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品必须“署名”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8 16:26 4

摘要:休息时间,小芳一如既往地打开某短视频APP消磨时间,AI加持下的文物跳舞视频逗得她嘎嘎开心。小芳发现,文物跳舞视频的左下角有了AI提示,有的是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有的是平台提示“疑似使用了AI生成技术,请谨慎甄别”字样。点开后发现,两个提示语都提示要区

休息时间,小芳一如既往地打开某短视频APP消磨时间,AI加持下的文物跳舞视频逗得她嘎嘎开心。小芳发现,文物跳舞视频的左下角有了AI提示,有的是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有的是平台提示“疑似使用了AI生成技术,请谨慎甄别”字样。点开后发现,两个提示语都提示要区分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

今后,用户将在越来越多的APP上看到这样的标识。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网信办”)等多部门印发《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同步推出的还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以下简称《标识标准》)。

《标识办法》从立法层面提出管理要求,《标识标准》提出具体实施方式,两者于2025年9月1日同步实施。一句话总结,便是要给AI生成合成内容“打水印”,相关内容有了自己“专属”标识。

为什么有显隐两种标识

标识并非新生事物,《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早有提及,此次相关文件的推出是对标识实施规范的进一步细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欣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AI生成合成内容的数量可能超过由人生成的信息,当下要对信息进行区分,起提示、警示作用,也方便后期追责。

如何理解标识?让我们结合《标识办法》和《标识标准》来回应此问题。

先来看显式标识。显式标识是指在生成合成内容或者交互场景界面中添加的,以文字、声音、图形等方式呈现并可以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

那么,显式标识具体怎么加?分类型来看,文本可以在起始、末尾或中间适当位置,添加“AI生成”提示文字或“AI”提示角标。图片则要在右下角添加“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提示文字。音频在起始位置添加“内容由AI生成”等提示语音或“短长短短”节奏的提示音。视频起始画面右下角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提示文字。

交互场景添加的显示标识,可以在内容附近或交互场景界面适当位置,打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的提示文字。

再看隐式标识。隐式标识主要指采取技术措施在生成合成内容文件数据中添加的,不易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隐式标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识别。

记者了解到,显式标识很容易通过裁剪或者打码去除,而嵌入文件数据内部、更为隐蔽的隐式标识更有助于追溯。

隐式标识分为文件元数据隐式标识和内容隐式标识(如数字水印)两类。

文件元数据指按照特定编码格式嵌入文件头部的描述性信息,记录文件的来源、属性、用途等信息内容,可以将其理解为文件的“隐形身份证”。文件元数据隐式标识便是将标识通过技术手段写入上述“身份证”,方便后续追溯来源。

数字水印仍是技术难点,可能增加企业成本,《标识办法》未作强制要求。

从生成到发布,责任全链条

正如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说,《标识办法》重点解决“哪些是生成的”“谁生成的”“从哪里生成的”等问题,推动由生成到传播各环节的全流程安全管理,力争打造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技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标识涉及用户、生成合成服务提供者(如提供AI工具的企业或带有AI生成功能的APP)、内容传播服务提供者(如新闻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互联网应用程序分发平台等多个责任主体。

从生成到发布,责任全链条。比如第十条提及,用户使用网络信息内容传播服务发布生成合成内容的,应当主动声明并使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标识功能进行标识。

“《标识办法》出台之前,标识多对提供AI工具的企业设置要求。《标识办法》出台之后,不仅是提供AI工具的企业需要进行标识,传播平台也多了一项法定义务,即识别传播内容是否为生成合成内容并及时打标。”某大厂法务古一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压力最大、有挑战的,应该是第六条。”古一介绍。这一条要求内容传播服务提供者需在不同情况下采取相关措施,规范生成合成内容传播活动。

古一介绍,挑战有两点:

一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简单的AI生成合成内容可以识别,但相对复杂的内容无法识别,且随着技术发展,识别难度也在增大。

二是随着AI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发广泛,如何把握标识尺度也需明晰。比如通过AI技术修的图、电商领域的AI模特、AI广告等,又是否需要标识。

当然,专属标识背后,还需要相关企业落实。

古一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标识标准》是近几年来为数不多出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其在正式出台前,有关部门专门找企业做了试点工作,参与试点的各家企业还提交了相关报告。

“很多企业早已有了标识技术积累。我所在的企业参加了试点工作,具体来看,不管是显式标识还是隐式标识,技术门槛不高。”古一说。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