了一位同志,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罗师长住处(一家民宅),只见他在屋外田境上伸胳膊伸腿地锻炼身体,我们在田埂另一头转来转去,不敢叫他,可又不愿走。心想:望远镜、战刀,是首长指挥打仗用的,怎么好意思开口借来演戏呢?正当我们踌躇的时候,他看出我们好象有事,就操着云南口音亲切地招呼:“小鬼,啥事么?”我们赶紧跑上前敬个礼,说明来意,他不假思索地从屋里叫出警卫员,拿来了大倍望远镜和战刀,亲手交给了我俩,并爽朗地说:“小鬼,演剧嘛,我支持你们,我有啥,你们剧团都可以借,可有一条,听说‘前线'是苏联红军和德军打仗,战士们送给我的战利品可不能让德国鬼子‘缴'去了呀!”说完,哈哈大笑,我们也被他那种饶有风趣的谈吐逗乐了。得到这两件“宝贝”后,我心里热乎乎的,同志们排练演出的劲头更足了。

为了使干部战士都看到《前线》,我们往往是昼夜兼程,风雨无阻。泥泞路滑、辛苦疲劳、敌人封锁全然不顾,一到目的地,立即布景化装,在露天的简陋舞台上演出,这些都已成为家常便饭。在演出中,遇到敌人的袭击和“扫荡”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正在演出,上级突然通知,敌人“扫荡”来了,要我们马上停止演出,随部队转移。章洛团长向观众作了解释后,我们边卸装收拾,边骂日本鬼子“来的不是时候”我和贺阳同志开玩笑说:“你在《前线》中是苏联红军上士班长,冲上去来他一梭子,狠狠地撂倒他几个吧!”他满口应承:“好吧,我在舞台上打德国鬼子,在战场上打日本鬼子,反正鬼子就得打。”实际上,在战争年代,我们剧团每个成员既是演员,又都是战斗员。我们这支文艺轻骑,带着《前线》,奔波于津浦铁路东西两侧的淮南地区,活跃在浴血奋战的军民之间,步行两千余里,历时半年之久,演出数十场,对广大官兵教育、鼓舞很大。

演完《前线》不久,一九四五年上半年,淮南路西根据地接连打了两个大胜仗,一个是打退日军“扫荡”,收复了周家岗;一个是在占鸡岗打垮顽军三个团的进攻,全歼一个团,俘敌一名上校团长。这两个战役不久,就由章洛、洛辛同志创作了大型颂歌《周家岗上》(清唱剧),由叶华同志创作了多幕话剧《占鸡岗》,迅速地把广大指战员对革命战争最勇敢的行为和最炽热的情感,形象而又典型地搬上了舞台。记得在《占鸡岗》中,我扮演了我军一个副连长,和敌人英勇作战负了伤,我军临时撤出阵地,他机智地依靠一位老大娘(曾超同志扮演)掩护,躲避了敌人搜捕,并获得了敌人真实情报转送我军指摔员,后我军反击,歼敌一个团,活捉了敌团长蒙佩琼。每当这出戏演完后,总有几位排长、连长到后台和我握手交谈,说:“演得好,演得好,打仗时,我要象你表演中那样打击敌人。”我连忙回答:“是你们英勇奋战打了胜仗,我们剧团才有戏好演,你们这些英雄,才真正是剧中的主角!”

一九四五年春,部队贯彻《一九四四年留守兵团政治部在酉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出的政治工作报告》精神,联系实际反对部队在带兵中发生少数干部打骂战士的倾向。二师政治部准备开个政工会解决军阀主义残余的问题。抗敌剧团为配合这一任务,立即深入部队生活,由叶华同志执笔,集体创作了多幕话剧《亲如手足》,沈锐同志扮演剧中连长,我扮演剧中指导员,通过我和连长一系列矛盾冲突的发展解决,较为深刻地宣扬了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这个剧对改善部队管理教育,促进官兵团结起了很好的作用。

我在抗敌剧团不到两年时间,就参加演出《前线》、《周家岗大合唱》、《占鸡岗》和《亲如手足》等剧目。为配合形势,还及时编演了《反扫荡的伟大胜利》、《希特勒活不长》等大型活报剧,以及各种民间秧歌、花鼓灯、跑旱船等节目。我那时深深感到,军队文艺团体为战争服务的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创作和演出的题材是多种多样、丰富多采的。当时在淮南根据地有两个文艺团体,地方的叫大众剧团,军队的叫抗敌剧团,这两个姐妹剧团,根据自己特点,自然形成了分工,连根据地的广大军民观众都逐渐习惯了,并有一首民谣:“看生产,找‘大众';看打仗,找‘抗敌'。生产、打仗都想看,一晚一个挺新鲜。”在战争年代,我们剧团每个成员象部队广大指战员一样在不断地战斗,只不过他们在战场,我们在舞台,而舞台也是一种战场。(选自章洛、胡士平编《画角声声掠江淮》)

链接:新四军中走出来的未授将衔军以上首长(107)——许光

来源:赵连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