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百亿!国产PD-1“四小龙”最新成绩单出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8 17:08 2

摘要:近日,国产PD-1“四小龙”相继披露财务数据,以人民币口径计算,百济神州以约266亿元(38.1亿美元)营收问鼎;信达生物94.22亿元紧随其后;君实生物19.48亿元位列第三;恒瑞医药目前还未公布,若以2023年228亿元的体量入局,国产PD-1“四小龙”格

近日,国产PD-1“四小龙”相继披露财务数据,以人民币口径计算,百济神州以约266亿元(38.1亿美元)营收问鼎;信达生物94.22亿元紧随其后;君实生物19.48亿元位列第三;恒瑞医药目前还未公布,若以2023年228亿元的体量入局,国产PD-1“四小龙”格局仍将延续。

01

百济、恒瑞:医药一哥的阶段性胜利

3月27日,刚登顶“医药一哥”不久后的百济神州发布公告称,2024年公司以38.1亿美元(约272亿元人民币)的营收、55%的同比增速,坐稳中国创新药企“出海”第一梯队。

核心产品泽布替尼(百悦泽)成为绝对增长引擎,全年全球销售额26亿美元(约188.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9%,其中美国市场贡献138.9亿元人民币,占比超73%。

其成功源于精准适应症卡位: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领域,泽布替尼通过头对头试验击败伊布替尼,成为美国CLL治疗指南首选,市场份额持续攀升。而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国内销售额44.67亿元,同比增长17.4%,但增速放缓,显示PD-1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

然而,这份成绩单背后,既折射出全球化战略的阶段性胜利,也暴露出高投入模式下的隐忧。

首先,高瓴资本年内减持套现约50亿港元,持股比例从8.97%降至6.66%,反映资本对长期亏损耐受度下降。其次,泽布替尼专利2031年到期,需加速迭代(如片剂新剂型2025年上市)以抵御仿制药冲击。

具体来看,此次披露的年报中,泽布替尼贡献总营收的69%,安进授权产品及替雷利珠单抗合计占约27%,其余管线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一旦核心产品遭遇专利挑战或竞品冲击,增长可持续性将面临考验。

另外,营收高增长背后,公司仍存在6.45亿美元净亏损,但同比收窄26.9%,非GAAP经营利润首次转正至5.28亿元。高研发投入(19.53亿美元,占收入51.3%)与销售费用(18.3亿美元)构成主要成本压力。

而这种“重注研发+全球商业化”的双高模式,本质上是通过短期亏损换取长期市场地位——泽布替尼在欧美市场的渠道建设、替雷利珠单抗的13项国内医保适应症布局,均需持续输血。

再来看恒瑞,尽管目前恒瑞医药全年数据尚未完整披露,但结合半年报及三季度财报(营收201.89亿元,同比增长18.67%;净利润46.2亿元,同比增长32.98%),以及公司战略动向,其发展脉络已清晰可辨。

在2024年上半年,恒瑞的创新药收入(含税)达66.12亿元,同比增长33%,占总营收比例首次过半。然而,创新药收入结构暴露隐忧:核心产品卡瑞利珠单抗增速放缓至17.4%,早期明星产品吡咯替尼、阿帕替尼面临竞品挤压,新上市品种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这折射出中国创新药企的共性难题——从“医保驱动型增长”向“临床价值驱动型增长”的跨越尚未完成。

02

信达、君实:紧随其后

5年前,信达生物在内部战略会上提出了其公司第二个十年的战略目标——在2025年实现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转正,在2027年实现200亿元的收入。

如今5年过去,信达生物显然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提前一年实现了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转正。而从其产品收入的增速,以及今年已经获批和待获批的单品来看,2027年实现200亿元的收入并不困难。

具体来看,3月26日晚,信达生物公布了其2024全年总收入94.2亿元(同比增长51.8%)、产品收入82.3亿元(同比增长43.6%)的成绩单,再次巩固其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头部地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首次实现Non-IFRS(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3.3亿元和EBITDA (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4.1亿元的转正,标志着其从“烧钱扩张”向“自我造血”的关键跨越。

第二日,在信达生物的年报业绩交流会上,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俞德超表示,信达生物现在有了一个新目标——到2030年,有5款创新药进入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阶段。

同样迎来好消息的,还有君实生物。今天(3月28日)上午,君实生物港股股价盘中涨幅一度超过11%,消息面上,公司前一晚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显示,净利润亏损明显收窄。

具体来看,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48亿元,同比增长29.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2.81亿元,同比亏损收窄约44%,这主要得益于核心产品PD-1单抗拓益国内销售贡献以及公司对费用的控制等。

2024年,拓益实现国内市场销售收入15.01亿元,同比增长约 66%。拓益在中国获批的适应证数量已达到11项,其中多项为公司独家或领先适应证,如2024年,该药获批用于治疗肾癌、三阴性乳腺癌,均成为我国首个在这些领域获批的免疫疗法。

从君实生物费用控制来看,2024年,药品销售费用9.85亿,同比增长16.6%,但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研发费用为12.75亿元,同比下降34.18%。

截至报告期末,君实生物的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合计约29.33 亿元。公司有近30 项在研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超过 20 项在研药物处在临床前开发阶段。

03

国产“四小龙”的出海远航

在医保控费、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国际化不仅是营收增长的突破口,更是验证企业创新能力的试金石。而中国PD-1“四小龙”的海外布局已从初期的“试水”阶段迈入深度博弈期。

百济神州的全球化路径最为激进,其替雷利珠单抗通过自建北美和欧洲商业化团队,直接挑战默沙东的K药和BMS的O药。尽管其美国首项适应症(食管鳞癌)年新发患者仅约6000例,但通过主动降价10%的策略抢占市场,并同步推进一线胃癌、食管癌等适应症的申报,试图以“小适应症切入+快速扩展”形成规模效应。

2024年替雷利珠单抗海外收入占比已达45%,其欧洲市场通过覆盖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逐步构建全病程治疗网络。这种“重资产、高投入”模式依赖每年超120亿元的研发支出,本质上是将PD-1作为全球化能力的“训练场”,为后续管线(如CAR-T、ADC)铺路。

君实生物则选择“轻资产合作”,将特瑞普利单抗的美国权益授权给Coherus BioSciences,首获1.5亿美元首付款及销售分成。然而,该模式暴露了依赖合作方能力的风险:尽管特瑞普利单抗在美获批鼻咽癌适应症,但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仅580万美元,远低于预期峰值2亿美元。

为分散风险,君实同步布局东南亚市场,与康联达生技设立合资公司覆盖9国,利用当地人口基数大、人种相似性高的特点,以价格优势渗透基层市场。这种“多点授权+区域深耕”的策略虽降低了初期成本,却可能因市场分散导致规模效应不足。

信达生物的国际化更具灵活性,其信迪利单抗早期通过与礼来合作进军美国,但因临床数据单一(缺乏欧美人群)被FDA拒绝后,转向“联合疗法+技术授权”模式。2024年与赛诺菲达成16亿美元CEACAM5 ADC授权协议,将PD-1与其他自研产品(如CTLA-4、CD47)组合开发,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这种“临床价值捆绑+技术输出”的模式,既规避了单一产品的政策风险,又通过联合开发分摊成本。

恒瑞医药的海外布局最为曲折,其卡瑞利珠单抗曾授权给Incyte后又收回权益,2023年尝试自主申报肝癌适应症却因生产缺陷被FDA延迟审批。转而通过韩国CrystalGenomics等区域合作伙伴试水亚洲市场,但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仍不足3%。

恒瑞的困境折射出传统药企转型的阵痛:依赖国内销售铁军和集采放量的路径依赖,使其在全球化临床设计和合规能力上相对滞后。

“四小龙”的路径差异本质上是“风险-收益”平衡术的体现。百济选择承担高额研发和渠道成本,以换取全球权益的长期收益;君实则以短期现金流换取市场试错空间;信达通过技术授权将临床风险转移给跨国药企;恒瑞则试图以存量市场反哺创新,但受制于国际化经验不足。

总结:

四小龙的分化预示着中国创新药产业的深层转向:恒瑞依托存量市场与政策红利,信达探索联合疗法与技术授权,百济押注全球化与高风险研发,君实寻求抗感染等差异化赛道。

背后的共同逻辑,是从“fast-follow”的流量竞争转向“差异化创新”的价值竞争。当资本市场从关注营收规模转向全球权益与专利布局,具备国际临床思维和生态整合能力的企业,或将重塑未来五年的行业格局。

来源:新康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