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外国史书重构的中国历史:气性大的人请谨慎观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8 14:22 5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以其悠久的文明和独特的发展轨迹,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然而,当我结合世界各地流传的“边角料”信息,试图重新构架中国历史时,却得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且充满争议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还引发了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文‬/胡铁瓜‬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以其悠久的文明和独特的发展轨迹,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然而,当我结合世界各地流传的“边角料”信息,试图重新构架中国历史时,却得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且充满争议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还引发了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在历史上曾被赋予众多称谓。古称赛里斯、秦尼,又称桃花石,还被叫做契丹 。一些‬传教士的报告指出,桃花石和契丹确为同一个国家,都是赛里斯的今称。但在一些观点中,契丹指的是北方中国,桃花石、蛮子、南家思指的是南方中国,统称秦尼也就是中国。这些称谓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是不同文化对中国的误解,还是其中蕴含着被遗忘的历史片段?

中国历史起源:鞑靼人之说

在西方一些传说中,挪亚的一个孙子在大洪水后一直向东方探索,最终定居在中国,他被认为是所有鞑靼人的先祖。基于此,有人认为中国人都是鞑靼人,只是他们是文明的鞑靼人,不同于北方那些不开化的鞑靼人。波斯人的传说中,中国人的先祖是法里顿亦或者是图兰人阿芙拉西亚普的后裔,而图兰人就是鞑靼人,只不过波斯人因宗教不同歪曲了基督教记载的真实历史。这种观点的出现,无疑挑战了传统的中国历史起源认知。中国传统历史认为,华夏民族起源于炎黄部落,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而这种将中国人归结为鞑靼人后裔的说法,是对中国历史的亵渎,还是有着其他尚未被揭示的历史联系?

萨拉森人(阿拉伯人)记载,鞑靼人很早就在中国建立了一个松散的王国。这个王国大约位于蛮子地区的康府(广州)或者位于刺桐(泉州),从印度坐船可以抵达。当时契丹地区,被一个鞑靼 - 突厥人的国家疏勒控制。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疏勒国之后,屠杀当地蛮族十二万,蛮子地的鞑靼国王前来朝觐,并宣誓效忠于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给中国带来了文明,并在疏勒国的国土上修建了疏勒城和胡姆丹城(西安),让蛮子地的鞑靼国王做胡姆丹的总督,这些鞑靼人被希腊化后终于成了文明人,此后他们就定都于亚历山大修建的最东方的城市胡姆丹,并以此为都,于是就有了秦尼国也就是中国。契丹地区和蛮子地区都被中国所统治。

这一观点与中国历史记载大相径庭。在中国历史中,西安作为古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有着自己独立的文明发展脉络,并非由亚历山大大帝所建。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虽然在西方历史上赫赫有名,但他是否真的到达中国并建立城市,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支持。这种说法很可能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试图将西方的历史影响力强加于中国历史之上。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频繁,也许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确实有过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只是我们尚未发现足够的证据。

秦尼人的口头传说中,他们在上古时代有一个好战的国王,叫始皇或者叫武帝,曾经击败了草原上的鞑靼人并征服了世界。有人认为,这个始皇或者武帝,就是亚历山大大帝本人,因为除了亚历山大,上古时代应该再没有人有这样的武功了。这种观点简直荒谬至极。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他的功绩主要集中在统一度量衡、文字,修筑长城等方面,与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路线和历史背景完全不同。汉武帝则是抗击匈奴,开拓西域,加强了汉朝的统治和对外交流。将他们与亚历山大大帝混为一谈,是对中国历史人物的极大误解。但我们也应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解?是不是在历史的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失真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这种错误的解读?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全新视角还是误解?

到了大约罗马分立的时代,中国分裂为两国,扬子河北的契丹地为黑衣桃花石国、扬子河南岸的蛮子地位红衣桃花石国。大约在萨拉森人崛起的时代,黑衣桃花石国的太宗国王攻灭了红衣桃花石国,契丹和蛮子重新归一个国家所统治。太宗国王是秦尼最伟大的统治者,他皈依了正教,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证。因为正教的力量,太宗国王击败了威胁秦尼的突厥人。

然而,根据对中国钱币的考证,在七世纪到十世纪时期,中国的钱币都刻有“开元的通用货币”的字样。这个发现是惊人的,这个名字叫开元的人才是黑衣桃花石时期统治中国的国王。当然也许开元的子孙也用了这个名字,也可能开元的伟大使得他的子孙以他的名义铸钱。而这个开元,可能就是中国口头传说中的太宗国王。这一观点与传统认知中的唐朝历史产生了冲突。在我们熟知的历史中,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唐朝走向繁荣昌盛。而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他开创了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将开元与太宗国王联系在一起,打破了我们对唐朝历史的常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持或反驳这一观点。

根据波斯人的记载,太宗国王有一个后代叫梁太祖,他手下一个叫阿保机的埃米尔造反占领了契丹。古老的秦尼王统只统治了蛮子地区和部分契丹,而契丹地区被阿保机这个僭主统治,所以才有了契丹和蛮子是两个国家的误会。阿保机王朝传了九代,被一个叫女真的鞑靼蛮族部落征服,女真王在契丹建立了一个叫大辽的国家。古老的秦尼王后裔高宗放弃了所有契丹领土,和女真王以扬子河为界。

这一说法与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也存在差异。在中国历史中,阿保机是辽朝的开国皇帝,他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强大的辽国。而梁太祖朱温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开国皇帝,与阿保机并非同一时代的人物,也不存在这样的从属关系。这种错误的历史叙述,可能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错误,或者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歪曲历史。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它与传统历史不符就否定它,而应该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

后来,未开化的鞑靼人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征服了女真王。成吉思汗的子孙又征服了蛮子地的古老秦尼国。忽必烈汗在契丹地区东方修建了一座叫汗八里的新城市做了首都,胡姆丹这座亚历山大大帝营建的古城似乎已经变成废墟了。成吉思汗的子孙在秦尼的统治并不稳固,康府(广州)一带的蛮子人在一个叫洪武的佛教僧侣的领导下发动了起义,很快便战胜了这些落后的鞑靼人。开化的鞑靼后裔秦尼人重新统治了整个秦尼,鞑靼人被赶回了鞑靼利亚。这个新的秦尼国家继续定都汗八里,并用“大明”做他们的新国名。洪武有一个儿子叫永乐,他曾经派舰队威胁印度洋上的各国臣服,但似乎毫无效果。永乐和洪武父子曾多次讹诈帖木儿,使得帖木儿大怒向秦尼出兵,但帖木儿死在了东征的路上,所以波斯和秦尼的战争并没有爆发。

这段描述中对明朝历史的解读也充满了争议。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贫寒,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他并非佛教僧侣,而是一位极具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领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改元永乐。他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交流,并非是为了威胁各国臣服。而且,帖木儿与明朝之间的关系复杂,所谓的“讹诈”和“出兵”也并非如此简单。这种对历史的片面解读,很容易误导读者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提醒我们,不同文化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历史。

后来,鞑靼人的一支叫满洲,满洲人重新征服了秦尼,也就是如今的大清国。这一观点虽然承认了清朝的统治,但将满洲人归结为鞑靼人的一支,也引发了争议。在中国历史中,满洲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发展历史,他们起源于东北地区,有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将其简单地归为鞑靼人,忽略了满洲民族的独特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满洲人在征服中原后,与汉族等其他民族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争议背后的思考:历史的真相与解读

我们简单归纳下上述观点中的中国的王朝更迭史,大约如此:

1. 赛里斯 - 桃花石王朝(建立者为投靠亚历山大的鞑靼国王,统治者桃花石家族,首都胡姆丹)

2. 红衣桃花石王朝(分裂自桃花石王朝,被黑衣桃花石王朝消灭,统治者桃花石家族,首都可能是刺桐)

3. 黑衣桃花石王朝(分裂自桃花石王朝,被成吉思王朝消灭,统治者桃花石家族,首都胡姆丹,丢掉契丹地后迁都行在,在刺桐附近)

4. 阿保机王朝(黑衣桃花石王朝的埃米尔阿保机建立的僭主政权,被大辽王朝消灭,统治者阿保机家族,首都不明,可能是胡姆丹)

5. 大辽王朝(鞑靼人女真部落建立,被成吉思汗王朝消灭,统治者女真家族,首都不明,可能是胡姆丹)

6. 成吉思汗王朝(鞑靼人孛儿只斤部建立,被大明王朝消灭,统治者成吉思家族,首都汗八里)

7. 大明王朝(洪武建立,推翻成吉思王朝,被大清王朝消灭,统治者洪武家族,首都汗八里,改名叫京师)

8. 大清王朝(鞑靼人满洲部建立,统治者满洲家族,首都汗八里,改名叫北京)

这样的王朝更迭史与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大相径庭。中国传统的历史朝代顺序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北宋、南宋)、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这种巨大的差异引发了我们对历史真相的深入思考。

从学术角度来看,历史研究需要严谨的证据和科学的方法。传统的中国历史研究,是基于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证据。而上述重构的中国历史,更多地是基于传说、片面的记载和主观的臆断。例如,将亚历山大大帝与中国历史联系在一起,缺乏可靠的考古证据支持;对各个王朝的描述,也与已知的历史文献不符。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边角料”信息。它们虽然可能存在错误和偏差,但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和解读。这些信息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历史。

从文化角度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往往会导致对历史的不同解读。在古代,由于交通和信息传播的限制,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西方文化在解读中国历史时,可能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从而产生误解和偏差。而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也可能会因为信息的失真而被误读。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跨文化的交流和研究,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态度去理解和解读历史。

这种重构的中国历史虽然充满争议,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机会。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争议,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去伪存真,揭示历史的真相。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历史,避免历史被歪曲和误解。在全球化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胡铁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