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足不出户就能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到世界的千姿百态,动动手指就能让美食和生活用品送上家门,寥寥数语就能号令AI生成大段所需内容……数字技术的浪潮席卷而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性,却也在悄然间为这种便利性设下限制:离开了数字技术,社交、出行、购物、获取信息都成了
少先队员体验数字媒体新技术 陈天旭/摄
见习记者 陈天旭
足不出户就能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到世界的千姿百态,动动手指就能让美食和生活用品送上家门,寥寥数语就能号令AI生成大段所需内容……数字技术的浪潮席卷而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性,却也在悄然间为这种便利性设下限制:离开了数字技术,社交、出行、购物、获取信息都成了令人苦恼的问题。身处数字时代,青年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渗透至生活方方面面的数字技术?又该如何塑造自己在新时代的竞争力?
76.5%的受访青年对数字技术感到依赖
“我观察到,很多大学生是通过线上平台进行社交的,还有一些学生更进一步,直接跟数字世界的AI或者‘纸片人’交友。数字技术让使用者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曹小杰说。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342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青年对数字技术感到依赖,当无法使用数字技术时,57.6%的受访青年觉得信息获取会受到影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另一项有2009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78.8%的受访者已经在使用DeepSeek助力工作和生活。
“挺难想象没有手机要怎么生活的,我出行全靠打车软件,平时经常点外卖,工作上和客户的联系也基本是在线上进行。”广告公司的白领小李还提到,长时间浏览网络信息确实使她的“深度阅读”能力有所下降,“感觉读不进大段文字了,只能接受那些‘短平快’的信息。”
数据显示,过度依赖数字技术,51.2%的受访青年觉得会导致写字能力受到影响,49.9%的受访青年感觉深度阅读能力会受到影响,43.4%的受访青年认为表达能力会下降。此外,受访青年感觉深度思考(43.1%)、社交(38.2%)、方向辨别(31.1%)、记忆(27.1%)、做饭(22.4%)等方面的技能会受到影响。
“当代年轻人成长于数字技术腾飞的时代,他们对数字技术的拥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但长此以往,可能自身的一些基础能力也会受影响。”曹小杰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但青年群体也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客观地看待,学会在使用数字技术的同时与其保持一定距离,这样才能做好技术发展与个人能力之间的平衡。
“当代青少年是数字世界原住民,他们对于数字技术的使用可谓是‘无师自通’,现在需要的就是对他们进行正向的引导。”广州市真光中学附属培真小学校长张翼凤以“学生利用AI软件完成寒假作业”的话题举例,“完成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手段,但如果学生长期依赖AI做作业,那就达不到掌握知识的目标了,其实就是本末倒置。”
用“终身学习”破除技术依赖
“打个比方,数字技术是一种代步工具,但人不能完全不走路,长此以往,自身‘行走’的能力就会退化。”曹小杰指出,年轻人可以把数字技术当作“工具”,但不能将之完全作为“目的”。因此,帮助青年形成对于数字技术的辩证思维和甄别能力是很重要的。
据统计,为了防止自己过度依赖数字技术,64.7%的受访青年会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基本生存技能。如何在数字技术时代保持人的主动性?54.5%的受访青年认为应当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46.7%的受访青年觉得应该加强人际交往,45.8%的受访青年表示可以设定技术使用边界。其他还有:发展非技术类兴趣(45.6%),保持学习和成长,合理利用技术(41.4%),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1.0%)以及培养批判思维(39.1%)等。
“像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等,都是我们在使用这些数字技术时的‘底层逻辑’,掌握了这些技能,无论未来技术发展成什么样,我们都始终能处于主导的地位。”曹小杰表示,“终身学习”在今天已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青年在未来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密钥”。
校园实践、社团活动、15分钟大课间……张翼凤介绍,在数字技术渗透到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下,学校也有意识地通过提升课余生活的质量来帮助青少年降低对于数字世界的依赖。
张翼凤希望家长能与孩子在使用数字技术的问题上约法三章、做好榜样,同时多关注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不忽视青少年的情绪需求。“家长的监督不是说像一面屏障一样把孩子和数字技术隔离开来,这对于孩子的社会化成长也是不健康的。应该是由家长引导他们养成注意时间、注意内容的良好习惯,并且培养好青少年对于新技术的正确使用观念,在此基础上让孩子自由地探索数字世界。”
人工智能课程需培养“数字化”思维
调查显示,53.4%的受访者期待小学至高校增设程度不等的AI通识课程,并加强技术伦理教育。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人工智能成为一门通识课会为青年学生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应对人工智能,青年学生更应该关注最基础的知识,因为这是立足的根本。有了这些基础,再去理解、运用人工智能,才能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改变世界、创造未来。”施一公表示。
“对于技术的发展,我们不能因为它目前尚不成熟就排斥,也不能过于盲目地追捧,以免形成另一种‘教育内卷’。”曹小杰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已逐步在现有课程设置中融入人工智能元素,让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更具个性化。“比如视觉设计、数据新闻等课程,引入人工智能确实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这样的课程设计也为培养多元化人才提供了契机。”
“比起介绍AI软件、教孩子们怎么使用这些软件,我想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数字化’的思维。”张翼凤认为,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在中小学校园内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是有必要的,但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对青少年数字思维习惯的培养和对数字技术如何辅助学生学习生活上,授青少年以“渔”。
期待算法推荐更多元、可控、安全
大学生黄煊最近在网上购买了一双球鞋,随即购物软件首页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球鞋;青年刘璇在短视频软件上观看了某明星演唱会的片段,接下来软件就一直向她推荐该明星的演唱会内容;大学生肖淇与朋友约好了去某座城市旅游,第二天社交媒体就开始向她推荐这座城市的美食攻略……在大数据的洪流冲刷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途径越来越广,却也在不知不觉间为自己打造了专属的“信息茧房”。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算法推荐话题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3694名青年展开调查发现,接收到的信息来源单一(61.7%)、推荐内容同质化(61.7%)、不自觉地花费更多时间(51.5%)等都是受访者眼中算法推荐的不良影响。调查还显示,72.9%的受访者会根据需要主动关闭个性化算法推荐,66.6%的受访者会有意识地使用“不感兴趣”来规避“算法推荐”可能带来的问题。
“算法推荐对我来说是比较困扰的,虽然是依照我的喜好来推荐内容,但我还是希望能接收到更多元的信息。”刘璇感受到,算法推荐让自己的视野越来越窄,她期待能跳出大数据的怪圈,看见更丰富多彩的世界。
“现在的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非常多的,但从现状来看,网络平台对青少年模式的监管、对青少年用户投放内容的审核、对青少年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等方面都做得不是很到位。”在张翼凤看来,在青少年广泛使用网络的当下,大数据的价值导向终将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成长,因此塑造一个清朗、健康、正能量的数字世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个好的算法推荐长什么样?在受访者看来,考虑用户多样性需求(79.1%)、增加对推送内容的筛选(59.3%)、允许用户有更多的控制权(58.3%)、确保用户隐私数据安全(46.4%)、向用户解释清楚推荐机制(40.1%)、优先推荐积极有益的内容(37.1%)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来源:广州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