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湄潭山林,雾气还未散尽。湄潭县湄江街道核桃坝村的盛朝鸿踩着露水走进国储林,手中菌棒袋上的水珠映着晨光——这里面装着被誉为“仙草”的灵芝菌种。三十公里外的抄乐镇河坪村,梁泽禄正轻抚椴木上冒出的褐色“小伞”,这些野生马桑菌将在傍晚出现在贵阳的餐桌上。
清晨的湄潭山林,雾气还未散尽。湄潭县湄江街道核桃坝村的盛朝鸿踩着露水走进国储林,手中菌棒袋上的水珠映着晨光——这里面装着被誉为“仙草”的灵芝菌种。三十公里外的抄乐镇河坪村,梁泽禄正轻抚椴木上冒出的褐色“小伞”,这些野生马桑菌将在傍晚出现在贵阳的餐桌上。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湄潭,这样的场景正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全县1.5万亩林下种植基地,年产值突破1.18亿元,这片黔北土地用灵芝的紫褐与马桑菌的棕黄,在生态画卷上勾勒出独特的“林下经济色谱”。
国储林里的“仙草”革命
走进核桃坝村国储林示范基地,267亩林地里,16万棒灵芝菌种正在腐殖土中“安家”。湄潭县林业局林业产业发展和建设股工作人员杜燕玲手持检测仪穿梭林间,她监管的不只是菌棒质量,更是一场“以林养菌、以菌育林”的生态实验。
贵州夏日林森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为主的企业,一直致力于寻找“好地方”发展高品质中药材种植,而湄潭县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夏日林森的理想选择。今年年初,在湄潭县林业部门的协调下,公司流转了位于核桃坝村的国储林地,为林下灵芝种植项目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灵芝
“湿度要保持在65%,腐殖土层厚度不能少于15厘米。”基地负责人郑州文介绍,“国储林+林下灵芝”的模式让树木为菌类遮阴保湿,菌类代谢物反哺林地肥力。三季轮回后,首批灵芝将带着饱满的孢子粉破土而出,经深加工后变身为每公斤超千元的保健珍品。
更精妙的是时空套作:采菌工多是当地茶农,一边打理茶园,一边管护灵芝。 “在这个基地上一天就能挣1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强。”盛朝鸿的话道出林下经济的“乘法效应”——林业增效、林地增值、农户增收、生态生财,实现了生态环境优化与增收致富的“双赢”。
马桑菌的“野性生长”哲学
海拔1200米的抄乐镇河坪村森林里,60多亩仿野生马桑菌基地藏着另一种智慧。村支书丁玉掀开遮阳网,露出椴木上密集的菌朵: “不施化肥农药,靠落叶腐殖和山雾滋润,这才是大山的味道。”
这种“野性种植”创造了惊人的效益:一根椴木持续产菌6年,今年预计采收2万斤。村民梁泽禄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 “贵阳的餐馆天天催货,抖音直播间刚接了个200斤的订单。”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网,让深山菌子48小时就能抵达沿海城市的餐桌。
马桑菌
村集体投入的137万元衔接资金,如今已孵化出10余个种植户。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兜底收购,农户可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 “就像森林版的‘前店后厂’。”丁玉这样比喻他们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林荫下,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正在舒张。
丁玉说,下一步,河坪村还将持续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做足“林下”文章,扩大马桑菌种植体量,进一步拓展交易平台,助推合作社+农户深入合作,打造专属于河坪村的特色林下经济品牌。
绿色发展的“湄潭方程式”
湄潭县森林覆盖率 66.04%,发展林下经济前景广阔。如今,一套“生态算法”正初具雏形——
空间维度:上层乔木、中层菌类、地表药材的“立体种植”;
时间维度:灵芝夏秋采收、马桑菌越冬生长,与茶叶采摘期错峰;
产业链条:从菌棒生产到精深加工,县里还在引进关联企业。
马桑菌
“我们不要‘砍树经济’,而要‘看树经济’。”该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林下经济的精髓在于找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暮色中的湄潭山林,工人们结束劳作后,总爱坐在菌田边闲聊。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些沾染泥土的菌棒,正悄然改写山区发展范式——当别处还在纠结“要温饱还是要环保”时,湄潭用事实给出第三种答案:最好的保护,就是让生态自己“开口说话”。
灵芝
近年来,湄潭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擦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底色,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经济,走出了一条“以短养长、一林多用”的林业发展之路。
正如老茶农们念叨的俗语:“留得青山在,何愁没菌采?”在这片黔北林海里,每一片颤动的菌伞,都是大地对守护者最温柔的回报。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