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时评丨果味电子烟围猎未成年人,何止何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8 09:26 3

摘要:近期,央视新闻报道北京赵女士发现高中女儿偷偷吸食果味电子烟已长达四年,“朋友们都抽,我也好奇”“不穿校服就能买”。此类现象在同龄人中并不是个例,电子烟在未成年人群中俨然成为一种“社交货币”。这些披着甜美外衣的新型烟草制品,正悄然侵入校园。

海报新闻评论员 刘瑞琪

近期,央视新闻报道北京赵女士发现高中女儿偷偷吸食果味电子烟已长达四年,“朋友们都抽,我也好奇”“不穿校服就能买”。此类现象在同龄人中并不是个例,电子烟在未成年人群中俨然成为一种“社交货币”。这些披着甜美外衣的新型烟草制品,正悄然侵入校园。

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涉及未成年人购买电子烟的投诉量占比达16%,投诉问题排第一的便是非法出售,占比高达31%。未成年人辨别能力弱,又容易有尝试新鲜事物和从众心理,果味电子烟调味丰富、形态设计玩具化,受到诱导的未成年人极容易产生想要吸食的心理。更令人担忧的是,果味电子烟对健康的危害被严重低估。在果味电子烟清凉口味的掩盖下,很多未成年人意识不到其中的尼古丁危害,长时间吸食不仅会损伤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一旦成瘾,最终可能通过高尼古丁含量缓解烟瘾。

2022年3月,国家就明确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试图阻断电子烟对未成年人的侵害,为何如今还是屡禁不止?线上,商家用草莓、西瓜、鲜花等表情符号打销售“暗号”,在平台用“雾化器”或“电子雾化”等“黑话”规避审查;线下,实体店为躲避监管转为网上交易,并只接待“熟客”。在利益面前,不法商家罔顾法律与社会责任,不惜通过非法走私、虚假报关等,形成暴利驱使的地下产业链。这些手段直击监管软肋,线上监管存在盲区,平台对变相销售难以追踪,线下执法又面临取证难、流动性高等挑战,违法成本低导致难以除根。

当“果味”成为电子烟围猎青少年的毒饵,全社会必须正视,保护下一代免受烟草侵害,已刻不容缓。要避免“打地鼠”一样的处置应对,建立更完善的监管体系,提高违法销售电子烟的刑事处罚力度,对走私、生产、销售全链条追责,从根源打击此类商品的流通和贩卖。平台在售卖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监管责任,对于披着“电子雾化”“暗号表情”等形态的商品进行严格识别和审核。

同时,隐晦的宣传、多样化的外形,让很多未成年人容易被其“果味”等外表迷惑,因此社会各方对于电子烟的科普教育也不能缺位。通过对电子烟本质关系和潜在危害的普及,帮助未成年人提高对于此类产品的防范意识,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健康观。面对电子烟“换马甲”的狡诈,唯有家长、学校、平台、执法者携手织密防护网,才能破除“禁而不绝”的困局,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